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糖尿病心理治疗的若干问题(上)

(2009-05-27 16:00:40)
标签:

健康

分类: 博主文集

糖尿病心理治疗的若干问题(上)

 

相对于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饮食与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及血糖监测等常规诊疗措施,心理治疗常常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所忽视,尤其是老年朋友更是如此。国内虽然存在众多民营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这一市场尚不规范,存在诸多问题。相对而言,专门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门诊少之又少。针对这一情况,记者采访了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韩布新博士。

 

“糖友”要经历三道“坎”

韩布新博士告诉记者,糖尿病是一种老年的高发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存在遗传、生活方式等众多影响因素,其中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糖尿病对人的认知功能、记忆功能会产生影响,这些实际上跟心理健康有关。遭遇糖尿病,患者往往会经历三个心理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否认。比如人们在面临丧偶、患癌症等打击时,在接受之前都会有一个过程。病人一开始是否认,假装这个事实不存在。其实,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能否正视现实。有些人属于退缩型,有些属于攻击型。假装没有这些事情,这其实是一种保护作用。因为一旦承认这一事实,他会受不了,病人内心无法承受这种压力或威胁。尽管是正常的,但忽视疾病是最不健康的应对方式。

第二个阶段是愤怒。病人会提出各种疑问,如“为什么这件事情会轮到我,为什么别人没有,我怎么这么倒霉?”愤怒之后就会去寻找原因,“为什么我会遇到这件事?为什么我会得这种病?”这时患者已经开始接受事实,是进步的表现。糖尿病患者中,有些人是因为遗传,有些人是药物不良反应,或者高血压后伴发的。病人除了看医生,还会自己去查找原因,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阶层,会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方法去认识糖尿病。

第三个阶段是焦虑、恐惧。其实糖尿病现在可以控制得非常好,只要病人重视自己的病情。我认识一个老师,他得糖尿病很多年,每天都要打胰岛素。有一次因为工作忙忘记打针,正开着会突然想起来,就立刻起身出去打针。只要病人严格按照医生的嘱托,有效地控制病情,糖尿病只会给病人增添一些生活上的麻烦。恐惧和焦虑其实是因为对糖尿病缺乏足够的了解,不清楚糖尿病其实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接下去的阶段是接受糖尿病现实后,自己应如何应对。每个患者多多少少都会经历上述这些阶段。各个阶段中能否适应,是否需要外力的帮助,这是因人而异的。

 

何时需看心理医生?

对心理治疗的忽视,往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不清楚什么时候该去医院求助心理医生,即缺乏自我甄别意识。韩布新博士指出,患者早期的心理问题是不用采取治疗措施的,主要依靠病人自己调节,还有家庭成员的支持,即可解决问题。

病人自身调节方法有很多,比如多进行户外活动,接触阳光、新鲜空气,注意控制饮食和生活规律等。如果仅仅是抑郁倾向,则不必用药,只需看心理医生即可。医生可以为患者指定短期的可执行计划,从简单到复杂。人们的性格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有的人能够很好地看待这些问题,“赶上了我就接受它,我就想办法去控制它”,尽量不让自己的生活受太多影响。打个比方来说,有些人觉得目前的工作太累,频繁出差,那就尝试换其他的岗位,或者减少出差,再不行就换一份工作,这就是自我调试的方法。

糖尿病患者一般病情发展到中后期,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严重的肾病,那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比如抑郁。而在早期不太容易出现这些问题,因为在发病早期,病人的各种机体功能尚可,而社会功能,包括家庭责任等,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糖尿病与高血压不同,尽管糖尿病患者中有40%伴随高血压,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高血压有时的确需要特别注意,有的人敏感、有的人不敏感。糖尿病发展到后期,有的病人需要接受透析治疗,此时经济的压力非常大,病人的生活质量也受到巨大的影响。除了脏器功能衰退,病人的生活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责任等,都会大打折扣。此时,患者恐怕就不单单是心理问题,有可能出现抑郁,必须要看心理医生。

如果发展到抑郁阶段,病人必须接受药物治疗。因为此时的患者可能已经不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转而放弃治疗。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那就一定要采用药物治疗。心理科医生可能会建议病人转至精神科就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