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骨骼健康,不做“玻璃人”

(2009-09-27 13:26:29)
标签:

养生

健康

骨质疏松

维生素d

杨月欣

中国

分类: 博主文集

 

关注骨骼健康,不做“玻璃人” 

2009年10月20日是第13届国际骨质疏松日,其主题是“让骨骼健康行动起来”。

国际骨质疏松学会(IOF)预言:到2050年,1/3女性、1/5男性会患上骨质疏松!有关专家指出,目前,60岁后大约一半的人会发生骨质疏松,但遗憾的是,公众对于骨质疏松的认识却极其贫乏……

 

指导专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陆菊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主任委员  杨月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吕仁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胡肇衡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人正变得越来越“外强中干”。人们身着笔挺的服装,住着钢筋水泥铸就房子,坐着坚硬无比的代步工具。但在不经意间,支撑我们站起并自如行走的骨骼却变得异常脆弱……

 

引子

一碰就碎的“玻璃人”

 

镜头一:

您也许不相信,有人只要咳嗽一声就会骨折,手、脚不小心碰到硬物就能断。日前一家媒体就报道了这么一位患有罕见“脆骨病”的人,骨骼薄脆得像玻璃一般,随时都有被“打碎”的可能,她就是今年68岁的乔大妈。

据乔大妈回忆,患病之初,她总是感觉全身疼,不干活也觉得特别累,但自己没当回事。两年前的一天,她在家吃了一块干馍,被馍馍渣呛着后咳嗽了一声,没想到腰椎骨就骨折了。今年7月份,她上厕所后拉旁边的洗手池准备站起来时,胳膊居然又骨折了。到目前为止,乔大妈光腰椎骨就已断了4次!

现在乔大妈干什么都不敢用力,就连吃馍馍都得用水泡软再吃,咳嗽的时候也要小心翼翼,因为害怕一不注意骨头就折断。

 

镜头二:

王大妈63岁,患糖尿病已有8年。刚开始患病时,王大妈非常重视,按医嘱服药,合理膳食,坚持锻炼,定期到医院监测血糖,病情控制得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大妈松懈了,渐渐吃得多动得少,虽然有时还到医院检查,但血糖控制不如从前,胰岛功能也越来越差。

近几个月,王大妈常感到腰背疼痛。有一天,她乘公交车外出,遇到急刹车,前胸轻轻撞到了座椅扶手,顿感疼痛难忍。到医院拍X线片检查后,竟然发现肋骨骨折!她疑惑不解:只不过轻轻撞了—下,怎么可能骨折呢?

 

基础篇

 

骨质疏松是“寂静之病”

骨质疏松影响的是我们的生存质量:比如经常感到腰酸背痛、乏力疲惫,小腿动不动就抽筋,还有更可怕的,摔一个跟头就会导致骨折……这些都离我们想象中活力四射的健康形象相去甚远。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因骨骼脆弱而必须生活得小心翼翼,那么,我们将同时失去很多拥抱快乐的权利,生活品质将严重受限。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新加坡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髋骨骨折患者中,有1/5的人会在1年内死亡,1/3的人不得不在轮椅或床上度过余生。

正是由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无声无息的疾病,它所带来的危险往往潜伏多年而不被人察觉,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10月20日被定为“国际骨质疏松症日”,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大家,了解、预防这种“寂静之病”,并且告诉大家:生活方式与您的骨骼健康息息相关。

 

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陆菊明主任指出,糖尿病与骨质疏松都是十分常见的疾病。我国的调查资料显示,骨质疏松的患病人数比糖尿病病人数更多,尤其是老年人和绝经后的妇女发病更为普遍。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约有166万人会发生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髋骨骨折。预计到2050年,该数字将突破600万/年;其中亚洲地区将从1990年的60万人/年上升至300万人/年,将主要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

 

骨质疏松比糖尿病更可怕!

