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胰岛素泵——强化血糖控制的利器

(2009-09-10 13:04:00)
标签:

养生

保健

胰岛素泵

血糖

健康

分类: 一地鸡毛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910/c0401.gif

                                  

   胰岛素泵的发展历史

    1960年,由阿诺尔卡迪什(Arnoldkadish)博士发明的闭路式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装置,被认为是胰岛素泵的雏形。但因其体积太大,仅用于酮症酸中毒和胰腺全腺切除术后糖尿病患者短期(约l周)的血糖控制。

    1978年,皮卡普(Pickup)推出了携带式胰岛素泵,由胰岛素贮存器、马达、电池及胰岛素剂量选择和输入系统组成。贮存器置于腹壁皮下层,每隔数周更换1次。索卡勒(Sukalac)于1979年推出的开放式胰岛素泵,1次可使用半年以上。

    90年代,制造技术的进步使胰岛素泵体积缩小、便于携带、操作简便、易学易用,剂量调节更加精确稳定,诸多优点使其在临床中得以广泛推广。

    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现状

     胰岛素泵可通过微电子程控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对人体持续微量输注胰岛素,在目前的降糖治疗方案中,对平稳控制血糖更有效。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与传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相比,胰岛素泵更能有效地减少血糖波动。

     胰岛素泵工作原理是:一方面,向患者体内24 h不间断地输入胰岛素,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维持正常肝糖输出,控制空腹血糖;另一方面,进餐前追加输注胰岛素,模拟进餐后胰岛素分泌,控制餐后高血糖。

    目前,我国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已近2万,其中约54%为1型糖尿病患者,44%为2型糖尿病患者,2%为其他原因所致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泵治疗的优点

    改善血糖控制

    胰岛素泵可根据患者血糖情况,随时调整基础及餐前胰岛素输注量,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和黎明现象,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DCCT(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证实,对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血糖控制(大部分为胰岛素泵治疗),HbA1c<7.2%时,视网膜病变减少76%,神经病变减少60%,肾脏病变减少56%。减少血糖波动

    与中长效胰岛素相比,使用胰岛素泵时胰岛素吸收变异率小(仅为3% ),可预测性好,消除了胰岛素皮下蓄积。改善胰岛素抵抗

    使用胰岛素泵,可使胰岛素输注量与需求量相匹配。根据胰岛素需求量设置多段基础率,并通过餐前大剂量输注随时补充所需胰岛素,减少胰岛素总使用量,从而减少患者的体重增加。

    减少低血糖

     使用胰岛素泵,通过夜间输注少量基础胰岛素的方式,可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同时,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者餐前胰岛素用量减少,避免了多次注射造成的胰岛素体内蓄积,从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胰岛素泵适应证

    通过胰岛素治疗方可理想控制血糖者,均可采用胰岛素泵治疗。

    临床研究显示,以下人群使用胰岛素泵获益更多。

    1. 血糖波动较大,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案,仍无法平稳控制血糖者;

    2. 无感知低血糖者;

    3. 频发低血糖者;

    4. 严重黎明现象者;

    5. 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就餐者;

    6. 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

    7.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者;

    8. 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9. 应激性高血糖患者;

    10. 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

    胰岛素泵剂量设定

    初始胰岛素泵治疗时,可按以下公式估算胰岛素总量:对于1型糖尿病,1日总量(U)=体重(kg)×(0.4~0.5);对于2型糖尿病,1日总量(U)=体重(kg)×(0.5~0.8)。通常总剂量的50%为基础量,50%为餐前大剂量。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胰岛素泵剂量的设定须个体化,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应在夜间设定较低的基础率,以防发生夜间低血糖。

    笔者的研究组既往曾以250余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剂量进行分析。结果提示,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初始剂量为0.7~0.8 U/kg。大剂量与基础率可按57%∶43%分配,日间基础率与夜间基础率按3∶1分配,早餐前、午餐前和晚餐前大剂量可按4∶3∶3分配。

    胰岛素泵治疗展望

    目前国外胰岛素泵的研制正向人工胰腺方向发展,试图将连续血糖监测和胰岛素输注相结合,使胰岛素泵完全智能化。目前已有的体外胰岛素泵已达到每5分钟接收1次来自血糖探头的血糖值,自动接收指血值并对探头进行校正,显示当前血糖值,绘制血糖趋势图,并具有低血糖和高血糖时报警功能,但尚不能自动根据血糖值计算胰岛素输注量。

    另外,还有尚处于临床验证阶段的置入式胰岛素泵,是将胰岛素泵埋置在腹部皮肤下,通过遥控器来控制胰岛素的输注量,患者需要每45~90天到医院补充胰岛素。
 
贾伟平教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糖尿病与肥胖临床治疗,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认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