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术会 谁该为你把脉

(2011-07-29 11:02:09)
标签:

学术会议

心血管病

中国医师协会

中华医学会

厂家

健康

分类: 一地鸡毛

学术会 <wbr>谁该为你把脉

业内的不少专家反映,现在的学术会议太滥,不仅学会、协会在办,地方分会、东西南北片在办,医院和药厂也在办,且会议越开越大,会期越来越密……开学术会,要不要有申报审批制度?谁来管这件事儿?希望更多的学者加入讨论的行列,使医学学术会议健康发展,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平台,推动医学科技蓬勃发展。

规模不等的学术会多如牛毛

6月下旬,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一位被京城暴雨延误了航班、周五才赶来的专家疲惫地说,他的双休日已被排满了,明天还要赶回去参加第六届五洲国际心血管病研讨会。问及内容,他说“同样的人员、如此相近的时间,能有多少新的东西?”

上海瑞金医院的一位女教授表示,5月26日,2011年第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刚在上海举行,这个由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携手上海数十家医院共同发起的“东方会”,本届云集了4000多名心血管专家。而就参会人数来说,这个规模还只能算中等。已经举办了21届的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去年人数就过万,以至于会场从1990年亚运会时建成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升格到奥运会新建的国家会议中心。据悉,骨科、肿瘤会近年来规模大的都在1万多人。

在哈尔滨的会即将闭幕时,两份7月份会议邀请函正在散发:一个是“中国内科医师论坛暨第三届东北高血压与相关疾病论坛”,由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主办。在大会主席团、大会学术委员会的名单上,不少本次会议的大牌专家赫然在列。另一个是将在昆明举办的“2011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论坛”,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主办,论坛主席也是本次会议的领军人物。

365心血管网有一本厚厚的会议荟萃,首页刊登了2010年心血管会议目录,近150个。有以专业划分的,包括介入、超声、心电、心律失常、心衰、血管外科等;有以地域划分的,如第六届海河之滨心脏会议、第六届黄河国际心血管病会议、第四届齐鲁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宁夏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等;还有按军地划分的,如武警部队第五届心血管病专业会议等。

不只是心血管的会议,脑血管专业的会议,从神经内科到神经外科,从预防、治疗到康复,从学会办的学术年会到医院牵头的天坛会等,也是铺天盖地。更何况,还有骨科、肿瘤、内分泌、消化、泌尿……

走进大中城市的高档宾馆,大厅的水牌许多都是医学口的学术会议,能承载几千人开会的宾馆更是炙手可热,须早早提前预订。

专家厂家都有些无奈

门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医疗、科研、教学,每天忙得团团转的专家们,本应利用周末调理疲惫的身心,但各种各样的会议邀请使他们很无奈。面对内容“都大同小异”的各种学术会,上海中山医院的一位教授说:“不去吧,得罪了同行,这次不参加人家的会议,下次人家也不会为你的会捧场。”因“来而不往非礼也”而纠结的专家不在少数。当然,无论是演讲,还是担任主持,名利多少还是双收的。难怪为和谐,多位同台主持、版本重复演讲的现象屡见不鲜。往返奔波之余,不少会成了见面会,有的专家到处赶场,成了航空公司的“白金卡”客户。

几年前在珠海举行的“中国药师周”学术会议,厂家花了不菲的赞助费,但才开了两天,会场就开始出现“人荒”,以至于专程飞来演讲的某院士当场查人数。面对空空荡荡的会议厅,他尴尬地调侃:“是大家都去看大海啊我的妈妈去了吗?”为此,会议的组织者也很伤心。据说,会场用的几个高档音响还是从广州租借的。

在各种学术会期间,常常能看到滑稽的一幕:一方面,会场内教授讲得口干舌燥;另一方面,会场外厂家布置的展厅里,参会代表为赢得五花八门的小礼品,排队、做游戏,热闹异常。当然,还有更糟糕的,各路专家索性被厂家直接拉出去旅游、休闲或撮饭,到会场亮个相、握握手,权当点卯交差。

厂商们也有自己的苦恼,请求赞助的学术会越来越多,官方的,民间的,计划内的,计划外的,应接不暇,谁都不好惹。会议的标准、规格也“与时俱进”,不断提高。除了交一笔赞助费外,其负责买单的专家吃住行游的“一条龙”服务也必须周到,毕竟这关系着日后的销售。最哭笑不得的是,因为会场太空,参展商有时还会被拉去充数。

药厂、器械厂到底为持续多年的学术会议掏了多少银子,没人知道准确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厂家的赞助,学术会议肯定开不起来。所以,从推动学术进步、促进学术交流的角度看,厂家功不可没。许多学术会议,厂家按贡献大小,分别冠之金、银、铜牌赞助商等,近年来又加了钻石赞助商……不仅开幕、闭幕宴会冠之为“某某之夜”,不少卫星会也被厂家分割,连会议袋甚至矿泉水瓶都贴了冠名的标签。在动辄几百万元消费的背后,是各方的利益链条,是学术会的商业化,以及学术味的淡化。这也难怪会后一些厚厚的论文摘要、厂家印刷豪华的宣传页等被无情抛弃在场内外。

许多参展商对日趋增加的学术会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只能选重要的参加,但是,许多时候也扛不住,躲不过去就多少意思一下,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是多数商家的想法——最终费用摊在病人身上,那是肯定的。

规范学术会议已成共同心声

据专家介绍,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学术会议都很规范,如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学术年会,以及美国消化学会、消化内镜学会等举办的消化疾病周(DDW)等,都是每年只召开一次,会议很有质量,绝不是为开会而开会。国外的学术会议也有厂家资助,这在全球都是惯例。但在国外重量级的学术年会上,商业推广的色彩并不浓,很多涉及产品新进展的推广性小会甚至不允许在主会场举行。

如何规范学术会议?不少专家认为——

首先,应规定办会者的资格。中华医学会作为医学界的官方学术团体,举办学术会议毋庸置疑。但其他协会,许多专家认为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各自的主要职能上。能否将各学科的领军人员召集起来,以大局为重,梳理目前无序的现状?如有所分工和侧重,并建立准入或报告通气制度。至于各地方分会及各院所办会,应尽量控制次数与人数,并突出其特色。

其次,要明确会议的内容。强调演讲的须是新理念、新成果、新技术。如果是多次会议讲过的老版本,至少也要有新角度。对没有新意的报告,应不允许上会;对总体没有新内容的论坛,应不予批准。

第三,应理顺学术会议的机制。如包括继续教育,甚至科研在内的学术交流该由谁来买单?许多专家都提出,国家对卫生、科技、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完全依靠市场运作的学术会难免变味儿。特别是一些基础和人文学科,如解剖、生理、病理、医史、医学伦理、心理,甚至儿科等学科,厂家不愿资助,会议召集很困难,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予补贴。专家指出,这些学科作为根基,决定临床等各学科的发展后劲,国外对上述专业非常看重,支持力度也很大。

第四,作为受邀代表,应有所取舍,值得去、应该去的就参加,否则建议放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