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我的高中读书时期……(组图)

(2020-07-14 17:54:44)
标签:

同学情

九江一中

高中

情感

分类: 说说情感
回忆我的高中读书时期……(组图)

那年我们的高一(2)班……

 

45年前,我们的青葱岁月……

我们的学校

江西省九江市一中,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其前身为宋明理学奠基人周敦颐所创办的濂溪书院,直接历史已百年,间接历史近千年。校名先后易名为新濂溪书院、九江中学堂、江西省立第三中学、江西省立九江中学、江西省立第四中学、江西省立九江乡村师范、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江西省九江第一高级中学、江西省九江市高级中学、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五七”中学等;1980年恢复“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校名。


我们读书时期,时任学校党委书记是唐文魁,校长是个女的姓张。

周敦颐塑像


校园面积很大,分住宅和校区前后两大块,正门临南门湖,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是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我们读书时期的几栋老教学楼等建筑早已不见踪影,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美观新的教学楼,如今走在校园里,恍然隔世,完全找不到当年的青春印象,我们只能在这栋综合实验楼找到当年的印迹。

我们的老师

任我们班的班主任姓苗名晓菊,教数学科的。那时候她才29岁,个子不是太高,圆圆的脸盘,红扑扑的脸颊,不是短发就是扎着很短的小辫子,经常穿一件褐色的灯芯绒上衣,军绿色的裤子,给我们一种感觉是精力充沛,年轻有为,干脆利落,精明能干。她对我们很好,工作闲暇,与同学打成一片,喜欢跟同学开玩笑。


一次,在学校里拔草劳动,我穿的衣服跟苗老师撞衫,从背影来看同学们误认为我是老师,心里还小小得意一下。


因为我的数学成绩不太好,跟苗老师接触很少,平时对老师是敬而远之。

教英语的是一位中年男教师连俊林,轻言细语,他对学生和蔼可亲,无论哪个学生向他请教,他都笑眯眯的解答。


语文老师,姓徐,女的,四十来岁的样子,剪短发,讲起课来波澜不惊,因我喜欢语文,听的特别认真。


政治老师,女的,个子不高,圆圆脸,讲课语气平和,很有亲切感;


物理男老师,上课不苟言笑,一板一眼的讲课,给人很威严的感觉。


印像很深的还是那可爱的化学老师廖可珍,他可是学校乃至全省很有名气,教化学课一流,他把那些枯燥的的符号变成了很有趣的东西,使学生都喜欢上他的课。


记得有一次上课,廖老师正在黑板写字,忽然被一个同学发出的怪声打断,他转过身来站在讲台上笑着问:“这是谁呀?”记得好像是蔡金饶同学故意大声地回答:“是沙铞”,五十开外的廖老师不急也不恼操着一口的九江话:哦,沙铞,用来炖肉好吃呀……”哈哈哈……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大家眼睛都盯着肇事的同学廖元华,他自己也不好意思摸摸头。

……


我们的班干部

团支书记,彭夏,温性平和,因为头大同学戏称他彭大头;


高一的班长是周绍军,个子较高,喜欢打篮球,很有管理能力;


高二的班长兼支队长是俞进生,稳重踏实,温和大度。他话不多,肚子里有乾坤,实干精神,他还负责班上黑板报工作,还有助手何若冲,总是在一旁默默的协助他;


学习委员潘凯萍,漂亮成熟能干,开学初,她双手背后站在教室门口,同学们误认为她就是老师;


劳动委员蔡世凯,个子高,黑黑的,跟他的职务挺相配的;


体育委员曹思涌,大大的个子,结实有力,喊起立正、稍息口号来铿锵有力;


这些班干部具有潜在的管理能力,工作认真负责,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我们班上的同学

那时的我们十五、六岁,最大的是55年的芮翠兰,最小是59年的李春荣,大部分都是57、58年的,青春年少。且大部分同学是走读学习生活,只有少数的人住校。


那时的我们,青涩时期,除了少数的几位活泼外向型,如:陈燕,简菊香、刘娟娟,赖九兰、汤金莲、廖元华……多数都是内向性格,腼腆羞涩,不爱说话。如女同学刘寻珍极其害羞,一说话脸红,由于长的白净秀气,细眉慧眼,我们都称她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男同学有斯文书生气的何若冲,胡桂生,罗光,陈尚成,陈佩华,田小兵,刘英伟,俞进生……


