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糖尿病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

(2010-10-27 13:47:45)
标签:

少儿

徐勇

1型糖尿病

血糖

胰岛素泵

健康

分类: 博主文集

    糖尿病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

    每年的九至十月份,都是新生入校,开始新学期学习和生活的阶段。在校期间,糖尿病学生可能面临种种问题,如饮食不合理、运动过度、监测不定时、缺少学习等。而且,缺少理解和关爱使他们生活在惶恐和焦虑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将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伤害。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每一位糖尿病学生及其家长认真考虑。

    学生时代正值青春年少,是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期,但糖尿病的出现,注定使这些患病的孩子与其他青少年的人生轨迹不再相同。由于多数人属于1型糖尿病患者,不仅在饮食、运动等方面,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而且每天要坚持注射胰岛素,并认真做好血糖监测。学校的课业压力、丰富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往往无法兼顾治疗与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会背负比同龄人更沉重的心理压力,结果可想而知,要么不堪重负,影响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要么耽误了治疗,导致发生严重的后果。因此,糖尿病学生在校期间,应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处理好学业与治疗的关系,调整好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兼顾治疗与学业的压力,顺利度过学生时代。

    本期大话题,我们将邀请内分泌专家,为在校糖尿病学生支招,教他们如何继续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做好糖尿病治疗的主人。也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理解并帮助这些糖尿病患者,还孩子们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平静的生活空间。

 

 

因为糖尿病,我的人生更精彩

惟心(化名)今年21岁,是一名大四学生。10年前的一次因病住院的经历,让她查出患了1型糖尿病,也因此注定了她的人生轨迹不再与同龄人相同。与其他许多糖尿病学生不同,面对记者,她不仅希望把自己在校期间管理糖尿病的一些技巧与病友们分享,也坦然地讲述了与糖尿病结缘后的心路历程。

 

“从天而降”的糖尿病

刚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惟心有一段时间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并且时常感到异常疲惫。“但由于之前几乎很少得病,所以并没引起家人的重视。”2000年2月的一天早上,惟心突然感到头晕乏力,恶心及强烈的心慌。家人以为她是患了感冒,就陪她去了家附近的一个小诊所。那里的医生诊断为重感冒合心肌炎,准备让她输液,还给开了氨基酸及葡萄糖。随着葡萄糖的输入,惟心的恶心、呕吐反应却愈发严重,尤其是呼吸越来越困难,家人见状不妙,赶忙打车带她去了当地的儿童医院。

医生看到惟心的情况,立即怀疑是糖尿病,就让她去化验一下尿糖。谁知,刚刚从卫生间出来,她便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等我再次醒来,已经是第二天傍晚。我感到胳膊、脚、腿窝都痛得厉害,尤其是胳膊窝肿得像馒头高。后来才知道,那是护士采血所致”。原来,入院当天医生看了她的尿糖检测结果后,基本确定了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立即展开抢救。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漫长等待,终使她脱离了危险。

在儿童医院住院一周后,她被转院至省人民医院。又过了一周后,完全确诊为I型糖尿病,从此开始了长期的胰岛素注射治疗。患病至今,惟心一直使用胰岛素治疗,目前控制良好,无任何并发症。

 

打胰岛素也要躲起来

高考时,考虑到将来的就业,惟心填报了五年制的机械专业,目前已经在读大学四年级。与许多糖尿病学子一样,她选择了隐瞒自己的病情,“除了极好的一个朋友和一个室友外,其他人均不知我的病情”。

住校的生活毕竟与在家里不同,在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加上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惟心在学校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她并未因此而放弃,反而充满信心地面对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在治疗方面,她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患病初期,惟心采用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是每天4针(RRRN),即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但上了大学后,她发现这种每天打4针的方法很不方便,就改成了早晚注射预混30R,中午加服一片拜唐苹。“选择这样的方案,治疗的效果的确不如当初,但我也无可奈何,毕竟学业也很重要,所以平时就更加小心注意病情的控制和发展”。

为了打针方便,她在自己的床铺边围了一个帘,和同学就说她比较怕风,而且比较有安全感,同学也就不多问什么了。每当注射胰岛素的时候,她就钻进帘里,平常就把帘卷上。吃药时,就和同学说是她吃的是治疗消化疾病的药,而且尽量避开同学,验血糖时也是在自己的床上,拉上帘子进行。

 

在饮食上严格限制油盐

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饮食和运动治疗,但这些对惟心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和阻力。大学里的课外活动比较多,而且没什么规律,对于突然的事件,她很难把握及应对。

关于饮食,她只能尽量遵循合理膳食的原则。在学校食堂,只打那些看着油少,而且尽可能清淡的青菜,有杂粮面食的时候就不会打米饭。她几乎不喝任何粥类,但会买来紫菜、虾皮,自己充一份清淡少盐的汤。她一直很严格地控制着自己的油盐摄入量。在水果方面,她会选择一些含糖量相对较低的,如柚子、樱桃等,还会经常吃一些西红柿和黄瓜。“但对于同学的相让,有时则实在难以拒绝。我会适量的少尝一点点,对此我很无奈。目前这种情况对我的影响还不算很大。”在运动治疗方面,她并没有给自己规定什么。从宿舍到教学楼之间要有近10分钟的路程,她每天至少要走3个来回,就把这当做了运动。每到双休日,惟心会回姑姑家,在姑姑开的饭店里帮帮忙,负责上菜和打扫,也就当做运动。

