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指称对应而联想不对应
人类语言系统千差万别,不同语言的颜色词语形式与意义出现基本对应关系纯属偶合,且为数不多。对应关系更多表现为部分对应。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也都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丰富,同一颜色词在各自的文化发展过程中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内涵,有些颜色词看似对应,其实所引起的联想却不同,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尽管英汉语言里颜色词对应而内涵迥然的现象很少,但在翻译时,尤其是汉译英时却很容易误译。例如,英语有“see
red”
,汉语有“见红”。两个词虽然形式对应,表意却相去胜远。以下两个句子中都使用了同样的颜色词“红”(red):
(A)李大钢的妻子早过了预产期。怕出意外,大钢通过熟人把妻子送进了待产室。可大钢在产房外守候了一天一夜,也不见妻子那头有一点儿动静。正当大钢急得六神无主时,一位护士出现在产房门口。大钢赶忙冲过去问:“护士小姐,36床生了吗?”
护士脱口而出:“早呢,还没见红呢!”
(B)Mr Beaumont was a fault-finding boss. Often, his
criticisms were enough
to make anyone saw red.
从例句的语境可以判断出,(A)句里的“见红”是指“女人在分娩前流血”;而(B)句的 “see red”
则表示“气愤;勃然大怒”。因此(A)“见红”非(B) “ see
red”。如果不加思索地望文生义,将(A)(划线部分)(B)两句分别译为:
(A)The nurse blurted out: “Don’t
worry. We haven’t seen
red!”
(B)……,他的批评经常让人见红。
那可真让人啼笑皆非! 参考译文如下:
(A)【汉】
护士脱口而出:“早呢,还没见红呢!”
【英】 The nurse blurted
out: “Don’t worry.
There’s no sign
of
delivery!”
(B)【英】Mr Beaumont was a fault-finding boss.
Often, his criticisms were
enough to make anyone saw red.
【汉】博蒙德先生是个爱挑剔的老板,他的批评经常让人听了火冒三丈。
在翻译这类含义迥然的颜色词时,特别要注意语境以及它的文化内涵,切忌硬译或死译。
3. 非对应性
英语颜色词与汉语颜色词在翻译时指称与联想均相互对应的情况是有限的,绝大多数是不同程度的非对应关系。英汉颜色词互译非对应性主要反映在:(1)同一客观事物或思想
使用不同的颜色词;(2)同一客观事物或思想在一种语言里使用颜色词表达,在另一种语言无法使用颜色词表达。两种非对应关系可以概括为英汉颜色词使用错位和意义空缺。
3.1. 错位
颜色词在英汉翻译中的非对应关系首先表现对同一客观事物或思想使用不同的颜色词,或者说是颜色词使用错位。人类色彩感知的不确定性与自然语言色彩语码语义的模糊性使得英汉民族对色彩的界定与指称范围产生差异。英语颜色取“主要范畴”,而汉语颜色取“综合范畴”(邵志洪
1997:150)。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对同一所指采取不同的颜色指称。例如:
(1)
【汉】 红糖
→
【英】 brown sugar
【汉】红茶
→
【英】 black tea
【汉】青一块,紫一块
→ 【英】
black and blue
(2)
【英】black
eye
→
【汉】眼圈发青
【英】brown
bread
→
【汉】黑面包
【英】purple
wine
→
【汉】 红葡萄酒
其次,颜色词使用错位现象还表现在其联想意义或象征意义上。例如,汉语将“庸俗的兴趣、颓废、衰退以及色情”限制在“黄色”范围,英语则用“blue”来限制:
【汉】下流的玩笑;黄段子 →
【英】blue jokes
【汉】黄色影片
→
【英】 blue film
表示“嫉妒;有妒忌心”,汉语用“红”而英语用“green”:
【汉】眼红;害红眼病
→ 【英】green-eyed;be
green with envy
3.2. 空缺
不同语言之间的空缺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翻译中最困难所在。造成语言之间对应空缺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生存环境引起的空缺;风俗习惯引起的空缺;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空缺;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不同引起的空缺等。英汉颜色词对应关系空缺的原因也不例外。通常汉语里使用的颜色词在英语里不使用。例如,汉语里有“黑幕”、“黑心”、“黑色交易”、“黑帮”、“黑户”等。汉语使用“黑”字来联想“神秘、邪恶、非法、阴险”,既简洁,又明了。但是,译成英语时就无法使用英语的颜色词“black”,而要呈现其内涵,译为“
inside story”、“evil
mind”、“illegal
transaction”、“sinister
gang”、unregistered
resident”。英译汉时也经常遇到类似情况,例如,紫色在英语文化里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以及帝王的尊严”。英语
“be born in
the purple”,“to raise
to the purple”,“to
marry into the
