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诺和诺德媒体好新闻:特等奖稿件
(2009-09-14 16:35:37)
标签:
保健养生胰岛素胰岛细胞苏青健康 |
分类: 一地鸡毛 |
目前,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认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其中尤以对胰岛素治疗的误区最为集中,从而影响了正确的治疗。
在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青教授,请他谈谈该怎样正确认识胰岛素治疗。
误区一:注射胰岛素会成瘾
其实,胰岛素与那些所谓具有成瘾性的药物并不相干。胰岛素是调节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激素,其作用几乎无可替代,任何人都离不开胰岛素。
健康人具有功能健全的胰岛素分泌细胞(β细胞),能根据人体的需要提供足量而且品质优良的胰岛素。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者胰岛素的质量有所缺陷,而且这种缺乏或缺陷一旦形成就难以恢复。
许多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的原因,正是在于其胰岛细胞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衰退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得不依靠外界补充,否则就会因血糖及其他营养物质代谢障碍而引发严重的后果。也就是说,注射胰岛素治疗只不过是给糖尿病患者补充了身体里不够的东西,而并不存在“用了胰岛素就会成瘾依赖”的问题。
有研究证明,一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早期接受短期胰岛素治疗,非但没有“成瘾”,反而在停止胰岛素治疗后血糖长期稳定达标,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连口服降糖药都无需服用。
误区二: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用胰岛素
许多Ⅱ型糖尿病患者,甚至部分非内分泌专业的医生认为,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最后方法,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使用胰岛素。
苏青主任指出,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控制血糖固然重要,但保护胰岛细胞功能同样具有长远的意义。血糖的控制依赖于胰岛素的存在,而很多口服降糖药物在体内并不具有直接降糖的作用,而是通过刺激自身胰岛素的释放或改善其作用而间接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然而,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和患者年龄的增长,胰岛细胞会日渐“衰老”,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便会逐渐衰退。在这过程中,过高的血糖或长时间服用较大剂量的胰岛素促泌剂会加速胰岛细胞的衰退。
反之,早期及时使用外源胰岛素治疗使血糖降低,并同时减少或不用刺激自身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能减缓胰岛细胞衰亡的速度。所以,口服降糖药不宜用到最大剂量,在中等以上剂量时就应当及早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以保护自身胰岛细胞的功能。
误区三:接受胰岛素治疗就不必控制饮食
不少糖尿病患者以为注射胰岛素后就能尽情享用美食,甚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其实,饮食治疗始终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之一。苏青主任说,随意增加饮食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首先,增加饮食会导致热卡和升糖物质摄入过多,要想保持血糖不过度升高就必须增加胰岛素的剂量。但食物和胰岛素之间的量效关系很难确定,即使是专业的医务人员也不可能轻易算出。那么一旦胰岛素增加过多,低血糖就会尾随而来。相反,若胰岛素增加不足,则高血糖将难以摆脱。
其次,即使增加的食物恰好和增加的胰岛素剂量相当,血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吃进去的食物会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而被贮存起来,这样就会引起体重增加,而体重增加又是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大敌,它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产生,进一步干扰糖尿病的治疗。所以,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仍然应当严格遵守饮食治疗的原则。
苏青主任说,不少糖尿病患者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打胰岛素了为什么还要吃药?”
其实,胰岛素可以和所有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不过联合用药的方案应当由专业医师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个别制定。
目前常用的胰岛素有短效、中效、预混之分,另外还有经过改造的胰岛素类似物,分为超短效、超长效等等。不同时效的胰岛素可以和不同类型的口服降糖药搭配使用,从而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误区五:胰岛素必须放置在冰箱里
很多患者以为胰岛素必须放在冰箱里才不会变质,这就导致那些经常在外出差的患者不敢接受胰岛素治疗,从而耽误了病情。
其实,所谓胰岛素应当放在冰箱里,仅指那些尚未开封使用并需要较长时间保存的胰岛素制剂,其保存的适合温度一般是2℃到8℃,而已经拆封使用的胰岛素只需放置于常温下阴凉、干燥处即可。
人体温度37℃,应当是胰岛素发挥作用最合适的温度,所以在一般的室温条件下,完全不必担心胰岛素发生变质而失效。相反,从冰箱里取出来的胰岛素应当在室温中平衡一下温度,以减少低温药液对机体产生的刺激。
《解放日报》作者陈俊珺
http://www.novonordisk.com.cn/documents/article_page/document/04_02_03.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