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楚国金言
楚国金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7,639
  • 关注人气:8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联视角下侯国金,郭沫若对The Eagle 汉语译文对比评析

(2014-09-16 17:18:13)
标签:

侯国金

郭沫若

tennyson

翻译

王婉如

分类: 鄂冶猴哥其人其文

 

     

 

关联视角下侯国金,郭沫若对The Eagle 汉语译文对比评析

 

作者:王婉如

sisu2013级研究生

(注:有几个拼写错误已经改了,其他(如赵老师的名字)自己改吧。希望不影响阅读。——侯国金)

 

摘要:语用学的发展深入到了各个学科。语用学对于翻译学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使我们能够从更多新的角度来解释翻译中的一些现象,也为我们评议译本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试图从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丁尼生的诗歌The Eagle为对象,对比分析郭沫若和侯国金的译本,以期对诗歌翻译批评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关联原则,The Eagle,诗歌翻译

 

哈蒂姆与梅森(Hatim& Mason)在合著的《话语与译者》一书中,首次将语用学和翻译的研究结合起来。之后,二者的联姻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国外的贝尔(Bell)、利奥·希金(Leo Hickey)、格特(Gutt),国内的赵延春、张亚非、曾宪才、何自然、侯国金等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利用语用学知识对翻译学进行了新的阐释。其中,格特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1991)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翻译观。本文将从关联翻译观出发,对比分析郭沫若和侯国金的The Eagle的译文。

 

一.关联视角下的翻译

关联理论是由西方语言学家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ostensive--referential progress),即说话者示意,“明白地表示自己有明白地表示某事的意图”(Sperber&Wilson1995:54), 听话者推理的过程,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明示语义信息推导说话人隐含的意图。交际者双方需要遵循最佳认知原则,即关联原则。关联原则分为最佳关联原则和最大关联原则。“最大关联指听话人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指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何自然 2002修订版:298)。

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之上,英国语言学家格特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1991)中提出了关联翻译观。关联翻译观将翻译过程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一个涉及大脑机制语际间推理阐释与理解转换过程。它强调,辖制(govern)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就是辖制一切语篇的统一关联。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下和不同的读者的情况下传达出原语作者的预设和意图,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出发,翻译过程中涉及到四个对象,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四个对象分别是原文作者,原文读者,译文作者,译文读者。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是说话者,原文的读者也就是译文的作者充当听话者角色。第二个明示—推理过程中,译文作者充当说话者传递原文作者的意图,译文读者为听话者。因此,关联理论下翻译的评判标准的实质就是最佳关联性的传递。

 

二.The Eagle原诗的关联理论分析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

 

The Eagle: A Fragment

               By Alfred Tennyson (1809-1892, UK)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1. 认知语境

按照关联理论,人的认知语境包括逻辑、词汇及百科信息。本诗共分为两个小节,六行。每行七个字,八个音节。全诗采用四步抑扬格,每行四个音部,先抑后扬,先弱后强,由不确定到确定,读起来铿锵有力,一气呵成。虽然诗篇幅非常短,但读起来短促有力。第一行的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 / k/的发音十分有力,利用语音营造出鹰艰辛的生存环境。鹰虽高高在上,但它的周遭只有尖利的乱石与山崖,可为了生存它不得不以自己裸露的双爪去攀抓,挺立的背后是血和汗水的付出。第二行land这个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延展的感觉,具有清晰的画面感。全诗第一小节多用静态意义的词,呈现出一副蓝天白云下雄鹰傲立的静态画面。而第二节开始,wrinkle, crawl, watch, fall 等词的使用使整个画面活动起来。最后一行fall一语双关,一指鹰的俯冲,给人以迅猛有力的感觉;一指这只鹰的陨落。全诗联系起来看,land,azure world,wrinkled sea,mountain walls等词汇创造出了一个广袤无垠的画面。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整个广阔的天地里只出现了一只鹰傲然独立,创造出了些许孤单的意味。