总的来说,惟心对饮食和运动治疗都没有绝对的量的要求,但好在血糖控制较好,病情相对平稳。

 

最难的是面对误解

因为知晓惟心病情的都是家人或很好的朋友,所以还没有什么歧视而言,但她常常遭到别人的误解,尤其是自己的同学们。

“我比较容易累,有时下了课回寝室便睡觉,平常也不怎么和同学出去玩,因此常常被她们说成比较懒,娇气。一些生日聚会一类,我能不去就不去,因为打针不太方便,饭店的菜又不利于我控制饮食,有的人会说我不太合群。由于饮食的限制,我只能无奈地说不喜欢,也常常被人说挑食,人太矫情儿。”每当面对这些误解,惟心都感到很无奈。因为很多时间里她都需要休息,而其他的一些同学则在用功读书,所以也影响了她的学习成绩。“有时我会尝试也多学一点,但我的身体会吃不消”。

看着其他人吃冰淇淋、拿奖学金,她也只好望洋兴叹。事实上,这些误解真的给她的学习及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糖尿病让我收获更多

尽管糖尿病给惟心带来了许多疼痛与伤感,但面对记者,她始终特别乐观。“糖尿病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因为糖尿病,我没能考进理想的大学,不能享受甜蜜的饮食,不能毫无顾忌的去交朋友……但同时,它又让我拥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别样的理解及体会。”

“糖尿病的确给我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但随着时间的增长,我已习惯并能够坦然应对它。”惟心觉得,糖尿病对她人生的影响喜大于忧,在失去一些东西的同时,又有许多的收获。“失去了健康的身体,收获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失去了甜蜜的享受,收获了自律的生活习惯;失去了一帆风顺的生活,收获了充满阳光的心态……我会一直一直的勇敢坚强,为自己,更为所有爱我的家人和朋友。我相信,在糖尿病这条不寻常的道路上,我会走出别样的精彩!”

除此之外,惟心也有些心里话想对那些新入学的糖尿病学生讲:“在学校里要调整好心态,因为会有许多的突发事件发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控制病情,学业时第二位重要的。”

 

 

给糖尿病弱势群体多一些关爱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启富

 

在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学生患者毕竟属于少数人群,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情况尚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从临床上看,糖尿病学生因为数量很少,而且大多选择隐瞒自己的病情,因此我们关注得较少。

对这些糖尿病学生来说,因社会歧视和同龄人误解造成的心理压抑,远远大于疾病带给他们的痛苦。为了隐瞒自己的病情,他们在治疗上往往不能正常进行,也影响了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因此,面对这样的病人,我们一般建议他们把自己的病情明确告诉校方,让老师、同学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获得周围人的理解和关心。隐瞒不是办法,毕竟健康和生命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患糖尿病的学生大多属于1型糖尿病病人,需要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建议他们选择胰岛素泵治疗。在饮食、运动、监测方面,学生患者与一般的糖尿病病人没有太多区别,都需要长期坚持治疗,遵循“五驾马车”的原则。作为学生的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求学与生活环境,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们的顺利成长,拥有与同龄人一样的美好人生。

我们也呼吁社会公众,能给这样一个糖尿病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充分享有正常青少年的权益,茁壮成长。

 

 

 

学生糖友在校驾好“三驾马车”

山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柳 洁

 

学生糖友大多是1型糖尿病患者,对于此类青少年患者来说,一定要严格遵照医生制定的方案进行治疗。按时、按量注射胰岛素,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波动较大、不稳定,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在校饮食不能凑合

对于学生糖友自身来说,要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只要能够按医嘱进行治疗,不发生并发症,一般来讲可以保证生活质量。学校食堂的饭菜油大、盐多,有的学生糖友不一定能适应这样的饮食。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关注他们的饮食状况。建议学生糖友还是应该主动把自己的情况告诉老师,告诉学校,让他们了解,以防万一。

在学校没有家长的将监督,全靠孩子自己。即使是在学校,学生糖友也一定要严格遵守饮食原则: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热量、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适量蛋白质。一定要保证按时吃饭,错过吃饭时间容易造成低血糖。为了避免发生低血糖,学生患者应随身携带一些含糖的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放下书本多运动

只要按时、按量注射胰岛素,学生糖友可以像一般孩子一样参加体育活动,并不是说有了糖尿病就不能上体育课。但如果已经发生低血糖的症状,一定不要勉强自己上体育课。就象前面提到的,如果告知老师自己的病情,校医会帮助学生糖友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发生危险。

现在学生的课业都比较繁重,能自己利用的时间很少。但学生糖友一定要忙里偷闲来运动,不要因为学习累了而忽略了运动。对于自制力比较差的小糖友来说,一定要注意运动量,不要因为贪玩,错过了打针、吃饭的时间,对血糖产生不利影响。

