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侯文《拈连》有感
(2011-12-25 12:43:43)
标签:
拈连研究生川外外语学刊语言学修辞学语用学校园 |
分类: 鄂冶猴哥其人其文 |
(牟莉莎的感想把我的姓名拼错了。郁闷。猴哥批注。)
李宇莎
挽救原文拈连美与牺牲译文接受度之间的矛盾
拜读侯国金教授在《外语学刊》2011年第6期上发表的《拈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拈连译观”》一文后,学生受益匪浅。该文通过指出拈连形式、厘清拈连是非、归纳拈连语用标记值以期探索走出拈连翻译困境的道路。然而,我对于“以拈译拈”的翻译方法有所疑惑。该文表示拈连使用者是为了实现较高的语用标记值才使用拈连,因此译者应该着力再现之。但我认为,在某些地方,译者不应拘泥于译出拈连之形式,而忽略了译作读者对于译文的接受度。例如,例句19,Peter wore a pullover and a smile. (童龄 2001) 当中,所谓语用标记值高的译文2,即“彼得穿戴的是一件套衫和一脸微笑。”采用了极度异化的翻译策略,明显与中文一贯的表达方式相背离,甚至会使未曾接触过此类英文用法的读者一头雾水,读起来颇为牵强。而译文1“彼得穿了一件毛线套衫,面带微笑。”则更为自然和被读者接受。因此,我认为在个别的翻译情况中,译者应在尊重译语句法和修辞方式的同时,参考译入语的惯用表达方式,将译文控制在读者可接受的限度之内,而不能一味地因追求保值而牵强用词,牺牲译文的表达习惯。
饶杰淼
拈连语用效果标准之我见
侯国金老师在《外语学刊》中详尽的定义了拈连这种修辞现象,指出了拈连的语法特征并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拈连现象进行了对比,并引入了“语用标记值”这一概念,将不同语境中拈连产生的修辞效果量化,最后侯老师还提出了翻译拈连的五个策略,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我最感兴趣的是拈连修辞所产生的语用效果的估量和测算,基于文章中提出的八个度量拈连语用效果的标准,我认为这一系统可以进一步加以细化,简要从三个方面说明,即:不同层级拈连语用效果的数量化,语用效果负值的可能性和一个拈连中出现增效作用(synergy)的可能性。
首先,我认为在8个语用效果标记值的标准中,存在某种规律或者定义,将每个标记根据语用效果的大小赋值(如+1,+2,+3…),在测算拈连的标记值时,根据该拈连是否符合8个标记值给予赋值,并最终对其得分进行累加,得出一个最终值。然后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赋值范围确定该拈连的所在区间(如:无/低/高/较高/很高)。
第二个设想基于前面提出的赋值设想,若有(+1,+2,+3)的正赋值,或许有可能给出(-1,-2,-3…)的负赋值,即该拈连起到了反效果。第七条规定,拈连越鲜活,语用标记值越高。那么对于陈腐的,过时的拈连亦就如同过时的隐喻一样不存在语用效果或者负语用效果。
最后一个设想是对于标记值较高的拈连,如果一个拈连中出现多个符合8条标准的情况,那么其语用效果的得分或许会高过其所有符合的标准得分之和,从而出现增效作用。
以上便是我阅读完侯国金老师有关拈连论文的一些体会和启发,定有不正确之处,还望斧正。
向莉
"拈连"是一种语用修辞学,一种拥有两种或者以上的搭配方式的语言现象:一是语句内一个关键词跟两个及以上词语的语法或形式关系;二是语句内一个关键词跟两个词语的语法-语义关系。
在我理解,拈连就是一个句子中,一个动词或者动词短语同时携带了至少两个的宾语或者其他成分。 例如:The president picked up candidate and strength.用一个关键词把若干个意义相连的词语搭配起来。从语义的角度来讲:也就是一次多义或者双关意义。如论文中例子,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对于蜜蜂来说,酿蜜和酿造生活都是在酿造生活。因为“蜜蜂是在酿蜜”指的是言辞的字面意义,后句“又是在酿造生活”是引申意义,模糊意义,用词语“酿造”搭配,构成了拈连。同样,在例子The president picked up candidate and strength.中,用动词短语"pick up"搭配candidate,表示本来的意义,确定候选人,而"pick up"和strength搭配,则表示引申意义,重拾力量。
