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的主位推进分析(上)
(2011-12-15 10:11:48)
标签:
王定敏等主位推进语言学川外研究生校园 |
分类: 每周一记邮件博文 |
作者:王定敏、李秀娟等
(注:很好。第一篇后一语篇的分析势必参考了我在课堂上的讲解,可惜没说明。后面也没有黄国文等。。。参考资料。)
Lesson 1 A private conversation
I(为主位T2=T1) had a very good
seat(述位R2).
The play(主位T3) was very interesting(述位R3).
I(主位T4=T1)did not enjoy it(述位R4).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主位T5) were sitting behind me(述位R5).
They(主位T6=T5)were talking loudly(述位R6).
I(主位T7=T1)got very angry(述位R7).
I(主位T8=T1)could not hear the actors(述位R8).
I(主位T9=T1)turned round(述位R9).
I(主位T10=T1)looked at the man and the woman angrily(述位R10).
平行型主位推进模式:主位相同,述位不同
They(主位T11=T5)did not pay any attention(述位R11).
In the end, I(主位T12=T1) could not bear it(述位R12).
I(主位T13=T1) turned round again(述位R13).
'I (主位T14=T1)can't hear a word! (述位R14)' I (主位T15=T1)said angrily(述位R15).
平行型主位推进模式:主位相同,述位不同
句子16,我认为应该是一个“句项主位(是一个句子充当“主位”,一个“句项主位”可包含自身的“主位”和“述位”。)”句子16中,'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充当了主位,而the young man said rudely充当述位。在'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和the young man said rudely中又有各自独立的主位和述位。
这篇文章的主题或者话题,就是T1,全文大部分的主位其实都是和T1指的同一个,即“I”,在主位T1,有许多的述位R124789….等等。
黄鹂
诗中所写场景为: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稍,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象是春天,火焰,象是热情。”于是
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诗人?自由的信徒?泛神论者?),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
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首先,根据上下文联系,从语义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掠颜色”在诗的开头代指的是这只黄鹂,这里诗人运用了“转喻”(metonymy)的修辞方式;“转喻”,也叫“借喻、借代、换喻、易名”,指以隐喻性质为基础的代替或代称,例如,用the
crown指“君王、皇冠牌汽车”,用the
bench指法官(个人或位置),汉语里用“红领巾”可指“少先队员”。诗中,“一掠颜色、
其次,诗人还运用了语法(结构)衔接手段中的“回指”(anaphora,也叫“上指、(前)照应”),即重复的东西在前文中已经提及。具体而言,诗人使用的是“回指”中的“零回指”,诗中没有明显的主语,但是通过全诗的衔接(cohesion,是一个语义概念,指语篇内部能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其语篇中的语义便可以推理出主位,如“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指的就是黄鹂。
此外,诗中还使用了“代词”来指示主位。以及使用“第三人称代词”来表示主位,如“它飞了,不见了,没了”中的“它”。
主位T1为“一掠颜色”即黄鹂,述位R1为“飞上了树”;
诗中“有人”是代指“我们” 这个集体性的称谓,同“我们静着望”中的“我们”指的是同一个。作为“我们”,是以一群观察者一群观望者observer的一个视角来看来观察黄鹂的活动。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班 作业9
1.
序号 |
|
|
① |
一掠颜色 |
飞上了树 |
② |
有人 |
说; “看,一只黄鹂!” |
③ |
翘着尾尖,它 |
不作声 |
④ |
艳异 |
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
⑤ |
等候它唱,我们 |
静着望,怕惊了它 |
⑥ |
但它 |
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
⑦ |
它 |
飞了,不见了,没了—— |
因此此诗的主位推进模式可进行如下表示:
T1→→R1
T2→→R2
T1→→R3
T1→→R4;R5
T2→→R6
T1→→R7
T1→→R8;R5
2.