2.意图

这首诗以鹰为中心展开描写。有人认为此诗中的鹰指的是丁尼生的挚友亚瑟哈勒姆而作。哈勒姆是丁尼生在剑桥大学的同学,也是其妹妹的未婚夫。他们互谈人生,交流对诗歌的看法,感情很深。后来他在去维也纳的途中不幸亡故,这对丁尼生打击很大。丁尼生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挽歌《悼念》就是为了纪念他。而本首诗中,在广阔的天地下,傲然屹立的鹰就这样陨落了,这象征着哈勒姆的离去。寓意着一个大家就这样离开,给人一种无比沉痛的心情,也令读者为之惋惜。也有人认为,此诗中的鹰说的是诗人自己,广阔无垠的天地间只有自己坚持着最初的信念,要表达诗人强烈的思想。笔者认为,如果鹰指诗人本人的话,应该还是受哈勒姆的影响,诗人想表达一种伯牙难觅知音,遗世独立的感觉。无论诗中的鹰指的是谁,作者都以简短的六行诗歌描写了一只桀骜的鹰征服天地的王者气魄,却又表达出了一种孤寂之情,最后鹰的陨落表达出了无限的惋惜之情。

3. 关联性

首先,语音方面本诗采用“aaa, bbb”的形式押尾韵,第一节尾韵为 /ænd/,第二节尾韵为/ɔl/,将整首诗关联起来,结构紧凑。第一行的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 连续三个/ k/的发音短促十分有力。由于语音/ k/发起来比较困难,给人一种艰难的联想,联想到鹰的生存条件艰辛。azure world 这里本指天空,与前一行靠近太阳相互照应,再加上第一行的crag,三个意向结合在一起,相互呼应,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介词beneath,from等相互关联,创造出一种万物臣服于鹰的脚下的感觉。将所有的意向关联起来,就突出了鹰的傲然,孤寂之情,为最后鹰的坠落形成对比,更加能渲染出惋惜之情。

 

三.侯国金,郭沫若译本的关联理论分析

现在,我们从关联角度出发,来对比分析侯国金教授和郭沫若院士的译本。

侯译文:

鹰之歌

艾尔弗雷德 丁尼生(1809-1892,英)

钢钩铁爪傲巉岩,

僻壤唯有太阳伴,

碧空无际雄姿展。

 

身下翻滚浪千丈,

山墙前哨好瞭望,

雷霆万钧九天降。

 

郭译文:

艾尔弗雷德 丁尼生(1809-1892,英)

扭曲的鹰爪扣紧山岩,

头接孤峰上的太阳,

身披如洗的蓝天。

 

脚下苍海绽微澜,

傲立峰头闲看,

划然落,却似雷霆下九天。

 

1. 语音形态关联对比

原诗共分为两个小节,六行。第一节每行七个字,第二节每行六个字。全诗非常短,但读起来短促有力。本诗采用四步抑扬格,每行四个音部,先抑后扬,先弱后强,由不确定到确定,读起来铿锵有力,一气呵成。本诗采用“aaa, bbb”的形式押尾韵,第一节尾韵为 /ænd/,第二节尾韵为/ɔl/,读起来朗朗上口。

侯文以两小节六行,每行七字的形式呈现译文,结构紧凑,整齐,形式上等效于原诗。每行七个汉字就是七个音节,形式上类似于中国传统的七言律诗。第一节诗押/an/韵,第二节诗押/ang/ 韵,对仗工整,朗朗上口。

而郭文是一首两小节,六行的自由体诗。表面看似散漫,但是行散而神不散。最后一句用逗号隔开,类似于原诗掉尾句的形式,重点突出给人以严肃庄重的感觉,生动地刻画出诗中所描述的鹰的王者风范。而全诗几乎押/an/的尾韵,读起来韵律感很强。

那么从形态上来看,侯文的类似于七言律诗的形式与原文形式关联性较强。另外,七言律诗读起来铿锵有力,用律诗来转化原诗中的抑扬格,想法巧妙,做到了最佳关联。与之相比,郭文的自由体诗在形式和语音方面,关联性略弱。

2. 语义关联对对比

语义方面,我们从题目入手。原题The Eagle,侯处理为鹰之歌,郭直译为鹰。而为了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侯译文更好地向读者传递了诗人的意图。

接着一句一句来看。crooked hands侯文译为钢钩铁爪,突出鹰爪的锋利,坚韧的特点,给人以雄浑有力的感觉。郭文直译为弯曲的铁爪,看似简单处理,但是弯曲一词其实突出了山岩的险峻,写出了鹰生存环境的险恶。但是我们从全诗意境来看,这里我们应当给鹰塑造的是一个英勇战士的角色。弯曲一词给人的感觉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下苦苦挣扎的感觉。就此点来看,侯文与原诗的的形象更贴近一些,关联性更强。另外同一句中,“巉岩”指高而挺立的险峰。“巉岩”一词比划复杂,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相比于郭文的“山岩”理解起来需要的心力更多,更能使读者体会到鹰生存环境的艰辛。以字形的复杂性对应原文“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 ”中三个/ k/音的困难。