由于一个关键词可搭配多个词语,而表示不同层次意义,拈连的拈点越多,其语用标记值也就越高。
刁慧颖
让我感受到了侯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做学问方面,一定要据理力争,不畏挑战,学术绝没有权威,只有不断的追求探究,思辨,才能把学术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层面。你的学术人格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大师的风采,让我谨记治学严谨之道。拈连这一语言现象由最先隐形存在于我的思维之中逐渐在阅读了侯文之后上升为理论层面。本文首先从语用修辞角弄清了拈连研究的各种是非问题,既指出了英汉拈连和股配的异同,坚持近异观,即认为二者相近且相异。这是我明白了拈连与轭配有着本质的不同,拈连有自己的基本形式,同时也区别于拈引、拈基和拈缀,同时还讨论了正常和异常搭配,使这一概念更加清晰明朗;语用标记值的高低判定阐明了不同的语用标记值来衡量标记强弱。该文还从拈连译观、以拈译拈、增词增意以求拈、调整句式以求拈、舍拈保值等方面指明了翻译的迷途,是我顿悟到翻译决不能拘泥,才能走出泥潭,实为收获良多。
何旻果
读罢侯老师的“拈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拈连译观’”,感触良多,对语言中的拈连现象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但同时也有一些疑惑,以其中的一处翻译评价为例。此翻译是侯老师用来解读拈连的语用标记值的。现引用如下,He hates a light wine and woman.(宋小平 2004)于此处有两个翻译版本,其中之一为宋小平译,他讨厌低度葡萄酒和轻佻的女子。在此处,侯老师认为起只符合自己提出的拈连译观的第一条,即尽量等效地翻译出原文的意义,含显义和含义。但是该版本的翻译的语用标记值为零。然后侯老师在此提出了第二个翻译版本,即,他讨厌轻拨的琴弦和(轻薄的)女人。对于此版本的翻译,侯老师给出的评价为利用“轻拨”和“轻薄”同音,符合拈连译观的第一条,和第三条的a项即尽量“形似”地再现原文的拈连或者b项即若有困难,可重复关键词。对此,我持有不同意见,首先翻译应当忠实于原文,而原句中“wine”一次并无“琴弦”之意,而仅仅为了行文流畅就无根据地增译,个人认为是不妥的,更谈不上语用标记值高。宋小平的版本固然过于拘泥于原文,但毕竟忠实于原文。此处个人提出一个翻译版本,即他讨厌低度葡萄酒和轻佻的女子,因为她们同样缺乏内涵。当然以上皆为个人意见,不足之处还请侯老师指正。
许多
拈连是一种修辞手法,概括来说,就是甲事物和乙事物连接在一起出现时,将通常修饰甲事物的词语也转移到乙事物身上,从而达到一定的诙谐、幽默等效果。要注意的是,乙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内在含义,并且与甲事物有一定关联。比如,“我洗去了”后面接(1)“一身尘埃和一身汗水”,(2)“一身尘埃和一身晦气”。接(1)只是正常的搭配,而接(2)才构成拈连。因为“洗去”一般只能搭配“尘埃”,“晦气”是不能被“洗去”的,而在这里就巧用了“洗去”,使句子有了一种生动的表现力。
根据侯国金教授所写的《拈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拈连译观”》,拈连的翻译要尽量“以拈译拈”,尽量保持原文语言的特色。在翻译过程中,一般很难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因此翻译有时会牺牲一定的意义以求“近效”。在翻译拈连时,要尽量等效的翻译出原文的意义和语用标记值,尽量以拈译拈。侯教授还提供了若干翻译拈连的方法,如直译拈连、换词换意、增词增意、调整句式等。这些对拈连的翻译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如西方的一句谚语,“Lawsuits
