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糖尿病与肿瘤:现有治疗依然值得信赖

(2011-07-22 10:37:30)
标签:

傅祖植

中山

二甲双胍

糖尿病治疗

中华医学会

健康

分类: 博主文集

糖尿病与肿瘤:现有治疗依然值得信赖

肿瘤是全球第2位致死病因,而糖尿病则排在第12位。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的积累,使两种疾病潜在的关联性受到关注,亦成为糖尿病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山国际糖尿病论坛上,“糖尿病与肿瘤”亦成为核心学术主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指出,早在50多年前,已有临床学者提出,糖尿病与肿瘤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1959年,哈佛大学Joslin等学者认为“糖尿病与肿瘤是否有相关性仍未有定论”。在随后的流行病调查中,结果显示糖尿病与肿瘤间可能存在关联。近年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多种肿瘤的危险性提高,如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但对于前列腺癌,结果则相反。有鉴于此,美国糖尿病学会在2010年发表了两篇项关于“糖尿病与肿瘤”共识,也引起大家糖尿病口服药与癌症的重视。

虽然目前对于糖尿病增加癌症风险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现有的研究显示,与肥胖有关的胰岛素抵抗及其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增加糖尿病患者癌症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众多研究证据也显示,现有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仍然安全有效,而且未来二甲双胍还可能成为肿瘤的辅助治疗药物之一。

正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傅祖植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言,潜在的肿瘤发生风险,并不会影响糖尿病治疗的选择。“因为道理很简单,糖尿病如果不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害处可能更大。”

 

道路仍很漫长,患者无需忧虑

无论是医学界还是广大公众,目前对药物的安全性问题都越来越关注。总体来看,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生率要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这一点目前已达成共识。但具体到某一种肿瘤的发生率,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总编辑、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傅祖植教授明确表示,糖尿病治疗药物对于癌症风险的影响,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

比如,有的研究甚至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前列腺癌发生率有所降低。虽然早期曾有一些研究发现,甘精胰岛素可能引起肿瘤的发生率升高,也曾引起人们的忧虑,但后期并未得到有力的证据证实。相反,部分研究则发现,糖尿病治疗本身可能对减少肿瘤发生有一定益处。比如,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可能有利于减少癌症发生,但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二甲双胍可用来预防肿瘤的发生。总之,后面的研究之路仍然很漫长,有待开展更多大规模的、设计严密的前瞻性研究,去揭示糖尿病与肿瘤之间的联系。

“作为普通糖尿病患者,没必要因此而恐慌。”傅祖植教授强调,潜在的肿瘤发生风险,并不能影响糖尿病治疗的选择。“因为道理很简单,糖尿病如果不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害处可能更大。当然,目前这些研究结果也提示我们,如果患者存在发生肿瘤的潜在危险因素,或者已经有肿瘤发生,在治疗的选择方面就要更慎重,治疗方案也要制订得更细致。”

 

短期内糖尿病治疗不会受影响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汤旭磊主任也认为,糖尿病与肿瘤的确存在密切的联系,只不过这种联系仍有待更多的证据去证实。今年年初,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已经在20个社区启动了2型糖尿病与肿瘤流行病学风险的调查,后续还将进行前瞻性研究,充分表明我们对这一领域的密切关注。糖尿病与肿瘤这一话题涉及的面很广,既与生活方式有关,又与体重、药物治疗有关,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各个视角去研究,并开展更多的研究去阐明机理。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更关注糖尿病治疗与肿瘤的关系。任何一种治疗,疗效都是最主要的方面,但安全性也同等重要,其次我们会考虑到经济性、便捷性。”汤旭磊主任告诉记者,即便是糖尿病治疗与肿瘤存在某些联系,但比起糖尿病本身可能造成的危害,毕竟还是第二位的。“目前的当务之急,还是应该着重解决已经明确的问题。而对尚未明确的问题,我们应认真探讨和积极关注。在短时间内,有关肿瘤的讨论还不会影响糖尿病的治疗选择。未来,如果我们能够阐明糖尿病与肿瘤等的内在联系,在治疗的选择可能也会更安全。”

