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关联理论(3)

(2011-04-19 17:14:36)
标签:

rt

关联理论

语用学

川外

研究生

校园

分类: 每周一记邮件博文

石 波 等

2010级15班   石 波   学号:2010461

 

RT能否解决CP的疑难问题?RT的缺点是什么?

 

1. 引言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是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演讲《逻辑与会话》( Logic and Conversation) 时率先提出的。他认为, 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 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的合作, 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他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地遵守着一条基本原则, 即“在参与交谈时, 根据你所参与交谈的目的或方向的变化而提供适切的话语”, 这就是合作原则。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质”、“量”、“关系”、“方式”。

     关联理论是英国语言学家D.Sperber&D.Wilson在1986年出版的《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关联理论的提出将语用学的重点转移到了认知理论上。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 它涉及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 指的是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 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 指的是听话人从说话人通过明示手段所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在明示—推理交际中, 人们总是根据关联性来处理话语、认知事物。如果某一信息在特定的语境中取得语境效果, 该信息便与该语境取得关联。

 

2. 关联理论是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2.1 CP的不足之处

首先, 合作原则的各个准则过于笼统, 以至于在某种场合任何东西都能根据意义推出, 实际上, 合作原则只是含义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其次, 合作原则不能解释所有的语用交际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普遍的解释力; 再次, 格赖斯对合作原则的“合作”表述得不够清晰具体, 对“不合作”的情况概括得不够严密充分。

2.2 RT是CP的发展

 关联原则是在Grice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话语的理解进行了探索, 为研究人类的言语交际过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第一,扩展了交际概念。根据Grice的观点,交际是一种涉及推理与想像的智能活动,话语不是符号,而是有关说话人意义的依据。Sperber和Wilson(2001)对Grice的合作原则作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概念,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明示—推理交际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规律进行的。

    第二,扩展了语境概念。合作原则所依赖的语境更多的是现场语境或物理语境。关联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把语境看成一个心理建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

设。关联理论中的语境称为认知环境。认知语境中包含着各种信息,比如从外部世界可以感知的信息,从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中可提取的信息,以及从以上两种信息中所推导出来的信息等都属于认知语境范畴。

第三,完善了推理机制。Grice构建语用推理模式时所提出的理论性原则与该理论的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Grice既未对四准则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具体分析,也没提供一个推导机制,带有较多的主观顿悟或“试误”成分,难于形成合理的推导程序。根据关联理论, 在话语理解推导机制中,语境是“这一理论体系内诸多变元的终极参照和整个理论构架的基本支撑点”(孟建钢,2002) ,话语理解既然是受话者将其语境假设和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用演绎推理来寻找输人语句的命题和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

    第四,扩大了应用范围。合作原则研究范围较小,只对会话而言。合作原则的应用限制在会话层面,而对语境构建几乎无能为力,必须依靠传统语用学概念如语用预设、指示语等。而关联理论虽然以合作原则为基础,也是从研究会话开始,特别是为解决合作原则所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但关联理论研究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会话的范围。

关联理论提出的“明示—推理交际”概念,从认知、互明、关联等方面极大地发展了Grice 的交际概念;提出的认知语境概念把语境看成一个心理建构体,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极大地丰富了旧有的语境概念;在话语理解推导机制中,用演绎推理来寻找输人语句的命题和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解决了合作原则缺乏有力的推导机制的问题;理论的应用范围也从会话扩展到语言应用的各个层面。关联理论以合作原则为基础,得益于合作原则,更超越了合作原则。

 

3RT的缺点

    关联理论确实从许多方面对Grice的合作原则做了有益的补充。但是任何理论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没有哪个理论是完美无缺的, 关联理论也一样。

 首先,关联理论着重强调听话人在话语理解中的推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讲话人在交际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对于说话者来说,交际是一种选择,要根据自己的目的,自己对听话者认知语境的假设和当时情景的了解,以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进行交际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包括信息效果、人际效果、幽默效果、诗意效果. 其次, 就语言交际的最终效果而言,是否完全的按照关联理论分析就必然得到正确的理解呢?其实不然。语言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及交际双方认知的局限性决定了语言交际不可能是理想的精确度,而只存在相对的准确度。关联理论的重要作用在它具有将主体思维理想化、形式化和运算化的倾向,然而认知主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难以统一。再次,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和认知原则又导致了关联理论没有清晰具体规则的模糊。

 

4.结语

    关联理论提出的“明示—推理交际”概念,从认知、互明、关联等方面极大地发展了Grice 的交际概念。关联理论以合作原则为基础, 得益于合作原则,更超越了合作原则。但是任何理论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没有哪个理论是完美无缺的, 关联理论也一样。合作原则与关联原则并非完全对立, 相反它们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因此, 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其互补性, 在话语的解释过程中使相互合作, 互为补益, 才能对话语做出全面准确的解释。

 

 

 

参考文献

[1]H.P.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D. Sperber & 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Blackwell.  1986.

