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说你”是何意?
(2014-05-12 13:34:09)
标签:
不是我说你批评前系列楚国金言川外校园 |
分类: 五湖高谈四海阔论 |
潘翔等 2013级 川外研究生
潘翔 4班 2013064
点,实际上,不仅“不是我说你”存在各种变体,就是这个大结构也存在变体,“不是我说你”还可以上推为“不是我 + VP”。“不是我说你”作为话语标记,结构上一般放在句子或语段的开始,句法上是一个插入语,前面部分多是要“说”的人物对象,它作为起始句指示后面话语单位的语义内容,后续句就是说话人对
听话人就某事的批评、指责的内容。诚如前面所述,并不是所有话语中的“不是我说你”都是话语标记。
化。虽然它是否习语化尚待商榷,但它一定是以独立的小句形式作为插入语来表达话语标记功能,所以如果一旦还带有其他“说”的具体内容,它就不可能具有话语标记功能。其次,“说”的概念义只能是“责备、批评”。虽然“不是我说你”作为话语标记在话语中并不具备概念义,但单就“不是我说你”这个小句形式
中,“说”还是具有概念义的。“说”作为动词,表达多个概念意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 第 5 版)解释,“说”作动词有五个义项,分别是: 用话来表达意思; 解释; 责备、批评; 指说合、介绍; 意思上指。第一个义项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一般说的“言说义”,后面几个义项其实也可以归到其中,因为表达的意思也要通过“言说”来表达,但如果从严格的语义范畴来区分,后面义项就不能归入
其中,我们可以用广义、狭义来区分,这里我们采用狭义概念来分析。“不是我说你”作为话语标记,“说”在小句中的概念义一定是“责备、批评”。与此相关联的是,后续句一定是“责备、批评”的内容,“责备、批评”我们将之概括为“说”的“评述义”,就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行为进行主观评述。“不是我说你”如果要承担话语标记功能,“说”的概念义就只能是“说”的评述义,其他义项不可能承担话语标记功能。
“不是我说你”的特点逐渐显豁,我们可以概括如下:
(1)趋于定型:“不是我说你”倾向于成为一个固化的、现成的话语单位;
(2)“不是我说你”本身虽然是一个否定判断,但在与主句组合后,其否定意义被“忽略”,对全句命题的真假不构成影响;
(3)具有可分离性和非强制性;
(4)功能重心从句法、语义层面的否定转化为语用层面的“标异”,其存在的价值在于表达言者的主观性。“不是我说你”所表现出来的上述特点使我们联想到与语用标记语相关的一些论述。语用标记语的两个区别性特征是:它们没有真值条件意义,对话语的命题的真假不产生影响;它们是以说话人为取向的,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展现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主观评价。语用标记语可以是连词、短语或小句。(冯光武2004)
德做好事,我们又不赞成”。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分析话语标记“不是我说你”,就会发现这一话语标记的使用违反了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 上文确定“不是我说你”的性质时说过,去掉这一标记不影响句子的语义。 那么说话人使用了超出需要信息的话语成分自然违反了量的准则。然而说话人为何要违反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进行交际呢? 利奇的礼貌原则给予了很好的解释。 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准则要求最低限度地贬损别人,一致准则要求最小限度地减少自己与他人的分歧。 说话人意在规劝、批评听话人,用一个“不是我说你”则缓和了不满的语气,给听话人保留了面子。 同时“不是我说你”也避免了说话人的主观性, 表明即使是反对或批评也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分歧,保证了话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郝琳. 语用标记语 “不是我说你”[J]. 汉语学习, 2009 (006): 39-44.
2. 潘先军. “不是我说你” 的话语标记化[J]. 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1: 021.
3. 任振翔. 浅析话语标记 “不是我说你”[J]. 文学界: 理论版, 2011 (5): 95-95.