张昕晗
读完侯老师关于“拈连”的文章,我对于拈连这一御用修辞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具体反映在对拈连的用法、形式、翻译上的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拈连即是一词的巧用,用一个关键词引带出不同的搭配。这些搭配方式不论从字面义还是喻义都有差别,通过关键词拈引的连接,形成了别具一格、寓意丰富的文体。拈连的巧妙,正在于它的简洁却不失韵味,体现出语言的特色。文中提到拈连和轭配相近而异同。关键词具有多重修饰作用也可能是轭配,但比起轭配,拈连有更深层的表达喻义,不知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对于拈连的翻译,侯老师也提出几点建议并充分说明在各种情况下如何最好的翻译拈连、最大限度保留语用标记值,比如有时会调整句式或者社区拈连。有句we must indeed all hang together or assuredly we shall hang separately.一种译文为“要么作战士努力战死,要么做奴隶努力等死”。译文解释说词翻译融会贯通,对仗工整,语用价值极高。不过我个人觉得拈连翻译还是应以原文为基础,不要发散的太远了。所以我觉得译文7“一处使,一处死”更贴近原文。
冯露寒
通过对文章‘拈连译观’的粗虐了解,大致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所谓,拈连,就是用一个动词或是形容词穿起两个名词,搭配起来,造成语出惊人的效果,而这两个名词搭配,一个是正搭,即拈基,常用的名词搭配,例如在侯老师的文章中提到了‘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而这个动词就为一个‘酿’字,蜜蜂酿蜜,这个即是正搭,而蜜蜂又酿造了生活,这个生活,即是老师所说的异常搭配,拈缀。
而在翻译中,拈连的使用标记越高,越具有价值,即是在语用上既注重了句子本身的含义,又重视了拈连的修辞效果。
梅宁琛
By reading the passage I got two new rhetorical concepts------syllepsis and zeugma, the former refers to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word is applied to two others in different senses or to two others of which it grammatically suits one only( e.g. Neither they nor it is working) while the latter refers to a figure of speech using a verb or adjective with two nouns, to one of which it is strictly applicable while the word appropriate to the other is not used( e.g. The weeping eyes and hearts, grieving搭配hearts更恰当)
An example of syllepsis: he caught the train and a bad cold.
译1: 他赶上了火车也患上了感冒。不谐音,语用标记值不高。
译2:火车和感冒都让他赶上了。一个动词自然带两个宾语,有语用标记值。
拈连在文学作品和新闻标题中很常见,我举几个汉英翻译的例子。
例1: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译1:
译2:
例2:因特网在中国‘网’住了多少用户?
译1: how many netizens are captured by internet in China?
译2: how many netizens are in internet in China?
