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知语言学中术语“Construction”汉译的比较

(2012-10-29 11:23:46)
标签:

construction

构式

翻译

邢秋红

语言学

分类: 每周一记邮件博文

2012级外应5班 Nancy,邢秋红 2012156

 

(My comment: It is a good writing, considering the author tackled this big issue in such a short time. She did it much in the way of research or paper writing, which i do advocate. I hope all other students do things like this but i suggest you do one topic for an assignment and do it well and stay away from plagiarism. So indicate clearly what you take and what you create. Well, about Nancy's paper (see below), i would like to point out that it is still naive and short and shallow and not as creative as expected of a paper, with liu's (2007a) problem (without 2007b) a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with typing and editing. so there is big space for improvement. Alfred Hou, Oct. 29, 2012)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然受到众多语言学学习者的关注。而构式语法作为其核心研究方法,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对于“Construction”的汉译,虽然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成承认其“构式”的译法,但它还是经历了一些变迁。本文旨在对这一术语的汉译做一定的了解。

 

1. 王寅关于“Construction”的译法简介

 

王寅在其2007年前的著作和文章里面都称其为“构造”。以下将做一些列举:

王寅2006. 国外构造语法研究的最新动态[J]. 现代外语(2).

王寅                2007. 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eat构造”的对比研究[J].

王寅               2008. 动结构造中的假宾语的认知分析(十一论语言的体验性)—汉语语法分析可用“动后语”取代“宾语”[J]

              2009. 动结构式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17论语言的体验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

        ……

 

 

从这可以看出,自2008年之后王寅便把Construction的汉译从“构造”转向“构式”。对于其起初为什么提出“构造”这一译法,王寅(2006)在其“国外构造语法研究的最新动态”以及其《认知语言学》(2007313)中的脚注中提到Construction Grammar在国内有多种译法,如:构式语法、句式语法、构块语法、构架语法,等等。笔者主张将其译为‘构造’,将grammatical structure译为语法结构。从构词法知道,construction是从动词construct(建构)派生而来的,而且construction也可视为由con-加上struc(ture)构成的,故作此译法,以示区分。可用‘构式’来翻译‘Construct’,这常用来指构造中一种更为具体的表达形式。”这是他初步的解释。这之后在其2011年出版的专著《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探索中对ConstructionConstruct的汉译作了更为精确细致的分析。Construction在国内有多种译法,如:构式、构造、句式、型式、构块、构件、构块式、结构式、语法结构式、构架、架构、框架等(纪云霞,林书武,2002)。笔者主张将其译为“构式”,将“Grammatical Structure”译为“语法结构”。如此译法主要出于两个考虑:

 

1) 从构词法角度而言,“Construction”是从动词“construct”派生而来的,同时,我们还可将其视为由“con-加上“struct(ure)”而构成。其中含有“建构”“制造”之意,更含抽象之意,因此我们曾有一段时间将其译为“构造”,强调建构的过程,但国内学者大多已接受“构式”,所以我们取“从众”之策。(王寅,2011:24

 

由此我们看到,王寅对于“Construction”的汉译有了转变。我们知道,con-作为英语词缀的一种,有“共同”的语法意义,加上词根后使其动词化意义,英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conclude(结束、总结)=con(共同、全部)+clued(关闭)confirm(坚定,大家共同认可)=con(共同)+firm(坚定)conflict(两者抵触)=con(共同)+flict(打,打斗)。所以这里的construct构成方式应该是construct=con+struct(ure),译为“使什么成为公认的结构”,强调的是建构的动作或过程。

   另外,这里王寅是将“构式”拆开分别做了解释。按其书中脚注所表达的,“建构”要涉及到人的因素,它是“惟人参之”的结果,这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语言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感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语言必定要打上“人”的烙印,语法也是这样的。据其要旨,当选用“构”字。所以此处译法不能选用“句式”的“句”。

 

2) 在英语中,“construction”和“construct”都可作名词,但在构式语法理论中,这两词有不同的分工,许多学者认为前者多含抽象性,主要指心智中的一种“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或“抽象蓝图(Abstract Blueprint)”。并认为前后者的区别和语言学中常用的“类型(type)”和“符号(token)”相似。前者指一个类型后者指一个具体的记号。Traugott(2008: 36)将他们直接对应为“Construction-type”和“Construct-token”。 而且这里,“构式”不同于“语式”,这里的“语式(construct)”是一种具体表达式,而“构式construction”是一种抽象性图式。Construction具有概括性特征,指被储存于心智中的抽象性图式或模板,具有建构实际语句的功能,属于语法部分。而Construct则是从抽象构式中传承其基本句法和语义的特征(常需做必要的调变),直接实现为具体的言语表达形式,如日常交际中的言语。(王寅,2011: 26

 

所以作者倾向于将construction译为名词性倾向的“构式”而不是动词性明显的“构造”。总之,无论是“构造”还是“构式”,王寅是从认知语言学的建构角度,将汉译图式化,企图给我们展示这种建构的过程和动作。取其“建构”之“构”和其“图式”之“式”得到Construction的汉译为“构式”。

 

 

 

2. 刘国辉关于“Construction”的译法新探索

 

针对“Construction grammar”中的“Construction”一词不同的译法,刘国辉(2007)在其论文中作了一定的探讨。他认为相较于“构造”,“构式”译得更妥当、合理。其理由有五点:

 

1) 英语中的“construction”在此是名词作定语,修饰“grammar”,相应的汉译最好也是名词,作定语修饰语法;

2) “式”在古汉语《说文》中意为“法则、法度”,作动词有“合乎法度、遵从”之意,另有“标准、榜样”之意;

3) 从学术术语和经济原则考虑,译为“构式语法”比较好,因为学术术语一般采用名词性表征,同时在此构式涉及语言各个层面,不仅是短语、句子或某一组块;

4) 若译为“构造”或“构架”,容易使人将它与乔氏的句法结构属性图架构混淆起来;

5) 为了便于操作和理解,服从从众原则,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这一译法。

 

  这里作者是从传统角度来汉译“Construction”,囊括了传统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以及术语翻译惯式。他强调的是“建构”的结果,或者说这里没有涉及到用认知的角度去解读“Construction”的汉译问题。但是他指出了“从众心理”这个“众”的方向,也即“构式”。这也是一种进步。

 

 

3. 总结

 

Goldberg曾指出构造/构式,是形义的配对体(Form-meaning Correspondence),所以它具有较强的名词性表征。认知语法的核心任务就是论述语言是如何通过象征单位来表征的。构式语法是在认知语法的基本框架里进行运作的,所以无论是Construction的概念还是它的汉译读应该基于认知的角度,再结合传统因素得出其“构式”译法的根源。如今,“构式”已成为了Construction的主导译法,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王寅之前的“构造”译法也有一定的依据,至于他在《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上)中关于“construction”含义作出的论述,据其书中所述也是趋于从众心理,但事实上他的两种译法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刘国辉从五个方面给出了译为“构式”的理由,符合大多数语言学学习者的习惯,译为“构式”是其进步之处。本文不是旨在比较,而是在于分析两种译法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刘国辉. 2007a. 构式语法的“构式”之辩[J]. 外语与外语教学(8).

王寅. 2006. 国外构造语法研究的最新动态[J]. 现代外语(2).

王寅. 2007.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13).

王寅. 2011. 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思索[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3-27). 

 

2012/10/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