 

权威机构均声明不可停用胰岛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时立新介绍,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欧盟药品管理局(EME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均指出,这些研究的方法有明显缺陷,结果不一致,不具结论性,不建议更换现有的任何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如有疑问应咨询医生。今年,FDA最新的声明表示,甘精胰岛素不增加肿瘤风险,医生应继续处方甘精胰岛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表的声明中同样强调,这些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数据可能有潜在偏倚,且研究结果相互矛盾。因此根据目前的信息,不能得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结论,糖尿病患者在获得进一步信息之前,不要停止目前的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类似物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在人胰岛素和类似物成功应用于临床的过程中,各种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各界的瞩目,例如胰岛素的安全性是否会引发糖尿病肿瘤。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蔡德鸿介绍,尽管国际上有一些研究表明,甘精胰岛素与癌症风险增加之间呈剂量依赖性相关,但众多国际权威组织相继发表声明,认为这些登记性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结果不一致,因此不具结论性,建议患者在咨询医生前不能停止任何一种胰岛素治疗,并号召紧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胰岛素类似物的出现为胰岛素家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蔡德鸿主任认为,关于胰岛素类似物的分子安全性问题,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门冬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的IGF-1受体亲和力较低,能迅速从胰岛素受体解离,能很好地平衡IGF-1受体与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因此具有可靠的分子安全性。

 

GLP-1等新型降糖药与肿瘤无直接联系

新的治疗机制和研发新药物是提高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率的希望之一,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的问世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陆菊明教授认为,一方面新的药物的上市,给病人治病带来新的希望,另一方面对于这类药物的潜在风险也不能轻视。“有人担心GLP-1会导致细胞增殖和生长失控,从而诱发肿瘤。但是,截至目前,临床研究中尚无证据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与甲状腺肿瘤有直接联系。GLP-1受体激动剂与其他肿瘤的关联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甲双胍可能成为肿瘤辅助治疗药物

在众多糖尿病治疗药物中,二甲双胍是目前有证据显示可降低癌症风险的药物。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研究室主任袁莉介绍,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已经表明,二甲双胍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罹患癌症风险。这些研究还提示,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其癌症的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均较低,而磺脲类和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可抵消大部分额外增加的直肠癌或胰腺癌风险。二甲双胍治疗不但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癌症风险,还能促进化疗的进行,其中伴糖尿病乳腺癌患者的化疗缓解率可达24%(非二甲双胍治疗组为8%)。

然而,二甲双胍是否能成为一种抗癌药物,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在目前的研究中,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年龄更年轻,病程更短,心血管并发症更少,这部分病人的这些因素是降低了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袁莉主任坦言,在研究二甲双胍是否能降低肿瘤风险时,年龄和病程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更重要是还缺乏非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而且还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有力佐证。“如果能经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在不久的将来,二甲双胍也许会成为肿瘤患者的辅助化疗药物之一。”

 

糖尿病治疗仍需坚持个体化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顾问、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家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糖尿病确实可以增加癌症的发生率,这一点已经可以肯定,因为许多研究都可以证实。但是,目前糖尿病与肿瘤的具体关系仍然没有完全搞清楚,具体的机制仍有很多疑问尚待研究。

陈家伟教授指出,有许多药物,过去认为很安全,但现在看起来并非如此,也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注意,但我们在治疗上并不能因此而束手束脚,更不能因此就放弃使用某些药物,而是更应该强调合理用药。“我在临床就遇到了一位特别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该患者曾有过乳腺癌的病史。对于这类患者,该如何治疗呢?我的观点是,先请外科医生考虑是否可以对该患者进行减肥手术;如果不适合做减肥手术,可以考虑使用二甲双胍联合GLP-1类似物。”

总之,糖尿病的治疗应讲求个体化,对治疗的利弊要进行综合评估,既要考虑对患者的益处,又不能导致意外的发生,所以许多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