笔译遇到拈连,最好花时间等效地把拈连精彩处译出来,通俗讲,我觉得拈连就是在译语中找到一个动词能衔接后面两个名词,体现美感。如是口译,除非灵光一现找到对应词,否则还是直译,以免冥思苦想误时,影响整体质量。
黄彦
读了“拈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拈连译观”一文,我纠正了自己长期以来一个错误的看法,同时想到一个问题。
曾跃
仔细阅读了候老师的这篇《拈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拈连译观”》,由于笔译是口译的基础,笔译基础坚实才能有好的口译出来,所以我们相当有必要从理论上掌握拈连修辞及其相关翻译原理,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活动,翻出漂亮且符合语言规范的语言。想来我们平时所做的翻译只是为了看似通顺,却不合理,忽视了其实有拈连这一语用修辞学,本文帮助我们发现这一带有文化特色的修辞,应当有意识尽量保持这一修辞,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提供了保留之的解决方案,读来恍然大悟,细读才知道了保留这一修辞的有效方法。
文章提供了大量翔实的例子,并对例子进行了精辟的提点和讲解,深入浅出地引导我们对这一修辞,反复推敲,思考,至少我在读完了文章两遍后,了解文章的脉络和老师的良苦用心,自己试着做了几个译例的翻译后,饶有兴趣地掌握了老师所说的方法。拈连翻译的确不易,而庆幸的是我现在知道并且认识了这一语用修辞学,在未来的翻译中也将秉承候老师指导的“拈连译观”和实际的翻译方法,完善自己的翻译。
李钰
侯老师的本篇论文从语用修辞学视解释了拈连,区别了英汉拈连的异同以及和轭配的异同,并大量举例,生动形象的比较了不同翻译从语用标记值的参数考量的结果,向读者展示了作者为了实现较高的语用标记值而采用的拈连,译者应该怎样着力再现之,怎样尽量等效一处原文的显义和含义的基础上,尽量“以拈译拈”且不丧失原文的其他修辞价值。
这篇论文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首先,我清楚了拈连这一修辞,第一次从语用学的角度体会了这种修辞的精妙和创意。拈连无处不在,其实从小到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拈连,只是我们无知所以不觉。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自己的身,锁不住革命的精神”等等。拈连,可以让语言形象生动,也可以让语言简练深刻。因其巧妙、自然、生动,习语、俗语和日常对话中,都是非常常见的。
其次,因为中西方的文化差别,很多词语字面义和寓意是有较大的差异的,语义条件这一角度分析拈连差别较大。因此,在中英翻译的时候,就造成了难度。
最后,本论文大量不同译文的比较例证,从语用标记值出发分析的“拈连的御用翻译观”的阅读更让我从口译研究的层面思考了这篇论文的学术价值。为什么很多口译的场合,在发言人用拈连的修辞讲了一个笑话或者表达一个观点,口译人员往往翻译之后现在观众没有达到发言人预期的效果——就是因为口译人员的语用标记值太低,没有传神地以拈译拈。而拈连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口译人员无法忽略这一重大的翻译难点。提升拈连翻译的语用标记值无疑会能大大提升口译现在观众和演讲者的互动并解决口译现场的尴尬局面。
“读者应该以慧眼发现和欣赏拈连,译者则应该以巧手在线拈连或者创造拈连”。——对拈连更深刻的认识,会提升我们的语言悟性和翻译质量。
张佳
《拈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拈连译观”》一文首先界定了拈连这一概念,同时指出拈连与轭配的异同,为研究拈连的语用标记值从而进一步探讨“拈连译观”扫清了障碍。
根据笔者所述,拈连指的是“一个语句的某关键词涉及两三个词时在句法和语义上搭配正确但具有字面义和寓意的差异从而取得简洁诙谐的效果的修辞手法”(覃海洋,1998:118,转引自黎昌抱2002)而轭配指一个关键词搭配两三个词而各个搭配自有其意或只有一个搭配为正常搭配.可否理解为轭配与拈连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轭配定义中提及的一个关键词搭配两三个词而只有一个搭配为正常搭配实际上就是指拈连?笔者所说的“近异观”可否做此解读?
使用拈连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较高的语用标记值,而不同形式的拈连语用标记值各异。加之英汉两种语言的拈连各有其特点,汉语常用“复式拈连”英语常用“单式拈连”这就造成了同等条件下汉语中拈连的语用标记值普遍高于英语,在翻译中如何平衡这种差异?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了“拈连的语用翻译观”。概括起来即是:翻译中要尽量做到“信”,等效翻译出原文的各种涵义,原文的语用标记值,尽量“以拈译拈”若实在难以达到就以其他修辞译之。译者应该如何以“拈连的语用翻译观”为指导,提高译文质量?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换词换意,增词增意,调整句式等方式以拈译拈或是舍拈保值,力现原文的语用标记值。
另外,我对通过增词增意达到以拈译拈这点稍有不解。增词是否会造成过译,甚至错译?笔者提出为保存原文拈连包含较高语用标记值,可以适当牺牲译文的意义,这种妥协是否应该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例如文中举出的这个例子:
Miss Bolo rose from the table considerably agitated, and went straight home in a flood of tears and a sedan chair.