李亚莲
“不是我说你”是现代汉语中常出现的话语小句,后面一般续接说话人对听话人说的话。它并不是说话人“不说”听话人,而恰恰相反,正是说话人在“说”听话人。“不是我说你”一般有两种结构。1. 不是我说你+批评式话语,批评式话语一般由陈述型批评和反问型批评构成;2. 不是我说你+劝说/建议式话语,劝说/建议式话语往往是包含助动词的评议性小句。
“不是我说你”作为一个小句,从语法形式看,不同别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是一种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的成分;从语义看,有自身实在意义,却不与所在句子的句义关联,甚至同整个句子的句义相反,去掉它也不影响整个句子意义的完整性;但是从语用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有着重要的语用价值。“不是我说你”表面上由否定词“不是”进行语意否定,但实际却是肯定的意思,而后续语句正是表达肯定的内容。因此,话语前后逻辑似乎出现了矛盾,但这是因为在话语中“不是我说你”的功能不是句法的、语义的,而主要是语用的。话语标记语,即“标记话语单元序列关系的独立的语言成分”,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不是我说你”属于话语标记语。那么,下面我们具体探讨话语标记语“不是我说你”具有哪些语用功能。
首先,“不是我说你”具有言语行为类型调控功能。话语的形成是一个言语行为过程,为了让这个行为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说话人需要使用一些语言手段来进行调节。使用“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语就可以起到调节听话人注意力的作用,从而保障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话语标记语对言语行为类型的调控表现在,能使本来不明确的言语行为变得更加明确。请比较:A: 小张,怎么现在才来啊? B: 不是我说你,小张,怎么现在才来啊?很明显,B更加清楚地表达出了说话人的不满情绪,而A则说话人意图有点模糊,有可能是责备,也可能是询问等。所以,“不是我说你”作为一种话语标记语,对言语行为类型有调控作用。
其次,“不是我说你”具有提示功能—— 用于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当说话人感觉到听话人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听话行为上,或是没有达到说话人期待的注意程度时,就会使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来进行注意力的调节。称呼对方的专名是最有效的手段,因为专名都是直接指向听话人的。当听话人听到交际对方直呼自己的名字时,便会下意识自然地与之回应,其注意力便随即转移到当下的言语行为上来。例如:不是我说你,谈天,你这人就这样,太较真,什么话都藏不住。这年头,不是你想怎样人家就怎样的。(百度一中安网《毕业生》,转引自温素平. 2012)这里,“不是我说你”和呼语连用,起到了明显的提示作用。
再次,“不是我说你”具有表达情态的功能。虽然“不是我说你”本身并不具有多少语义概念,但却可以传递说话人的主观信息,帮助引导听话人尽快地准确把握语义,实现交际意图。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者,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把言语行为三分,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以及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通过说话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的意图一旦被听话人领会,便可能带来后果或变化,这便是言后行为。”(何兆熊2000:92-93)“不是我说你”作为话语标记语,正好使得言语行为中的言外行为得到了突显。例如:鹏飞道:“老弟,不是我说你,你也太冒失了,陈国相家中饲数百十只巨犬,一旦发现,那可不是自找麻烦!” 云天翼只好道:“大哥说的是,大哥深夜来此有什么事吗?”(书路文学网佚名《剑破九重天》)这里,说话人在埋怨听话人冒失的同时,对听话人也有关心、劝告等情感在其中,这些情感倾向都是通过“不是我说你”得以显现,使得言语交际得以成功。
最后,“不是我说你”话语标记语具有委婉功能。从语义的角度来看,明明是自己在说话,却偏偏说“不是我说”;明明是自己在说这样的话,偏偏说自己说的不是这样的话。表面上看,“不是我说你”在会话中有降低话主言语内容主观性的作用,它是说话人故意将自己放到偏离对话中心位置的一种手段,体现了说话人的交际策略。这样做是为了遵守交际中合作原则的真实准则和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因此,“不是我说你”具有较强的人际功能,起到了委婉作用。当话语施事语力过强以至于会伤及听话人面子时,说话人也会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减弱其语力,以维护交际的正常进行。如:不是我说你,林生,你也一把年纪了,怎么还能不分好歹见食就吞———被人钓住了吧?(转引自乐耀. 2011)这里,首先说话人主观认为自己的言语内容对方可以接受,不是在贬损他,而是为他好,是出于关心。但是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有可能使听话人认为该言语信息对自己有损害。为了不违背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即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因此利用“不是我说你”修正了自己的交际方式,使得听话人认同并接受自己的言语内容,这样交际才能成功进行。
总而言之,话语标记语“不是我说你”具有多种功能,提高语用能力方能很好地驾驭它,使之为成功的言语交际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郝琳. 2009. 语用标记语“不是我说你”. 汉语学习[J].6:(39-44).
[2] 何兆熊.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M].
[3] 乐耀. 2011. 从“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的形成看会话中主观性范畴与语用原则的互动. 世界汉语教学[J]. 1 :(69-77).
[4] 温素平. 2011. 语用标记语“不是我说你"的语义、语用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4:(18-21).
[5] 温素平. 2011.“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语试说.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6:(96-100).
[6]温素平. 2012. “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探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5:(97-100).
