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术会议:您是否举办得太频繁了?

(2013-01-18 10:07:54)
标签:

选择性

大小

五星级酒店

心血管

大笔

杂谈

分类: 博主文集

 

学术会议:您是否举办得太频繁了?

医学会议泛滥,其实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各大论坛期间,你经常能看到很多参会者为了拿到企业赠送的礼品,不惜长时间排队。结果,企业展区人头攒动,诺大的会场却冷冷清清,往往是讲者无精打采,听者哈气连天……高频率的举办速度,学术会议“相互学习、推举人才”的本质如今已“变了味”。

 

专家:每个周末就是“飞来飞去”

笔者点开某国内知名医学网站的会议预告栏,大大小小的医学会议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笔者粗算了一下,仅201212月,排在日程上的国内心血管学术会议就达14个。短短一个月内,从学会到院校,从沙龙到研讨会,从高峰论坛到基础培训,铺天盖地,让大江南北的心血管大佬们疲于奔命,怎一个“忙”字了得!

然而面对如此多的学术会议,专家的反响如何呢?一位三甲医院心内科的主任医师在微博上抱怨,平时手术、教学、门诊已经让自己应接不暇,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可一到了周末,还要飞来飞去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刚刚他还在某企业的卫星会上做主席,几个小时后又要赶到机场,搭乘最早的航班飞回去,准备一台重要的手术……

“同样的人员、如此相近的时间,能有多少新的东西?”另外一位专家如此评价道:“不去吧,得罪了同行,这次不参加人家的会议,下次人家也不会为你的会捧场。”因“来而不往非礼也”而纠结的专家不在少数。

笔者作为媒体人,学术会议跑得多了,自然也会摸清一些规律。有些专家擅长某一领域,那么他每次会议基本就是老生常谈地说“自己那点事”,颇有些”一招鲜吃遍天”的意思。同行们基本也都心知肚明。

 

企业:花大钱办了个“鸡肋会”

越是高端的医学会议,各大药企越是卯足了劲,把自己的展台打造得富丽堂皇,为专家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为了与学术权威建立联系,维护好关系,赞助专家参会,甚至是为参加国际会议埋单,成了企业公关的必由之路。来回商务仓,出入五星级酒店,也成了各位大佬们参会的不二选择。

可是,赞助费花了一大笔,换来的却是冷冷清清的会场、稀稀拉拉的听众。笔者曾接触过一位某器械厂家的医药代表,他抱怨每年的会议太多,根本忙不过来,只能有选择性地参加。“企业的卫星会已经成了‘鸡肋’,千篇一律,但不办又不行。”

 

反思:频繁会议收获不了“真材实料”

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与会者多数都抱着学习的态度,希望从讲者那里得到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最新发布的指南、共识,回去好指导临床工作。然而,这些次数频繁而内容匮乏的会议,不仅没有给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学习的良机,反而成了多数人的负担。

没有新意是多数学术会议的通病。专家们与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炒冷饭”上,还不如踏踏实实做出几项创新性的研究,做几台疑难病例的手术,培养几位货真价实的弟子,为年青一代医学生们做好表率。毕竟,开会不是目的,传道、授业、解惑才是医学权威们的为师之道。

“唯才是举”理应成为学术会议人才选拔的原则。若会议只看重知名度、地位、关系,容易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脚踏实地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骨干得不到交流的机会,二是一批“报告专业户”在其位不谋其政,让好端端的学术平台变了味。

学术界呼唤与国际接轨的医学大会重回正朔,无论从内容到形势都要求真务实,这样才能把医生拉回到会场,把有建树的学者型人才推到台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