[4]Sperber , Dan & Deidrer Wilson. Relevance :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1.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何自然.认知语用学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8]孟建钢.最佳关联性对话语交际的解释力[J]. 外语学刊, 2002 , (2).

[9]廖巧云.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6).

 

 

王宁 2010220

对关联理论的质疑及批评的几个问题

引言

从事语言学和哲学研究的法国学者Sperber和英国学者Wilson于1986年合作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该书的面世标志着关联理论的诞生。这本书旨在“给认知科学打下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作者在书中试图回答有关交际本质的哲学问题以及理解过程是如何在听话人脑中进行的此类心理学问题。关联理论问世后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作为20世纪末产生的一种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影响之广泛深远有目共睹:它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 它对语用学有直接的影响, 还影响了包括文学理论、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在内的其他临近或相关学科。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关联理论本身也经历了一些发展变化。有人为之欢呼,认为关联理论旨在揭示人类语言交际的规律,可以解决许多语言学的问题;但同时也有人攻击它,说它太笼统、太模糊。如何客观地看待对关联理论的质疑呢? 我们有必要对关联理论的来龙去脉作一番梳理,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理论内涵。

一、关联理论的主要来源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其理论渊源主要在认知和交际两方面。

在认知理论方面,关联理论受到心理语言学家福多尔的《心智的模块性》一书的影响。福多尔提出的模块理论把认知过程划分成由模块单元组成的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两部分。根据这种理论,斯珀博和威尔逊认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由负责接收语言刺激信号的单元模块接收外界语言信号,然后把它们传输到中心系统,由中心系统进行运算和破译。由于中心系统的操作语言是命题性的,语言的交际过程应该是个命题推理过程。这一模块理论对关联理论影响非常大。其一,在关联理论中言语交际被理解为一个命题推理过程,整个关联理论带有很强的逻辑演绎性。其二,关联理论,尤其是近年来的发展,将语用推理也模块化处理,从而使得中心系统模块化(福多尔的理论仅假设感知系统的模块化,对是否将中心系统模块化持保守态度); 这样就赋予了语言交际能力一种范围特异性和先天官能性。

在交际理论方面,关联理论主要受到来自日常语言哲学家格莱斯的会话理论的影响。关联理论本身可以看作是对格莱斯的一个中心观点的详细论证,即大多数人类交际,无论是言语的还是非言语的,其本质特征之一乃是意图的表示和识别。对此观点进行解释,格莱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将言语交际过程视作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说话人遵循某种规则系统将其要表达的意义编码为一段信号,而听者以同样的代码系统将该信号解码;同时用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来解释除字面意义以外的说话人意义。关联理论提出了与代码模型不同的交际模型——推理模型。根据推理的交际模型,交际者为其传达意义之意图提供证据,而这个意义则由听者依据所提供的证据和线索推理得来。推理交际模型并没有抛弃代码模型,而是将编码和解码理解为推理的基础。关联理论继承发展了格莱斯会理论的关联准则,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不论是明示意义还是暗示意义的识别都需要推理的介入。交际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关于交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对关联理论影响最大的行为科学理论就是齐夫的省力原则,即所有人类行为都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效果。这个原则在关联理论中表现为最佳关联原则,该原则指导着话语理解的运算方式和过程。

二、对关联理论的质疑和批评

在人们赞美关联理论的同时,也不乏对关联理论提出异议。在国外,有学者(如Giora 1997,1998)就认为关联原则可以解释人类语言交际,但它并不是有关人类交际的唯一原则。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关联理论是“反社会”的,也就是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在言语理解中的作用。不过Sperber对后一种批评,曾在“关联理论网上通讯”(2000)中做了解释。他说,关联理论首先必须是一种认识论,关联理论能与社会因素相容,可以解释社会语言学的问题,它实质上并没有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关联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如何成功的实现交际,并坚持人是信息的处理者,并没有否定人的社会属性。又如,人们认为礼貌是一个社交问题而不是认知问题,认为关联理论自始至终未涉及社交语用问题,而只集中在明示-推理的讨论上。在国内,有学者对关联理论的说服力产生怀疑;有人认为关联理论过于笼统、抽象,无法实际操作;也有人认为关联理论没有同文化理解相结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语言理解方面会出现差异,因而无法确定理解的正确性。我国学者也发表了一些关联理论不足的文章和观点,认为关联理论原则不能囊括交际中的一切要素,而且不能取代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认为关联原则并非单一的,而是多解的,可以有不同种类的关联等。也有学者就关联理论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及其在社交方面的解释力展开了有意义的讨论。