序号 |
|
|
① |
这 |
怨谁?怨谁?;是青天里打雷? |
② |
赶明儿瓷花砖上 |
堆灰 |
③ |
别瞧这白石台阶儿 |
光润 |
④ |
石缝里 |
长草, |
⑤ |
石上松上 |
青青的全是莓 |
⑥ |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 |
养着鱼,真凤尾, |
⑦ |
可还有谁 |
换水,捞草,喂 |
⑧ |
(鱼) |
要不了三五天准翻着白肚鼓着眼 |
⑨ |
(鱼) |
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 |
⑩ |
顶可怜是 |
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 |
⑪ |
(鹦哥) |
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 |
⑫ |
(鹦哥) |
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 |
⑬ |
现在,您 |
叫去! |
⑭ |
就剩空院子 |
给您答话!…… |
其主位推进模式可表示为:
T1→→R1
T2→→R2
T3→→R3
T3→→R4
T3→→R5
T4→→R6
T5→→R7
T7→→R10
T9→→R13
T10→→R14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班陈利民 2011182
1.《黄鹂》“主位结构”(语法-语义)分析
黄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载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
第一句“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一掠颜色”为主位(T1), “飞上了树”为述位(R1);
第二句“‘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有人”为主位(T1)“说”为述位(R1), “看,一只黄鹂!”(R2);
第三句“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艳异照亮了浓密——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它”为主位(T1),“翘着尾尖,不作声”为述位(R1); “艳异”为(T1)“照亮了浓密”为(R2);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为(R2)
第四句“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 “我们”为(T1), “静着望,等候它唱”为(R1),“怕惊了它”为(R2);
第五句“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但它”为主位T,“一展翅”
为(R1),“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为(R2);
第六句“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它”为(T1),“飞了,不见了,没了”为(R1),“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为(R2)。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班
|
黄鹂
一掠颜色 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
翘着尾尖,它 不作声,
艳异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 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 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
T1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班
黄鹂
一掠颜色(T1)//飞上了树。(R1)
“看,一只黄鹂!”(T2)//有人说。(R2)
翘着尾尖,(T3)//它不作声,(R3)
艳异(T1)//照亮了浓密——(R4)
象是(T4)//春光,火焰,象是热情,(R5)
等候它唱,(T5)//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R6)但它(T1)//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R7)
它(T1)//飞了,不见了,没了——(R8)
象是(T4)//春光,火焰,象是热情。(R5)
残诗
怨谁?怨谁?(T1)//这是青天里打雷?(R1)
关着,锁上;(T2)//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R2)
别瞧(T3)//这白石台阶儿光润,赶明儿,唉,(R3)
石缝里(T4)//长草,(R4)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T4)//养着鱼,真凤尾,(R6)
可还有谁(T1)//给换水,(R7)谁(T1)//给捞草,(R8)谁(T1)//给喂?(R9)
要不了三五天(T6)//准翻着白肚鼓着眼,
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R10)
顶可怜(T7)//是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R11)
让娘娘(T8)//教得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R12)
真娇养惯,(T9)//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R13)
现在,(T10)//您叫去!(R14)就剩(T11)//空院子给您答话!……(R15)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班
一掠颜色 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
翘着尾尖, 它不作声,
艳异
T4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
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
T8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T1—— R1
T2(= T1)—— R2
T3(=T1)—— R3(=T1)
T4(=T1)—— R4
T5(零主位: 隐含T1)—— R5
T6—— R6
T7(=T1)—— R7
T8(=T1)—— R8
T9(零主位: 隐含T1)—— R9(= R5)
(NCE2- L7)
The plane was late
They
A few hours earlier,
someone
When the plane arrived,
building while others were waiting on the airfield.
Two men
While two detectives were keeping guard at the
door,
parcel.
To their surprise,
T1—— R1
T2(=R1)—— R2
T3—— R3
T4(=T1)—— R4(=R1)
T5(=R1)—— R5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班
Editors of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1)// often go to extremes to provide their readers with unimportant facts and statistics.(R1)
Last year (T2)// a journalist (T3)/ had been instructed by a well-known magazine to write an article on the president’s palace in a new African republic. (R3)(R2)
When the article arrived, (T4)// the editor (T5)/read the first sentence and then refused to publish it. (R5)(R4)
The article (T6)// began:’ Hundreds of steps lead to the high wall which surrounds the president’s palace.’ (R6)
The editor (T5)//at once sent the journalist a fax instructing him find out the exact number of steps and the height of the wall. (R7)
The journalist (T3)// immediately set out to obtain these important facts, but he took a long time to send them. (R8)
Meanwhile, (T7)// the editor was getting impatient, (T8)/ for the magazine would soon go to press. (R10) (R9)
He (T5)// sent the journalist two more faxes, but received no reply.(R11)
He (T5)//sent yet another fax informing the journalist that if he did not reply soon he would be fired. (R12)
When the journalist again failed to reply, (T8)// the editor (T5)/ reluctantly published the article as it had originally been written. (R14)(R13)
A week later, (T9)//the editor (T5)/at last received a fax from the journalist. (R15) (R14)
Not only had the poor man been arrested, but he (T10)// had been sent to prison as well. (R16)
However, (T11)// he (T3)/ had at last been allowed to send a fax in which he informed the editor that he had been arrested while counting the 1084 steps leading to the fifteen-foot wall which surrounded the president’s palace.(R18)(R17)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班
分析《黄鹂》一诗的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是一个语义学方面的概念,不同于句法学中的主语。综合语言学家们对主位的定义,我们可以把主位简单地看作是一个句子信息的出发点、开始点,是一个句子中最左端的那一部分。相对而言,其后的所有内容都是述位。这样,主位点出了话题或是开启了信息,述位部分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都是由这一点触发的。这主要是由语言的“线性化”特点所决定的。实际上,一个单词、短语或是分句想要进入到句子中,一个句子想要进入到篇章中,都要牵涉到一个先后排序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放到第一位的,放到最左端的这些成分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正是主位这一个术语产生的原因所在。但是在相当一些情况当中,主位和主语是重叠的、是合二为一的,这时我们把和主语重叠的主位称为无标记主位。但是,在实际的语篇交际中,主位往往是有标记的,比如说一些状语性的结构充当主位。
例如:
Chinese te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restaurants.