我每天与刘宝霞,骆美霞,潘凯萍,刘娟娟都是迎着朝阳沿着湖边的路挎着书包来学校。上课听老师讲课,下课就是三五好友聚在一块说笑,那时思想禁锢,男女同学不怎么说话,如果非要说什么,离的一米远,座位也是男同学跟男同学座,女同学跟女同学坐。记得我的同桌先后是简菊香,黄雅芳。同学相处两年,我与一些男同学基本上没说过一句话。


尽管这样,男女同学背后互相取绰号调笑。如:周绍军,腊梅;李思明,洋人李;蔡世凯,非洲人;张梦来,做梦来;藏云萍,长子萍;刘娟娟,牛眼睛;陈尚成,细棍子;游祖贵,游走的牧民;王兰生,高干子弟;刘寻珍,林黛玉;曾丽,李秀明;李春荣,小不点儿……


还有很多,我也记不清了。

下课时男同学会聚在一起喜欢说军事兵器什么的,要么就是打闹着玩,你挥一拳,我踢一脚;女孩子则三五一起说悄悄话,刘娟娟喜欢搞笑,说起话来表情动作很夸张笑死人;曾丽喜欢模仿电影中的片段;藏云萍、吴汉梅则喜欢唱歌……


那时的我们青春年少,梦想很美,有的想当兵,有的想当工人,有的想当作家,有的想当电影演员,有的想考上大学,有的想当文艺工作者、歌唱家……


记得同学曾小燕,大大的脸盘,扎着两条辫子,她的理想就是考大学。因此她学习很认真,经常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本,有空就拿出来来读读,记记单词,数学公式什么的,我很佩服她。还有类似的一些认真学习的同学白燕玲,胡小玉,胡桂生……


我们的校园生活

那时我们除了学习,还会学工学农学军学医……一个学期的上半年去农村插秧,下半年去割谷,第二年到动力机厂学工,下学期又学医,可谓是学校生活丰富多彩。


无论学什么,一学就是半个多月,去农村时男女同学分别住在农民的家的堂屋里,打地铺,条件艰苦,晚上学习之后入睡前,同学们都要嬉笑打闹一番。

记得一次在农村割谷,女同学刘娟娟割破小手指,流了不少血,她吓得直哭,我们赶紧上前安慰,班干部过来带她去村卫生所包扎就不让她下地,派她去厨房帮厨,当时有不少女同学不想下地干活,就谎称自己不舒服,留在家里帮厨休息。


记得当时有一位班委还问过我,她们是不是真的不舒服?

我回答:大概是吧。

那时我们十五六岁,情感朦胧,对男女之间的事不是很清楚,只是对某某同学有好感。情犊初开,这也很正常,无可厚非。


在学工期间,学习委员与团支书走的很近,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笑风生,班上女同学就说他们是在恋爱,认为这样不好,我们是来学工的,不是来谈恋爱的……


休息时,一大帮女同学在一堆议论,我也在其中。这时当事人学习委员过来了,众人作鸟兽散。她抓住了我,问:刚才你们围在这里说什么呢?是不是在说我?“不是,没有说你,是在说其他的事。”我回答。她不信,他们一定是在说我,你是我的好朋友,一定要告诉我!我一口咬定:没有,别乱猜,走吧,走吧,做事去啦。


王兰生,当时可是班上的偶像级人物,高干子弟,长得白净帅气,他时常喜欢昂起头眯着眼睛望人,一副傲娇对别人不屑一顾的样子。班上另一男同学蔡金饶个子不高,经常穿着黑不溜秋的衣服,显得很邋遢的样子,跟王玩的好,他整天就像个旧时小跟班似的经常跟着王。班上好几个女孩子喜欢王,背地里有事没事喜欢在一起议论他,尤其是某某女同学。


最出名的就是“二李”的故事,男李喜欢女李,后来女李因为父母亲工作调动,去了北京,二人就断了。其他还有谁喜欢谁就不得而知,有的只是停留在暗恋的份上。


最终同班同学成了一家子,只有一对,曹思涌和朱美华,当时他两隐藏的很深,同学们还真没看出来。


毕业后不久,我班女同学张代娣就结婚了,一些女同学还参加了她的婚礼,几年里她生了一儿一女,生活美满幸福。

1975年7月,我们毕业了,在我们的教学楼前照了这么一张毕业照。毕业过后,有的下放,有的进了街道小厂,有的当兵……大家汇入了茫茫人海,苍海洪流,各自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辛勤的奋斗。

