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糖代谢异常患者早期个体化血糖管理方案

(2009-09-10 13:39:51)
标签:

养生

健康

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

中国

分类: 一地鸡毛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910/c1101.gif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的预防策略包括高危人群的筛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及药 干预。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专家组于2008年7月首次针对糖尿病和代谢障碍发布共识声明,制定了糖调节异常患者的综合治疗指南。该指南强调“双管齐下”策略,即对所有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高危患者进行药物干预。
    目前“强化控制血糖达标”全球项目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0个国家开展,且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今年年初更新的《糖尿病治疗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强化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干预的要点
     饮食干预、适量运动和减轻体重是控制血糖的基石。饮食干预包括少食多餐、限制饮食总量,并根据食物转化的热量来安排饮食。低糖负荷饮食有益于控制餐后血糖。糖尿病患者进食升糖指数较低的食物可改善餐后血糖,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在餐后进行适量运动对降低餐后血糖大有裨益。较适宜的运动时间为餐后60~90分钟之间,此时运动不易导致低血糖反应,同时消化系统功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药物干预的要点
    对于难以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或干预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针对性地选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餐后血糖波动:①α-糖苷酶抑制剂,可通过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餐后高血糖,且不易使患者在下一餐前发生低血糖,从而达到平稳降糖的目的。②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此类药物对恢复糖尿病患者早期相(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功能具有起效迅速(1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快(30分钟)、作用持续时间短(2~4小时)等特点。由于药效达峰时间与患者餐后血糖高峰出现时间基本一致,因此该药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③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餐前即刻注射此类药物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且不易诱发低血糖。

    合理进行个体化降糖带来长期获益
    中国患者较西方国家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指数低、肥胖比例低,因此《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对于肥胖或非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类指导。
    此外,临床医生还应结合年龄、并发症、血糖水平等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理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真正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实现患者长期获益。血糖达标主要有3个标准,即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HbA1C的达标。根据指南的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各项代谢指标均有严格的控制目标,即空腹血糖为4.4~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4.4~8.0 mmol/L,HbA1C<6.5%。
    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前提在于血糖管理目标的个体化。例如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血糖目标应放宽,因为严格的血糖达标虽可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但其增加低血糖风险的危害不容忽视。尤其对于那些对低血糖耐受差的老年患者,应避免予以药效强且持续时间长的口服降糖药(如格列本脲等),并要注意随访肝肾功能,以及避免低血糖发生。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也可略放宽,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标即可(空腹血糖≤7.0 mmo1/L,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1/L,HbA1C为6.5%~7.5%)。
    就妊娠糖尿病妇女而言,考虑到妊娠期间的高血糖对母婴双方造成的巨大危害,应对其加强血糖监测,严格控制血糖。若采集快速血糖(毛细血管全血),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9~5.6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5~7.8 mmol/L之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