在这个句子当中,主语和主位是合二为一的。Chinese tea是主位,是信息的开始点,我们看到主位后,就知道这个句子是讲哪一个方面的内容了,是围绕着什么样的一个话题展开的。就这个句子而言,后边的述位部分肯定是讲中国茶怎么了。
In the hall sits a professor.
在这个句子当中,主位部分是一个作地点状语的介词短语,这个介词短语提示我们本句话是讲在大厅里发生了什么。而“A professor sits in the hall.”这个句子的主位是a professor,这个主位把我们指向对一个教授的情况的了解。
再看下面几个例子:
The lady in black(主位)∥is my sister(述位).
Slowly and quietly(主位)∥the cat came into the darkroom(述位).
With a book in his hand(主位)∥the teacher went out(述位).
Across the rugged path, up the high mountain(主位)∥, we can finally see the beauty of the world(述位).
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和述位。当句子单独存在时,它的主位是已确定的,不在变化的。同时因为没有上下文,它的主位和述位又是孤立的,没有发展的。但是当我们接触语篇时,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语篇都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这时候,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之间,述位和述位之间,主位和述位之间就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变化。这种动态的变化发展体现了语篇的信息流程:已知信息引发新信息,新的信息又不断地成为已知信息,并以此为出发点,再触发另一个新信息。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渐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个完整意思的整体。因此,前后句子的主位和述位,述位和述位之间发生的某种联系和变化就叫主位推进。。主位推进模式有助于看出语段中的主题展开方式。我们通过主位推进程序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完整地把握语篇的信息。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主位推进模式进行了研究,捷克学者Danes列出三种最基本的模式:连续主位发展型(constant theme progression)、线性发展型linear theme progression)和派生主位发展型(derived theme progression)。徐盛桓(1982)认为,英语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主要有4种:平行型(主位同一型),即主位相同,述位不同,用公式表示为Tn (=T1)—Rn;集中型(述位同一型),即主位不同,述位相同,表示为Tn—Rn (=R1) ;延续型(梯型),即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为后一句的主位,表示为Tn (Rn-1)—Rn;交叉型,即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表示为Tn—Rn (Tn-1)。
根据前人对于主述位理论的研究,我对徐志摩《黄鹂》一诗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行了如下分析:
黄鹂
(3)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4)艳异//照亮了浓密——
(5)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6)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
(7)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8)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9)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注:为了分析的方便,故将整首诗的每一句话用序号标出。
《黄鹂》这首诗写一只黄鹂,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仁立在那里,默不作声。华丽的羽毛闪烁在枝丫间,于是招来“我们”这些观望者。“我们”小心翼翼的聚在树下,期待着它放开美丽的喉咙,而它却“一展翅”飞走了,带走了“春光、火焰”,也带走了“热情”。
通过分析,我将本首诗的主位推进模式归纳如下:
T1
T5
T9
第一节
T1
‖
平行型 |
‖
T3(=T1)
‖
T4(=T1)
‖
T5(=T1)
第二节
T6
‖
T7 (=T1) ———
平行型 |
T8(=T1)
———
‖
T9(=T1)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平行型主位推进模式,作者几乎通篇以“黄鹂”作为主题主位,以此来开启话题,突出这首诗的主题信息“黄鹂”。首句写出了黄鹂的色彩,写出了动感。第三句写黄鹂翘着尾尖,以其瞬间之行显其瞬间之静,一动一静,生动地写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然立于树上的神态。四五两句渐渐由实入虚,倾诉者由眼前黄鹂激荡起的欢欣,愉悦和希冀。第二节前四句写欢乐随着黄鹂的飞逝而瞬间逝去的惆怅,有前面的充实感转为失落感,令人不禁嘘叹。因此本诗表现的是“快乐痛苦交织的一种浑成的一片”。
参考文献:
Danes,F.1986.《论话语结构的语言学分析》(尉文姚译)《国外语言学》第1期.
黄国文,1988,《语篇分析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徐盛桓,1982,“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朱永生,严世清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班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做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残诗
怨谁?怨谁?这是春天里打雷?
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T2----R2(T2-紫禁城,R2-被遗弃)
别瞧这白石阶儿光润,赶明儿,唉!
石缝里长草,石松上青青的全是莓。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
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草,谁给喂?
要不了三五天准翻着白肚鼓着眼,
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
顶可怜是那几个绿嘴红毛的鹦哥,
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
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
现在,您叫去!就剩空院子给您答话!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班
黄鹂
一掠颜色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R2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R6
残 诗
怨谁?怨谁?这是青天里打雷?
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