一晃45年过去了,岁月蹉跎,云淡风轻,物是人非。曾经的张扬率真取绰号留在了我们美好的记忆里,曾经的朦胧的情思化作了永恒的印记,曾经的一切一切……如今回忆起来仍是那么有趣和美好。


青春岁月可以远去,

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永留心中。

一树繁花,一地芳华


虽然同学只有两年,但同学们纯真的友情藏在心底。虽不常见面,但一说是同学,那份真情很自然地从心底流露出来。


从1975年毕业至今整整四十五年了,原来我们的美好青春在人生旅途中消耗殆尽。如今都是白发苍苍的花甲老人,虽然皱纹爬满了脸,但同学们心态依旧年轻。


同学们,趁我们脑子还管用,腿脚还利索,精力还旺盛,同学们来一次聚会吧,叙一叙同学情,忆一忆我们的学生时代的糗事,聊一聊同学们的青春故事,找一找我们已逝去的芳华岁月……

后记:2020年高考结束了,我不由地想起了我们,那时我们没有高考,有的只是毕业后是留城还是下放。早就想写一写我们读书时期的故事,恰好,美篇平台发起话题:我与同学的故事,今天就把它写出来,纪念我们已逝的青春岁月。因年代久远,记得不是很清楚,有的同学名字都不记得了,望同学们见谅。也可阅后提出建议或补充资料,不断完善。


部分同学美评选登:

 


俞进生:欣赏了你的新作巜那年我们的高一(2)班》,整篇文章自然亲切,有些情景就好像发生在昨天……由于时间跨度太长,有些事情是有些误差,如苗晓菊不是苗小菊,体育委员是曹思涌不是李思明,陈尚成绰号叫细棍儿,因为都熟悉所以一定要准确,还有一些绰号不准确就不一一指正。介绍一中名字的文字多了点,可以精炼点。总之感谢你的回忆,让我的思绪又飞向那青涩的学生时代。


刘宝霞:美篇写得很好,我没有什么补充,可以发在同学圈。


吴汉梅:写得真好!好象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收藏了。真棒!


黄雅芳:同桌的你,阅读了你的美篇,把我们这些做爷爷奶奶的一下子带到了那个学生时代,仿佛好像是在昨天……


何若冲:《那年我们高一(2)班……》已拜读,挺好的!且佩服你的记忆力!我是在高二时从(1)班调到(2)班的。我印象中当时是俞进生是班长,我们学工是在九江动力机厂和九江化工厂,毕业后我和彭夏还去过动力机厂看望过指导过我俩的师傅。45年了,可能记不清了……俞进生应该有记忆的。


廖元华:无法用语音表达,写出我的心声,同学的友谊是真诚的,45周年,同学能聚在一起,回忆过去学校时光……

 


罗光:你学生时代就曾经写电影剧本,而今又是在特区当教师,描绘出我们学生时代青春风貌,学工学农学军乃至学医真实展现出同学们当时就读于九江市一中一"五七"中学时情景,将我们带进了当年的蹉跎岁月,难忘的中学时代,好文章,好文采,感谢老同学!



周绍军:读了你的佳作。感谢你详细介绍了母校的历史,之前真不知自己的母校这么牛掰,骄傲自豪!

真佩服你的记忆,那么多同学那么多老师都一一记得。我就记得苗老师,年龄差距不大,圆圆的脸盆红朴朴的脸面颊。其他老师都没有什么印象了。

我的绰号叫周公子?是你们女生背后叫还是有误,全然不知有这个外号。蔡世凯,俞进生,曹思湧,陈尚成,张梦来等几个玩的好的同学管我叫"腊梅",至今偶尔还有样叫的。这绰号的由来就忘了,当时心里不喜欢觉得娘娘腔的外号,今天却觉得格外亲切。

看到你收藏了45年前的毕业照,太感动,太亲切,太难得了。为你的有心,情怀点赞!



刘娟娟:你是我们班的佼佼者。你写的这篇文章让我们记忆犹新,回想在校园时代的情景一幕一幕展现在眼前。写的确实是当时的那种情景,同学们在班里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一起欢声笑语,确实很同窗的好友的真实写照。太棒了,太有才了!



游祖贵:老同学,你给了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我在出差的途中成都双流机场的酒店里,拜读佳作,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可以早日相聚。


文字编辑:江上有春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