purple”,汉译时就无法将“紫色”译出,而要抓住其“紫色”的象征义,舍其形式,分别译成“出身王室或显贵家庭”、“升为红衣主教”、“与皇室或贵族联姻”。
在英汉互译遇到颜色词时,一定要先确定其在语境中的内涵,搜索其在译语里的对应关系。一旦确定属空缺,只能舍弃源语的颜色词,取其联想义或象征义。
常见英语颜色词汉译空缺的有:
【英】black
sheep
【汉】不孝之子;害群之马。
【英】in a black
mood
【汉】心情不好;
【英】brown
bagging
【汉】自带酒去饭馆;自带午饭上班
【英】brown
goods
【汉】电子产品(通常指电视、音响等)
【英】brown
nose
【汉】逢迎上司;拍马屁
【英】be in a brown
study
【汉】沉思默想;空想
【英】to feel blue/in the
blues
【汉】情绪低落;沮丧;
【英】out of
blue
【汉】意想不到
【英】once in a
blue
【汉】千载难逢
【英】green
hand
【汉】新手
【英】green
horn
【汉】初出茅庐的人;初来乍到的人
【英】green
lung
【汉】公园(英口)
【英】green old
age
【汉】精力充沛的晚年;老当益壮
【英】green
power
【汉】金钱力量
【英】gray
area
【汉】还不够政府特别援助的贫困地区
【英】purple
patch
【汉】华丽词藻
【英】worth s red
cent
【汉】分文不值
【英】red
cock
【汉】(纵火引起的)火灾
【英】red
tape
【汉】官样文章;烦琐拖拉的公事程序
【英】white
lie
【汉】善意的谎言
【英】white
elephant
【汉】昂贵而无用之物
【英】white
goods
【汉】家用电器(通常指冰箱、洗衣机等 )
【英】yellow
boy
【汉】 金币(英俚)
【英】yellow
dog
【汉】卑鄙家伙;不中用的人
【英】yellow
livered
【汉】胆小鬼
常见汉语颜色词英译空缺的有:
【汉】白字
【英】wrongly written or
mispronounced
character
【汉】白搭
【英】no use
【汉】白费事
【英】all in vain
【汉】红运
【英】good luck
【汉】大红人
【英】favorite, influential
person
【汉】红榜
【英】honored roll
【汉】红白喜事
【英】weddings and
funerals
【汉】(生意)红火
【英】booming business
【汉】红利
【英】dividends
【汉】红娘
【英】match-maker;
go-between
【汉】红包
【英】bonus
【汉】红颜 (指美貌女子) 【英】a beautiful girl
【汉】黄道吉日
【英】luck day
【汉】黑货
【英】smuggled goods
4.结束语
随着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增加,各种语言文化趋于融合,不同语言间言语形式和意义对应性将不断增强。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使人们的颜色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人们在接受、引进异质文化的同时,也丰富充实了本土文化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英语颜色词融入汉语语言,并被汉文化所接受。例如,“red
light district (红灯区)”、“white-collar (白领)”、“give a red card(亮红牌)”
等。当然,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文化的个性冲突在所难免,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义的非对应关系。所以在翻译时要注意颜色词的文化涵义,适当调整源语与译语的对应关系,使跨文化交际顺畅进行。
参考文献
Berlin, B. & P. Kay. 1991 [1969].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oley, W.
1997.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M]. London: Blackwell
Wierzbicka,A.
1990. The meaning of color terms: semantics, culture and cognition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150 刘振铎. 2002. 《现代汉语辞海》
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 邵志洪. 1997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谭载喜. 2000 《翻译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秉钦. 1995
《文化翻译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杨永林.
2003 色彩语码研究一百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作者简介】
朱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副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教学,英语教学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