译文2将其译做:伯洛小姐激动地从桌边座位上站起来,泪如泉涌,乘着轿子和晚霞回家了。
译文增译“晚霞”为无标记关联,并运用隐喻,夸张修辞,语用标记价值极高。但是没有上下文语境为支撑,句中并没有任何可推断出“晚霞”的暗示,增词的根据何在?译文是否等效翻译出原文意义?
胡洋
对于拈连的翻译,总的目标是实现语义和语言风格的对等,但是由于译者能力的局限,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两者兼顾。我认为应该分为两种情况来分析。对于一些易译的情况,毫无疑问,应该两者兼顾。比如这一句:
It is quite clear, you are Indian-poor, destitute Indian, with holes in your shoes and in your destiny.
这很清楚,你就是个印度人——一个鞋子和命运都百孔千疮的穷光蛋。
但对一些比较难译的情况,译者往往遭遇两难的选择。本文主张“努力挽救原文的语用标记值”。但我认为不应该过度追求形式上的一致,至少不破坏译文意义的完整和可读性。
王蓓蓓
通过拜读侯国金老师有关“拈连”修辞与翻译的论文,我对语用修辞学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拈连”的定义,研读老师在论文第一部分“拈连为何物”的解释,结合我自己的理解,较通俗的表达为: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及表达用在乙事物上,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表达更为生动。这一定义不禁让我联系到另外一种修辞手法——移就。通读侯老师文章后,我大概对着两种修辞手法的区别有所认识,恳请指正:拈连修辞分甲事物要在前面出现过,移就不需要出现甲事物。关于拈连修辞的翻译,即“拈连译观”,文中侯老师介绍了种种翻译技巧和变通手法,颇为受用,如换词换意、增词增意、调整句式等,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做到“以拈译拈”,不仅需要扎实的双语知识,还需要语用学理论以支撑,受侯老师的文章启发,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中,要发现和欣赏拈连,翻译译文也要相应地再现或创造拈连,过于难译的拈连语句才采用“舍拈保值”译法,并用相近修辞格挽救原文语用标记值。
沈一飞
研读侯国金老师《拈连的御用修辞学解读和“拈连译观”》译文,有以下感想。
首先,我赞同侯老师在文中提出的大部分观点,其对多个具有拈连语用标记例句的翻译也是对人很有启发。应该说,其提出的拈连译观对具有拈连语用标记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但是,我认为该文观点有两处欠妥。
第一点,
第二点,
以上为个人拙见,若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刘翀
记得在本科的时候,精读老师特意抽了时间讲了英语中的各种修辞手法,简单常见的无非于:隐喻(metaphor)、提喻(synecdoche)、拟人(personification)、夸张(hyperbole)、借代(metonymy)、双关语(pun)、拟声(onomatopoeia)、讽刺(irony)等等。记得老师当时稍微提了一下Zeugma(轭配),记不起她举的例子,只是头脑里有一点模糊的印象。所以在这首读侯老师这篇《拈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拈连译观”》的文章时,瞥见例句的那一刻,就草率的认为,本文应该讲的就是Zeugma。认真读完文章之,才发现侯师的文章不仅使我对已经的知识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他本人也从修辞学的视角理清了拈连研究的是非,指出了拈连和轭配的异同,从而提出了“以拈译拈”的观点。
1)、有拈引、拈基和拈缀。三者不可或缺;
2)、拈基和拈缀明确无误;
3)、所有的搭配分开都是正常得搭配,具有良构性;
4)、至少有一个搭配表达喻义或者是成语。
通过大量的英语与汉语的例子,侯文还从以上某几方面,分析了中英文拈连修辞的一些细微区别。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细微差别,我们在进行中英拈连互译的时候,也有了一点初步的概念。