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就是骨折。骨折不仅使国家和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大大增加,而且会导致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骨质疏松症被医学界称为“无声杀手”,这是因为人们无法感觉到骨质的慢慢流失,早期常无症状,等感到腰酸背痛、腰弯驼背、身高变矮时,往往又被认为“人老骨脆”是自然规律。因此,骨质疏松没有像那些会立即危害生命的疾病那样受到应有的重视。

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髋部骨折、腕部骨折及无明显症状的脊椎骨折,绝大多数是由于骨质疏松所致,这类患者中身高缩短、O型或X型腿、驼背也较常见。糖尿病患者往往只重视糖尿病本身的治疗,忽视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事实上由骨折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要超过糖尿病本身。糖尿病由于胰岛素不足可从多方面引起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目前,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糖尿病更易合并骨质疏松

许多内分泌疾病都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的致病因素,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糖尿病。有人很早就做过研究,糖尿病病人如果血糖控制较差,体内的钙磷代谢呈负平衡状态,即“入不敷出”,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糖尿病病人一旦出现骨质疏松,其预后会更差。肥胖的糖尿病病人,骨质疏松相对更轻微,瘦弱者则相对更严重。

“中老年人中既有糖尿病,又有骨质疏松的病人并不少见,而且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加重骨质疏松的病情。”胡肇衡主任解释说,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可导致尿糖增高,由于“高渗利尿”的原理,必然导致尿的排出增多,钙也随之大量排出,从而导致血钙减少,引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增高,加速了骨钙的溶解吸收。并且,磷的大量排出也会受影响。与正常人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风险高2~3倍。对1型糖尿病患者,其骨折的风险则比2型糖尿病患者高5~6倍,比正常人甚至高10倍以上。

 

缺钙仅是引发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

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除了雌激素、降钙素、维生素D的不足,以及体液酸化等原因外,钙的缺乏是被大家公认的重要因素。

缺钙可能缘于钙摄入不足,也可能缘于钙流失过多。那么,现实中的中国人钙的摄入和流失是什么情况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杨月欣教授告诉记者,中国人缺钙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

首先,中国人膳食中钙的含量较低,平均为380毫克/天,大大低于正常成人需要的参考量800毫克/天。中国人摄入奶制品等较少是一个重要因素,直接造成钙摄入量低。另外,大多数中国人也不喜欢在太阳下运动,出门习惯打伞或戴帽子等等。这样,不仅减少了摄入的钙,也减少了钙在阳光的一系列作用下最终被人体吸收的机会。

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而运动却越来越少,这都推动着缺钙的产生。很多人认为肥胖的人比较容易缺钙,这并不是脂肪对钙的吸收有影响,而更多的是因为身体重量大,导致身体对钙的需求量增加,同时,本身对钙的消耗比正常人多,可摄入量却与一般人相同,都偏低,综合起来就更容易缺钙。另外,运动本身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交通的发达,人们的运动时间越来越少,更加加重了人们缺钙的可能。

最后,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钙流失增加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50岁以后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变化体内雌激素减少,会使钙流失增多,对钙的吸收也大不如前。这些也成了目前人们骨质疏松、骨折的原因之一。

缺钙首先想到的就是补钙,目前市面上的补钙保健品和药品也是花样繁多,再加上数不尽的民间偏方,让广大缺钙的朋友不知从何下手。在此,杨月欣教授提醒缺钙的朋友:如果缺钙严重,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等),除此之外,建议以食补为主。市面上常见的高钙牛奶、加钙饼干、加钙麦片等都可以为人体增加一定量的钙摄入,而富含钙的食物,或民间用法(将鸡蛋皮研磨后放入米饭中一同煮熟)也是补钙的方式之一。事实上,补钙的方式有很多,如:含钙高的食物、补充剂等,但重要的是,要在补钙的同时配合户外活动和运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关链接:

摄入的钙如何被人体吸收?

人体摄入的钙并不是都能够被吸收,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杨月欣教授解释说,人体摄入的钙主要在小肠近端吸收,吸收的方式因摄入量的多少和需要量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大部分钙为被动吸收,不需要消耗能量,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移,有时会需要“搬运工”(载体)的协助;而小部分钙为主动吸收,需要消耗能量,而且需要借助“搬运工”的帮忙。那么当有外界干扰(如膳食因素、疾病、药物等)的时候,钙的吸收就可能受到影响。

 

防控篇

防治骨质疏松的生活方式干预

虽然骨质疏松无法治愈,但是它完全可以预防。

坚持运动。每天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对于久坐的中青年上班族来说,可选择负重运动,特别是加强对上肢的锻炼。