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关联论确实为解释交际带来了新的视角,然而对该理论的质疑和批评也一直不断,可概括如下:

1、关联理论并非解释人类交际的唯一原则

自从《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面世以后,不少学者便将关联理论视为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唯一理论,但Rachel Giora对此持不同观点。她认为,关联原则可以解释人类的语言交际,但它并不是有关人类交际的唯一原则。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不仅仅限于寻求话语的关联性,也需考虑话语的意义连贯问题。在Giora看来,听话人可能觉得话语具有关联,但他会同时认为该话语的意义是不连贯的;另一方面,话语可能不具有最大关联性,但听话人却认为它是连贯的。因此,关联理论不能完全取代有关话语或语篇连贯的其他理论,如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此外,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也不可能离开Grice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以及Giora所讲的“信息需求”等。

2、关联理论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寻找关联的制约作用

部分学者攻击关联理论的另一个焦点是认为该理论从心理特征出发认识交际,忽略了交际的社会性。例如,有学者(如Goatly)认为Sperber和Wilson忽略了交际的规约性,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寻找关联的制约作用;有的甚至认为,只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而不考虑社会因素,是“反社会”的理论模式。以Talbot和Mey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在Sperber和Wilson的理论中,交际者之间的差异仅被看做是个人认知环境的不同和各自的认知能力不一样,因而明显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到目前为止,的确很多涉及关联理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公开讨论与交际有关的社会语言学问题,比如角色扮演、阶级、性别、种族、权势等。相反,人们把焦点放到了一些心理学问题上,比如注意力、记忆、意图与推理等方面。

3、关联理论没能对话语解释结果的或然性或必然性给出合理的解释

在国内学者中,第一个对关联理论作出较为全面评述的是张亚非。在其《关联理论述评》(1992)一文中,张指出在对话语解释结果的必然性或或然性问题上,关联理论似乎出现了自我矛盾之处。Sperber和Wilson曾多次强调,话语解释是一种演绎推理过程,按照关联原则处理话语,必然得到唯一正确的解释。然而由于语言自身的模糊性、言者和听者的认知局限等,都不可能使话语解释具有理想的精确度。对上述观点,何自然和冉永平也表示认同。Sperber和Wilson将话语的关联性看做是一种必然,认为话语理解的结果是由认知主体在具体交际过程中根据语境变化做出选择、确定。然而关联理论并没有对这一结果的必然性与或然性问题做出清楚的解释,给人们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了悬念与空间。

三、其他对关联理论的质疑和批评

1、关联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Giora (1997 )认为关联原则并非是制约人类交际的唯一原则,它说明不了语篇的结构合格性,因而不能替代连贯理论。其理由是相关的话语不一定是连贯的,而连贯的话语也并不一定是相关的。

2、Sperber 和Wilson 提出关联的程度由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的平衡系数来确定,但却没有提供任何量化的标准和测量方法。

3、关联理论单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交际,忽略了人类交际中的社会文化特征。

4、关联理论由于其“不可证伪性”(nonfalsifiability),因而是一种被误以为正确的理论。只有当关联理论最终被证明为假时,也就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关联理论解释不了的反例,并且能借助一些实验手段而不是只凭直觉来对理解进行评估。关联理论目前只是一个纯理论性的假设,还不具备经验性证据。

四、结语

关联理论不仅仅是为语用学提出的,而且可以用于探讨与人类认知、交际有关的很多问题。关联理论并不是对合作原则简单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关联理论具有多元化的理论背景,它比以往的语言交际理论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持,其解释更具说服力。学者们对关联理论提出的批评和质疑,其中确有真知灼见,但也不乏对该理论的误解。关联理论自身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总体价值。明晰关联理论的来源,掌握其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该理论并科学地加以运用。然而对该理论的异议,必须认真对待,一个理论只有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中才能获得更多的生机。因为“关联性”的界定本身不够明确,从而也就缺少了清晰明确的、可观察的检验结果。此外,关联理论把明示推理能力归结为天赋的专门机制,如果正确,这固然可以使理论获得解释充分性,但是其正确性的实证检验却极其困难。近年来,斯珀博和威尔逊以及其他关联理论研究者正在推进关联理论的实证研究,我们期待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 1 ]Dan Sperber,DeirdreWilson.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 2 ]Deidre Wilson. 关联与交际[ J ]. 现代外语, 2000 (2).