曹湘洁
“不是我说你,你做的这叫啥事儿呀!”在现代汉语中,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它并不是说话人“不说”听话人,恰恰相反,正是说话人在“说”听话人。
1“不是我说你”的性质
“不是我说你”这类结构多出现在言谈会话中,我们的语料都来自人物对话。该结构的语表意义是“我没有说你”,可后续句就是“我说你”的内容,这似乎前后语义矛盾。如:
(1)二姐夫,不是我说你,你不能冷手拣个热“煎堆”,混了一个便宜媳妇就算的。
上例中言者说“不是我说你”,表面上是话主不责备“二姐夫”,但是后面的话语“你不能冷手拣个热‘煎堆’,混了一个便宜媳妇就算的”就是话主评论“二姐夫”的内容。这个看似的矛盾正好反映了话语标记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一个功能项,对于它所在的话语,句法上是可选的(optional),语义真值上是空的(empty)。
进一步讲,根据Schiffrin(1987),Fraser(1999),方梅(2000),Traugott &Dasher(2002),李心释、姜永琢(2008)等研究,话语标记是指序列上划分言语单位的依附成分。话语标记并不对命题的真值意义发生影响,基本不具有概念语义。因为话语是指大于句子的连贯的口头或书面语篇。话语标记是话语单位之间的连接纽带,指示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标志说话人对于话语单位之间的序列关系的观点,或者阐明话语单位与交际情境之间的连贯关系。另外还可以对其所在话语所含的信息进行某种评价,点明说话人的态度,表明说话人对所言信息的立场等。
因此,汉语会话中的“不是我说你”结构已经习语化为话语标记。对其理解不能从字面上来推测,因为它的语义真值是空的。相应地,它显现出了特定的话语功能,主要是对后续话语进行强调,唤起对方对后续话语的注意,表明话主的态度等。如:
虽然例(2)中“不是我批评你”并未起到展示句子中“老马”和“你也太粗心大意了”之间语义关系的作用,但它起到了衔接前面话题和后面说明的语篇作用,并提示听者要注意后面话语内容。言者在说“不是我批评你”的同时反而后面的话语偏偏就是在批评“老马”。这种前后语义的反逻辑其实点明了言者的一种“批评”的言语行为。这类话语标记更凸现了口语语体体现的人际交互性。
观察后续话语的性质,不难发现,“不是我说你”可以说是批评、劝说、建议类话语的“预示语”。既然说话人要进行批评或劝说,为什么还偏偏加上一句“不是我说你”呢?
虽然是批评,但是不少说话人的语气和用词都是经过斟酌的,非常委婉有分寸。例如:
(1)不是我说你,小女孩儿可以叫可爱,你这一五大三粗的大老爷儿们…嘿嘿…未免有点那个了 (天极论坛之“大嘴区”)
(2)玉芬道:“妹妹,你别把这话俏皮我,老七这一场婚事,我从中也不知打了多少抱不平。直到现在我还和他们暗中闹别扭,不是我说你,这件事老七负七八分责任,你也得负两三分任。”(张恨水《金粉世家》)
从“嘿嘿”“未免有点那个”可以看出,例(1)的语气相当温和,措辞很是客气;例(2)中玉芬先把大部分责任推给了“老七”,然后才说秀珠也得负小部分责任;可见此时说话人虽然指出了听话人的不当之处,但话语之间还是留有情面的,其发言的目的并不是要对听话人进行“口诛笔伐”。
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人们通过交谈,其实是做出了诸如命令、道歉、感谢等言语行为,此时人们所关注的往往不是话语的字面意义,而是话语的语用力量。一般来说,指出别人的不足必然会使听话人产生抵触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为了使听者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话语,说者就采取了一个策略:否认自己的言语行为是“批评”,从而阻断批评带来的语用力量,避免使听者产生消极心态,以“提高令人不愉快事情的可接受性,让听话人在面对批评时显得更加合作”。(冉永平2003)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我说这话的目的⋯⋯不过⋯⋯”来验证。例如:
(3)我说这话的目的不是说你,不过你也太马虎了!
(4)孙明呀,我说这话的目的不是说你,不过想讨我姐欢心得从我姐身边的人抓起呀。
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目的”能够把话语以言行事的功能外显,“不过”又能够标示前后两句的真值语义相反,这就有效地解释了这类句子的语义特征。
由此可见,“不是我说你”的语用功能是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心态进行预防性矫正,从而引导听话人正确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那么,这种矫正是如何实现的呢?
前文说过,“不是我说你”对整个话语命题的真假不产生影响,否定似乎失去了作用;但我们注意到,虽然作为一个小句,“不是我说你”对全句命题真假不产生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短语,“不是”在其所处小句内部依然是发挥否定作用的,它明确地将“我的言语行为”与“说你”区分开来,标示说话人意欲实现的语力与听话人常规性的理解存在差异,从而引导听话人正确理解的方向。
Reference: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郝琳,语用标记语“不是我说你”,汉语学习,2009,12(6)
乐耀,从“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的形成看会话中主观性范畴与语用原则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