适当增加日照。在晒太阳这一点上,中国人与西方人存在观念的差异。中国人总认为皮肤越美白越好,生怕被太阳晒到,外国人则认为晒黑的皮肤象征着财富。事实是,紫外线照到人体的皮肤上,可以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继而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因此,为了预防骨质疏松,平时要注意多晒太阳,增加紫外线的照射。

对烟草、酒精和碳酸饮料、食盐、油脂要有所限制。长期饮用碳酸饮料、烟酒过度、食物过于肥腻、食盐超标等都可引起钙的流失。

 

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干预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目的是缓解骨痛,增加骨量,降低骨折发生率。其中降低骨折发生率是治疗的最重要和最终的目的。

1.补钙同时补充维生素D:

钙和骨骼的关系是“砖头”和“房子”的关系。正如大家所知,确保骨骼健康,补钙是第一道关口。我国营养专家建议的钙补充量为:年龄在50岁以下的成年人每天需要1000毫克,50岁以上的女性每天需要1200毫克。由于正常人每天通过肠道吸收450毫克钙,如果没有维生素D的参与,仅靠肠道吸收钙是不够的,因此不能单纯强调补钙,还应同时适量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

2.减少骨骼流失的药物:

①雌激素:对绝经的女性,可补充雌激素,但其可能导致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风险上升。

②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该药的结构类似于雌激素,可与雌激素的受体结合。在骨骼,SERM作用与雌激素相似,可减少骨量丢失;在乳腺和子宫,SERMs起拮抗雌激素作用,不易引发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临床上常用的是雷洛昔芬。

③降钙素:该药可对抗甲状旁腺激素,与后者共同调节钙磷平衡,还可减少破骨细胞的相对数量,起到减低骨吸收的作用。目前该药有鼻喷剂和注射剂。除减少骨折风险外,其镇痛效果好,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

④双磷酸盐:该药是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中作用最强,应用最久的一种。在美国已应用超过15年,拥有大量的临床证据。该药可增加骨密度,减少椎骨和髋骨骨折发生率。剂型的种类较多,口服、注射均可。

3.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①甲状旁腺激素:成骨与破骨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小剂量的甲状旁腺激素可诱发骨骼形成。临床使用可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治疗效果类似双磷酸盐,缺点是必须皮下注射。目前该药在国内没有正式上市。

②锶盐:可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临床上使用的是雷奈酸锶,目前刚进入中国市场,价格较为昂贵。

 

国粹篇

中医话“骨痿”,认为“肾主骨”

中医学中并没有骨质疏松这一病名,但“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的理论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与中医“骨痹”、“骨痿”等的描述比较相似,一般归入“骨痹”、“骨痿”治疗。

吕仁和教授介绍道:“纵观历代医家对类似疾病的治疗可以看出,大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病因关键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虚。”肾主骨、生髓、藏精,固真阴而寓元阳,为先天之本。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肾生骨髓,髓居骨内,骨赖于髓的充养。肾髓充足,生化有源,则骨髓坚固强韧;如肾精亏虚,骨髓生化乏源。”因此在《寿世保元》中明确指出:“年高之人,筋骨柔弱无力,多因肾气虚。”同时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精依赖脾精的滋养才源源不断得以补充。《灵枢》中提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若脾不运化,脾精不足,必使肾精乏源或肾精亏虚,骨骼失养,因此脾虚也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另外,肝藏血,主疏泄,各种情况导致的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到脾则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影响到肾则肾精亏虚,都会导致“骨痿”。

由此可以看出,本病属本虚标实,病位主要在肾,与肝、脾胃有关。本虚以肾(气、阴、阳)虚为主,涉及肝阴,脾气及气血之不足;标实多为胃火,瘀血,气郁。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以“补肾”为主

