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没“钱”途根源不是收费低

标签:
中医药收费项目中医师根源广东健康 |
分类: 一地鸡毛 |
作为一名中医执业医师,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首先,目前公立中医医院的收费标准并不算太低。如果仅从药品的价格比较,如今很多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价格并不低于基本药物目录上的常用西药。加上一些中医师亦时常开一些辅助检查,因此,很多患者到中医院看病产生的费用并不比西医院便宜多少。按说中医药的优势之一是价廉,本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受欢迎。可国内的现状却是广东、上海等沿海发达省市中医药发展较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患者更喜欢到西医院看病。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药价格不菲,显效慢、治疗周期普遍较长,累积的医疗费用高。
其次,中医药的特点决定其收费项目不宜盲目增加。很多有经验的患者都深信西医看“庙”、中医看“人”的说法。现代医学的发展建立于诸如生理、病理、生化等各类基础学科之上。因此西医需要凭借一系列的仪器、生化检查后参照诊断标准作出明确的诊断,且治疗过程中也更多依赖于各种器械、设备。但是中医诊断的手段主要靠中医师的望、闻、问、切来收集信息、辨证施治。这就决定了中医治疗所需的人力、物力必然大大少于西医,这就决定了中医院的收费项目相对少于综合医院。
再次,各级公立中医院早已经纳入了各类医保定点范围,而政府对公立中医院的财政支持力度相较于公立西医院亦不算弱。今年9月,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推出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将对中医院依中医药方法诊疗的门诊人数比例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考核达标的医院享受全额拨款,医生的工资津贴将由政府拨款全额支付。广东、广西等省市的地方政府也对公立中医院常年给予额外的财政支持。政府对公立中医院扶持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
说到底,当下国内中医没“钱”途、公立中医院发展步履维艰的根源还在于没有赢得广大患者的认可和信赖。很多公立中医院之所以效益不好主要是优秀的中医药从业者日益匮乏、缺乏自身的特色、诊疗效果不能让患者满意。可见,决定中医院的发展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人才。当下中医整体水平今不如昔的主要症结在于现行的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若要改变中医院目前的困境,仅凭提高中医院的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项目、加大对中医药行业政策保护和支持都还远远不够。当务之急则是对现行的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培养体制弊端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尽快提高中医药行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给中医院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情况的特色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