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领跑:糖尿病前期的长远结局和研究结果
标签:
健康养生糖尿病生活方式李光伟大庆 |
分类: 一地鸡毛 |
糖尿病能否被预防?在大庆研究之前,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中国人首次通过试验得出结论——生活方式干预能够预防糖尿病。
为何选择了大庆?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糖尿病尚未在我国开始蔓延。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潘孝仁教授高瞻远瞩,以非凡的决断力,在1986年即提议在大庆地区开展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研究,目的是探讨生活方式干预能否解决预防高危人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这一世界难题。
当时的大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基本代表了中国人未来20年的平均生活水平,而这样的生活水平正是糖尿病高发的一个潜在因素;其次,大庆流动人口较少,很多家庭都是几代人长期生活在那里,方便跟踪随访;再次,大庆地区各工厂都配备诊所,医院较多,医生充裕,这三项充分满足了研究的需要。
当时大庆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只有0.67%,经过标准化后也只有1.2%。经过艰苦的工作,在11万人中做糖尿病筛查,共找到577例糖耐量损害(IGT)人群。经过分组后,采用中等强度的干预措施。另外,同样是IGT人群,中国的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速度快于美国。当BMI=34kg/m2时,美国人的糖尿病发病率为11.1%;而中国人在BMI=22kg/m2时,糖尿病发病率达到13.3%,已经高于美国人。
轰动学术界的研究
大庆糖尿病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证明了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又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高危人群,但是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从1986年到2006年的20年间,血糖轻度升高的人群如果未加干预,将有93%发生糖尿病,17%已经死于心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以前认为,IGT人群有1/3可能不会发展为糖尿病,但现在看来,如果不干预,几乎所有的IGT人群都将发展成糖尿病。但如果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6年的生活干预,能够使以后14年的糖尿病发病率下降43%。第二,生活方式预防作用长期持久,可持续10年以上。上述结果强烈提示,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作用是长期且持久的。第三,预防糖尿病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病和死亡。大庆糖尿病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可使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在20年间下降17%,使严重微血管病变(含失明和眼底激光手术治疗)发生率下降47%。大庆研究结果后续的分析还显示,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结束后,糖负荷2小时血糖降得越低,在随后的20年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这也表明,糖尿病前期经过生活方式干预能够预防血糖升高,且有利于减少随后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中国的大庆研究成果于1997年发表在《Diabetes Care》杂志,随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研究结果被此后陆续发表的美国(DPP,2002)、芬兰(DPS,2001)、日本(2005)、印度(2006)的相似研究所证实,由此全世界糖尿病学界一致接受了“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这一学术理念。2008年又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其20年长期随访的结果,不仅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的长期预防作用,而且可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再一次显示世界糖尿病预防领域是中国人在领跑。
生活方式为何能预防和推迟糖尿病?推测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改变受试者的日常行为,并在研究结束后继续保持;干预可能提高了社区诊所的预防医疗和健康促进意识;三是生活方式干预可能导致了某些种类的代谢记忆。
意义非凡的里程碑
大庆研究具有多重意义,它不仅是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也是随访时间最长的糖尿病预防试验;它是第一个在亚洲人群进行的、唯一将饮食和运动干预分开的试验;它与芬兰DPS和美国的DPP研究被誉为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但是大庆研究比他们要早8~10年。
正如我的导师Peter Bennett所说,“毫无疑问,大庆研究的结果极大地影响了DPP研究的设计,以致于美国人投入如此巨额的费用开展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是,大庆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生活方式应该作为糖尿病的干预方式之一”。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给WHO的报告中指出,“虽然这类研究最常被引证的是芬兰和美国的两项试验,但是其中最早的大型临床试验却是90年代早期在中国大庆进行的研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