第二句中,“lonely land”侯文译为“僻壤”,郭沫若在此意译为“孤峰”,笔者以为二者皆可,均写出了一种苍茫的天地间,鹰与太阳为伴的孤寂。

第三句“azure world”两人处理为“碧空”“如洗的蓝天”均可。但是郭文中“身披”一词突出了鹰所在位置之高,但未体现“he stands”。原诗这句为掉尾句,应该将重点放在后面。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碧空之下,雄鹰傲立的感觉。首先进入读者视觉的应该是天而不是鹰。这一点在侯文中“雄姿展”一词有更好的体现。陈慧同学在作业中提到,“展”字略显不妥,因为“展”有“展开,展翅”的意思,创造了一个动态的环境。但笔者以为此处的“展”字更应该理解为“展示,展现”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碧空无际,镜头慢慢移动,一只傲立的雄鹰在巅峰之上慢慢展现出来,将原文作者的意图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句,笔者以为“身下”比“脚下”更贴切。因为从第二节开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身下”给人一种鹰在飞的感觉,因为在动态的飞行当中,我们首先捕捉到的应该是鹰身体,很难精确到脚。这句中的“浪千丈”,个人认为有些许欠妥。原文“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感觉是翻滚的巨浪在鹰的面前都不敢造次,变成了微微的波纹的感觉。相比之下郭文的“微澜”显得关联性更强。

第二句两位学者处理的都非常好,“瞭望”和“闲看”翻译出了不同的心境,在此不多做分析。最后一句中,“雷霆万钧”坡给鹰的坠降增加了一些分量。将重量转化为速度,突出了鹰的下落之快。在下落速度上优于郭文。而郭文在形式上将原文的掉尾处理的更巧妙,可谓各有千秋。

3. 意境关联对比

通读全诗,原诗动静结合,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丽壮阔的画面。高耸的峭壁之上,一直雄鹰傲然挺立,与之相伴的只有天边的太阳。无际的碧空下,他岿然不动,尽显王者风范。缓慢滑翔,巡视着自己的领地,连汹涌澎湃的大海都显得渺小。刹那间,雄鹰坠落,预示着一颗明星的陨落,一个王者的逝去。在语境呈现方面侯文几乎做到了完全的契合,之前字里行间流露出鹰的王者风范,最后一句陡然间的坠落另读者措手不及,尽显惋惜之情。而郭文中鹰的形象略显沧桑孤寂,欠缺王者风范。如果说侯文中的鹰是正直壮年的鹰,那么郭文中的鹰就应该是慢慢步入暮年的鹰。洗尽铅华,繁华落尽,然后带着尊严决然离世。因此,侯国金老师的译文从意境上看与原文关联性更强一些。

 

四.结语

以上,本文以语用学中的关联原则为视角,简单从语音形态、语义、意境三方面对比分析了侯国金,郭沫若对The Eagle的译本。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译本代表着不同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本文选取的两个译本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单从关联原则的视角来分析哪个译本与原文的关联性更强。本文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关联理论与翻译的结合是语用翻译学发展中的重要一步,但2003年达到定点后开始降温,04年许多学者已经把目光转向了顺应论。侯国金教授进一步促进了语用翻译学的发展,将语用标记值论与翻译学结合起来。因此本文的理论基础不是最新的。如果有时间,笔者将仔细学习侯国金老师的御用标记值论,利用最新的理论重新分析这两个译本,将关联理论和语用标记值论在翻译方面的贡献做一粗略比较。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 2002修订本《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2)       侯国金. 2014《侯国金诗萃》[M].国防工业出版社.

3)       侯国金. 2008. 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4)       李陆萍. 2004. 《英语松散句和掉尾句》[J].新余高专学报(9卷3期).

5)       刘元玲. 2013. 语用学PPT“语用翻译学”.

6)       王远. 2006.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文评析》[J].咸阳师范学报(21卷4期).

7)       吴力群. 201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英译的关联理论评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8)       赵彦春. 1999.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 现代外语(3).

9)       张慧.2014.《多元系统论视野下的郭沫若诗歌翻译》[J].翻译研究(108期).

10)     The Eagle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The Eagle by Alfred Tennyso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bb937001011q2u.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