所谓研究生,与本科生相较,不仅要在译文的准确度上有很大的提高,其质量和文采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另外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平时练习看书时,注重理论的积累,有新的想法意见建议都坚持记录下来,慢慢充实自己的学术资源库。在这一点上,我还要多向侯师学习。
孙一文
读了侯老师写的《拈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 “ 拈连译观 ” 》后我感触颇深。拈连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表达方法。它指的是一个语句的某关键词涉及两三个词时在句法和语义上搭配正确但具有字面义和寓意的差异从而取得简洁诙谐的效果的修辞手法。读后我觉得这种修辞手法非常的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除此之外,侯老师还谈到了拈连翻译。拈连有时好译,更多属于难译。上面列举了很多难译的例子:比如:The senator picked up his hat and courage.有两种译法。第一种:参议员拣起帽子并鼓起勇气。第二种:参议员从地上拾起了帽子和勇气。第二种译法是增译了“从地上”。众所周知,翻译的黄金三准则是:信达雅。其中排在第一的就是信,即忠实于原文。很明显,第二种译法为了满足拈连译观而忽视了对原文的忠实。因此应该慎用拈连译法。
陈晓馨
作为一名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研究生英语口译专业在读学生而言,语言的艺术一直都是学习语言领域的一项深奥的研究。表面上看,语言的艺术只是人们语言交流中为了表达幽默和生动形容的文字游戏。事实上,在学生接触了语用学一科的学习后,发现原来语言的艺术,也存在有一定轨迹可循的理论。并且在认知语用学理论的过程中,慢慢也发现,语言的艺术也是可以通过深一步的对语言和语用学学习后自己可以创造的。
本次阅读的主题为语用修辞学中的拈连分析与研究。
本文为“Syllepsis”作了定义。根据希腊语“一起携带”之意,“Syllepsis”被译为“拈连、异叙、双饰、兼用(法)、一笔双叙法、一语双叙发”等之意。其有两种搭配方式,则语句内一个关键词跟两个(以上)词语的语法或形式关系,或语内一个关键词跟两个(以上)词语的语法-语义关系,通常表现为关键词在各个搭配中的意思不太一样。
拈连的作用是为语效达到更经济、讽刺、滑稽、生动、幽默等。举个例子,"There are certain types of
people
再之,文章阐述了拈连译观的各种内容。拈连译观中的内容之一为:尽量等效地翻译出原文的意义,含显意和含义;等效的翻译出原文的其它语用标记值。有些语句所有拈连标记,但若按照拈连的译观翻译,则具有较低的语用标记价值。如文章中的"She would like to make policy instead of tea."。如果按拈连译观翻译则是:她宁愿制定政策而不是沏茶。虽然忠实原文的表面意思,但事实上没有译出句子的真正意图。另一种译法虽丧失文中的修辞借喻,但语用标记值更高,也更表达出文中的意思,为“她宁愿从政而不愿当家庭妇女”。
以此推出得结论,即也是本文最终的结论之一:根据“拈连的语用翻译观”的主旨而言,在尽量等效译出原文的显义和含义的前提条件下,译者要尽量“易拈译拈”且不丧失原文的其他修辞价值;对于一些过难的译文,则“舍拈保值”。
杨成
我阅读了侯国金老师《拈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拈连译观”》一文,初步了解了拈连的形式和语用标记值,以及汉语和英语之间拈连的差异;也体会到了在翻译时,即要考虑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又要努力维持原文的语用价值,实属不易。
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其中增译、换词换译的翻译方法感到颇为困惑。
Miss Bolo rose from the table considerably agitated, and went straight home in a flood of tears and a sedan chair.