胰岛素治疗是关键

由于患有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所以学生糖友一定要做好血糖监测工作。如果忽略了血糖监测,很可能出现血糖控制不好,甚至出现各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有的学生糖友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对于自我管理能力差、生活不规律、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的学生糖友来说,胰岛素泵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胰岛素泵治疗花费很大,适宜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选择。

从安全角度来讲,学生糖友影响学校讲明自己的病情。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歧视,使他们不敢讲出来,怕影响学业、交友甚至是恋爱。社会应该减少对他们的偏见,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校“小糖友”也要做好血糖监测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徐勇

 

患糖尿病的学生属于一类特殊人群。他们多数属于1型糖尿病,因此具有一些特点:一是饮食方面,学校的饮食条件往往有限,无法与家里的伙食相比,对油、盐、糖等摄入量较难把握;二是活动量大,进食不规律,造成血糖容易波动;三是患者普遍心理负担较重。

1型糖尿病患者在读书期间,由于学校里各种条件与家里不同,糖尿病的治方案也要做相应的调整。比如,我就碰到过一个病人,他还在家里吃得很多,运动量却不大,因此血糖控制得不太理想;反而是回到学校以后,学校食堂的饭餐不合胃口,而且每天的活动较多,此时的血糖反而比在家里时控制得更好。

如果血糖不稳定,至少每周要测一次全天血糖;如果血糖控制得比较稳定,则每个月抽出一天来测一下全天血糖即可。如果有条件,建议患者安装胰岛素泵,这样血糖会控制得相对较为平稳;没有条件者,打胰岛素要规律,定时定量。

许多学校的医疗条件有限,因此对患病的学生来说,自己要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学习,勤测血糖,做好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调整好心理状态,懂得低血糖的防范知识很重要。

 

 

患儿与家长都要学会调整心态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徐勇

 

我们遇到的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上学期间,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其心理压力往往都很大。有些家庭并没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但却出现了一个1型糖尿病的患儿,这对家长本身都会很难接受,更不要说患儿自己了,而且家长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

改变错误的观念

很多人不了解糖尿病,以为这是一种可能威胁生命的重症,因此对糖尿病患者会产生一定的歧视。实际上,随着治疗的进行和糖尿病知识的学习,家长和患儿都会认识到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我们始终强调,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只有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才真正可怕。只要在发病早期积极采取措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正确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是完全可以被控制的。

其实相对于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治疗手段更加单一,就是胰岛素治疗。只要注射剂量得当,同时配合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患1型糖尿病的学生同样可以正常学习、生活。举例来说,2004年获雅典奥运会50米自由泳金牌得主——美国运动员加里·霍尔,就是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他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始终与疾病积极抗争,并成功登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树立治疗的信心

对糖尿病学生来说,一定要树立治疗的信心,做好与疾病长期抗争的心理准备。虽然有人把糖尿病患者看成弱势群体,但只要把糖尿病控制好,他们一样可以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

同样,患者的家属也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培养正确的健康理念。要知道,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要照顾好糖尿病患儿,首先应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这就要求家长与患儿加强沟通,不断鼓励,努力去战胜疾病,并最终取得学习和事业的成功。

 

呼吁:为糖尿病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徐勇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低龄化,人们对"糖尿病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多,注意饮食、坚持治疗……然而,他们的精神健康作为孩子生长发育期内一项重要的健康指标,却明显被忽视了。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的孩子有糖尿病。为了让孩子能顺利上学,他始终隐瞒孩子的病情,从来不向周围的人谈起这件事。原因很简单,他担心孩子会受到不应有的歧视。

对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比病痛更可怕的是长期的心理负担。由于压力长时间存在,必然会引发心理问题,孩子会逐渐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产生睡眠障碍等抑郁症的表现。这不仅会影响糖尿病的治疗,也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此,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理解并帮助这些糖尿病患者,还孩子们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平静的生活空间,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小贴士:住校生的控糖技巧

 

1.饮食:食堂里的饭菜很多都是高油、高盐、高糖的,这时候就要正确选择。如果只吃单一的素菜是很难长久忍受的。建议少量多餐,荤素搭配,尽量保证营养均衡。

2.运动:选择不剧烈的体育运动,如慢跑。记得运动前要测血糖,并补充能量。坚持运动更能激发自己热爱生活的热情。并且,运动要持之以恒,不能偷懒。

3.胰岛素储存:为了防止药品失效,可以放在校医院的冰箱。如果你有认识的食堂阿姨、叔叔,可以放在食堂的冷藏室里。或者,也可以放在校外小摊上。

4.应酬:学校里难免有同学邀请聚会,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如果吃饭的时间拖得很久,那就最好在菜上来以后再打针。至于如何打针,可以找的借口很多的,比如:“我去洗下手”、“我去下洗手间”之类的。

5.监测:要选择产品信誉度高的血糖仪。关于测血糖的频率,在学校里每天测7点血糖是不现实的,可以考虑在一周的不同时间点监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