吕教授介绍说:“对这种疾病来说,临床以肾虚较为多见,治疗多从‘补肾’入手,以标本兼治、补泻兼施为治疗大法,根据临床的不同表现,分为肾气虚、肾阳虚或肾阴虚等不同证型选择益气、壮阳、滋阴,酌情配用健脾益气、补血、活血、养胃、行气等治疗方法,是历代医家论治本病的主要特色。”“从表面上看,很容易误以为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就只是补肾。事实上,无论是古籍记载还是现代研究均证明中医治疗本病的特色在于全身调整。”吕教授说到,“辨证运用中医学的整体观,才能真正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其机理既不同于目前临床常用的抑制骨吸收的药物,也不同于促进骨生成的药物,而是通过对机体进行全身性的调节,达到纠正机体激素失衡和负钙平衡作用的功效,既抑制骨吸收,又促进骨生成。

在治疗类似疾病的方剂中,涉及药物可以分为益(肾脾)气药;补肾阳药;补血药;滋(肝肾胃)阴药;活血药;祛(利)湿药;也有部分行气药,重镇安神药,收涩药和润下药等。应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淫羊藿、骨碎补、续断、补骨脂、牛膝、葛根、熟地、人参、杜仲、鹿茸、当归、麦冬、肉桂、黄芪、蛇床子、防风、茯苓、甘草、芍药、萆薢、菟丝子、白术、山茱萸、甘菊花、肉苁蓉、五味子等,可以看出大部分是中医传统意义上的补药。对于单纯由于肾虚导致的疾病,则可根据肾阳虚、肾阴虚、肾阴肾阳两虚等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成药,如治疗肾阳虚的右归丸、清宫寿桃丸、治疗肾阴虚的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和治疗肾阴肾阳两虚的龟龄集胶囊等。其中龟龄集位列我国中药保密处方之首,出自明代嘉靖年间,是中国最早的中药复方升炼剂,由于疗效卓著,被誉为“补王龟龄集”,是我国中成药宝库里的珍品,享誉海内外。其名取灵龟长生不老之意,由人参、鹿茸、海马、枸杞子、丁香、穿山甲、雀脑、牛膝、锁阳、熟地黄、补骨脂、菟丝子、杜仲、石燕、肉苁蓉、甘草、天冬、淫羊藿、大青盐、砂仁等药味经加工制成,可以强身补脑,固肾补气,增进食欲,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亏阳弱,记忆减退,夜梦精溢,腰酸腿软,气虚咳嗽,五更溏泻,食欲不振等。对于虚实夹杂的症候来说,则由专业的中医师对症处方更为适宜。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

中医历来强调“药食同源”,对慢性病的治疗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认为正确选择食物不仅可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损害,还可补精益气,提高治疗效果。因此,要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主张多摄入大豆、豆制品、虾皮,鱼,以及新鲜水果、蔬菜、黑木耳、松仁、板栗、香菇、黑白芝麻、核桃等。尤其是芝麻和核桃,历来是食疗补肾的上品,二者合在一起可以做成芝麻核桃粉,没有糖尿病的患者可以适当在其中加点儿白糖,由于做起来简单方便,吃起来味道好,很适合自己在家做着吃。同时,饮食要荤素结合,可保证营养成分的均衡。肝肾两虚的患者可以多食用红枣、肝脏、百合莲子粥、绿豆汤等。脾气虚的患者则可多食用益气健脾食物如山药、莲子等。一般来说,在治疗时要忌油腻、生冷的食物。

 

相关链接:

测测您是否合并有骨质疏松症?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设计了一套“一分钟风险测试”。如果以下任何一道问题的答案为“是”,就表明您有患上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如果答案中有相当一部分或者全部为“是”,则应当及时去医院作进一步的骨密度检测。

1.您的父母有没有轻微碰撞或跌倒时就会发生髋骨骨折的情况?

2.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伤到自己的骨骼?

3.您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强的松等激素类药品吗?

4.您经常过度饮酒吗?

5.您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吗?

6.您常患痢疾、腹泻吗?

 

如果您有下列症状,也一定要马上去医院检查:

a.开步走或身体移动时,腰部感到疼痛;

b.最开始背部或腰部感觉无力、疼痛,渐渐地发展成为慢性痛楚,偶尔会突发剧痛;

c.驼背,背部渐渐弯曲;

d.身高变矮,降低3厘米以上。

特别提醒:您需要定期检查骨密度!20~35岁之间和到达更年期后,都应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在65岁时应做一次追踪检查。而如果您已患有骨质疏松症,最好能定期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追踪检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