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了解“健康大课堂”吗?

(2009-05-27 14:58:43)
标签:

健康

分类: 博主文集

你了解“健康大课堂”吗?

 

在近期我们杂志社举办的一次患者座谈会上,一位老病友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自己经常参加各医院举办的糖尿病教育讲座,但在听课时,常常有“坐下来明白,站起来糊涂,事后就忘记”的体会。时下很多医院都会开展“健康大课堂”活动,患者应如何选择和利用好这些学习的机会呢?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伟。

 

健康宣教必不可少

谈到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的意义, 陈医师认为,健康大课堂是糖尿病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作为糖尿病综合治疗策略的重要一环,糖尿病教育能使患者清楚地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配合治疗;第二,通过接受糖尿病教育,患者可以学到一些在医院里就诊时得不到的知识。因为医生可能没有太多时间为患者详细解释,患者可以借助这种方式得到一定的知识补充;第三,健康大课堂邀请的是在各个领域里有一定造诣的医师或医务人员,针对某一个专题进行讲解,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针对性更强,可以解决其自身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且患者在听讲的同时,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请医生回答一些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说,健康大课堂在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患者为什么容易忘记?

据陈医师介绍,有些患者的确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课上自己感觉听得很明白,但是下课之后很容易遗忘所学的内容,这也正是他们非常愿意索要教育资料的原因。特别是很多老年患者,如果当时听不明白,回到家自己再对照资料温习一下,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即“温故而知新”。绝大多数在糖尿病健康大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患者都是老年人,他们的记忆力已经开始减退,因此,他们在听课时,可以把医生的讲解听得十分明确,但是他们的远期记忆并不好,很容易就忘却了,这是首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涉及到生活习惯的改变,这其实是非常难的。习惯的改变要靠非常强的外力,而且要不断地作用。患者在听课的时候觉得有效,回去之后又很容易回到自己的习惯中去,听完就白听了。

第三个原因与讲课者有关。有时健康大课堂的内容比较专业,没有非常科普化,这样普通患者可能只记住了一部分,但并不理解。

第四个原因,教材中实用性的东西不多,缺乏让患者回去就能应用的内容,这也是需要讲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讲者可以列出几条,让患者可以拿来就用,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把医药的原理讲得特别清楚,虽然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不应当作为讲授的重点。解决实际问题是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知、信、行”不可缺

患者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需要讲究“知、信、行”。患者要想获得知识,就要充分地信任讲课者。如果患者刚开始并不完全信任讲课的医生,而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听,这就很难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其实,最难落实的就是“行”。在课堂上,患者应尽可能抓住一些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内容。因为一堂课的时间一般是1个小时左右,老年患者很难做到注意力完全集中,因此要有一些侧重点。比如一开始讲者的开场白可以不必记忆,但真正讲到能解决问题之处,一定要集中精力去听,尽可能去记忆。另外,患者应逐条实践,循序渐进,比如患者一天学到了10条内容,回到家就急着全部落实,这也是不现实的。反而不容易长久坚持。正确的做法是:一堂课力求真正掌握一两点内容。打个比方,如果患者知道今天自己坚果类吃得多了,应该限制其他饮食,就努力做到这一点,可能效果很好。如果让患者在生活中兼顾的方面太多,反而不容易起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建议,患者听课时,一次只学一点,学了以后就去用。这样逐一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积少成多,随着学习的进行,改善的意识和效果就会越好。

 

编后语

在最近一次与患者座谈的过程中,记者与身边的病友交流,询问他们希望在“健康大课堂”上听到哪些内容。大多数人表示,用最通俗的话讲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他们对讲者最大的期望。因此,切实办好糖尿病科普宣教课堂,的确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