文中对改句的译法二是:“伯洛小姐激动地从桌边座位上站起来,泪如泉涌,乘着轿子和晚霞回家了。”其中,“晚霞”是增译部分。文中称该处增译是以关联为条件。由于没有上下文作为语境参考,读者无法判断伯洛小姐是在傍晚离开的桌子,她可能是在吃早餐中餐,或是在深夜参加桌前的会议或讨论。那么“晚霞”的出现则极为主观和突兀。其次,“晚霞”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风景,我情不自禁地赋予了它一种怡然甚至是欣赏享受的情绪。而文中对“晚霞”的解释是其带有隐喻和夸张,即是用来修饰主人公悲愤之情,我难以理解。经查证,sedan一词有厢式小轿车和单舱汽艇之意。如果能根据语境判断出伯洛小姐身处现代西方社会,且返家路途沿海甚至需要乘船,则可翻译为:“伯洛小姐激动地从桌边座位上站起来,钻进汽车(或踏上小艇),伴着汹涌的泪水和起伏的海浪回家了。”
He hates a light wine and woman.
问对该句的译法二为:“他讨厌轻拨的琴弦和(轻薄的)女人。”该译法采用了换词换意的翻译方法,其语用标记值高无可厚非。再次,因为没有上下文提供语境参考,就无法排除“他”是一名杰出的艺术家且热衷于轻拨琴弦的弹奏方式,而恰好“他”对葡萄酒颇为讲究,讨厌低度葡萄酒的可能性。虽然译法二语用价值高,但是其很有可能有悖于作者的初衷,不能满足翻译标准中最基本的“信”。在这种情况下,译法一则更为妥当。
而对于增词增译的方法,第17例则令人倍感信服。
She looked at the object with suspicion and a magnifying glass.
译三“她用怀疑的目光和放大镜仔细打量这个东西。”其中“目光”虽为增译,但由于句子中存在动词“looked”,“目光”的存在理所当然。在这一情况下,即使没有提供上下文,译文依然确凿可信,且具有较高的语用价值。
牟莉莎
刘柳君
拈连
《拈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拈连译观”》一文开篇从语用修辞学的角度介绍了英汉拈连的异同,拈连和轭配的异同,拈连的语义条件,接下来阐释了关于拈连研究的一些混淆问题,拈连的语用标记值,最后提出“拈连译观”,力求最大化的保持原文的语用标记值。
我对本文感受最深的一点在于“拈连译观”,拈连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学译者往往都还在“拈连译观”(1)的阶段,难以演绎出“拈值”。文中列出了“以拈译拈”的难例,通过“换词换意”、“增词增意”、“调整句式”三种方式阐释了怎样在翻译中获得较高的语用标记值,并提出在遇到过于难译的拈连语句中要舍弃拈连,“努力挽救原文的语用标记值”。虽然文中指出了以关联为条件,但是初学“拈连译观”,我对换词增词以求原文的拈连及其语用标记值时,应该把握的程度还比较模糊。采用拈连译法一定程度上有违翻译“信”的原则。
刁慧颖
让我感受到了侯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做学问方面,一定要据理力争,不畏挑战,学术绝没有权威,只有不断的追求探究,思辨,才能把学术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层面。你的学术人格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大师的风采,让我谨记治学严谨之道。拈连这一语言现象由最先隐形存在于我的思维之中逐渐在阅读了侯文之后上升为理论层面。本文首先从语用修辞角弄清了拈连研究的各种是非问题,既指出了英汉拈连和股配的异同,坚持近异观,即认为二者相近且相异。这是我明白了拈连与轭配有着本质的不同,拈连有自己的基本形式,同时也区别于拈引、拈基和拈缀,同时还讨论了正常和异常搭配,使这一概念更加清晰明朗;语用标记值的高低判定阐明了不同的语用标记值来衡量标记强弱。该文还从拈连译观、以拈译拈、增词增意以求拈、调整句式以求拈、舍拈保值等方面指明了翻译的迷途,是我顿悟到翻译决不能拘泥,才能走出泥潭,实为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