[ 3 ]何自然. 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 J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4).

[ 4 ]何自然,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 J ]. 现代外语, 1998 (3).

[ 5 ]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 6 ]何自然,冉永平. 语用与认知- 关联理论研究[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 7 ] 何自然,吴亚欣. 关联理论是非谈[A]. 第二届全国关联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 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1.

[ 8 ] 李冬梅.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J ]. 四川外语学院院报, 2002 (2).

 

 

                   RT能解决CP的疑难问题吗?

2010183 何海玲 第五次作业

 

[摘要]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继言语行为理论之后,在西方学术界又一次掀起了语用学研究热潮."合作原则", "会话准则","会话含义"等概念一时间成了讨论的中心.人们普遍感到,格赖斯理论为研究语言应用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但是他的理论也有不合适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比如,他的准则既相互重叠,又相互冲突.因此,后格赖斯时期的语用学家都力求在格赖斯准则的基础上,提出少数真正不可或缺,而又不互相重叠的原则. 本文所探讨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以下简称RT)尝试把格赖斯的准则减少到只有一条原则的理论. 那么, RT是否真的如它的创始人斯波伯 (Dan Sperber) 和威尔逊(Deirdre Wilson) 所宣称的那样能解决CP的所有弊端从而取代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呢? 本文作者亦不敢断言, 只是试图尝试着比较一下二原则, 举例说明在哪些方面, RT的确能解决一些CP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首先, 相对于CP而言,RT提出了更简单,但理论概括性更强的解释原则.关于CP的缺陷,语用学者一致同意的一点是:Grice 提出的四个会话准则界限并不分明,所以常常显得过于宽泛,甚至在解释同一话语时,可能出现重叠(即用两个或更多的准则皆可). 而RT则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它试图以关联原则统一以往语用学中的诸多准则,这对加强语用理论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克服其原有的笼统性和任意性,应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其次,RT的语境观和CP的传统意义的语境观有较大的差异.第一,在RT理论中, 语境被从认知这一新的视角定义为"一种心理建构体,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设". RT认为,在语言交际中,听话人对世界的假设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识环境". 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由一系列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认知环境包括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一个人理解话语的潜在认知语境.理解话语时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具体的情景因素,而是认知环境中的旧信息.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认知环境中的旧信息和交际过程中的新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语境,只是认知环境中相互显映的一部分.这个认知的语境观,与传统的语境观大相径庭,更有利于交际推理.在传统语境观看来,交际推理是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加具体情景因素的综合推理过程,这些因素包罗万象,难以把握;而根据认知语用观,交际推理是一个"明示推理交际"的过程,认知环境中交际双方互相显映的部分才能成为表达和理解话语的语境,这种观点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因而更具解释力.第二,关联理论还提出了动态的语境观. 传统的语境观认为语境是事先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头脑中的,是固定不变的.这种语境观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推理.而认知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在实际的交际中会不断得到扩展和补充.因此,交际过程就是语境的建构,选择延伸的过程.

    再次, RT对意义的定义也不同于CP. 比CP更具体,更有解释力.Grice 提出的意义即说话人的意图(speaker's intention), 认为为了使话语x表达意义,说话人S必须要:

 1.使话语x在听话人A一方产生某种反应r;

 2.使听话人A识别说话人S的意图(1)

 3.使听话人A对说话人S的意图(1)的识别,至少能部分地解释听话人做出特定反映r的原因.

也就是说,当,且仅当, 这三个条件满足之时,话语才具有交际意义.而关联理论却认为意义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不是信息意图.不必满足所有上述三个条件,也能成功传递意义. 在他们看来,只要听话者识别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就等于是成功传递意义了,即:交际成功了.

    第四, 虽说RT和CP都赞同语言交际模式中的交际推理模式, 但是RT又对这个模式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推理模式前加了"明示"(ostensive)一词,即, 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 Inferential Model).在他们看来,任何语句在不同的场合可能有不同的意义.以 Can Mary type? 一句为例.这句话可以表示询问Mary某方面意愿;还可能是对Mary能打字而不打表示不悦.究竟是什么意思,这自然要通过语境(context)获得.依据最佳关联原则,说话人必然将所要强调的部分通过某种明示手段表现出,以便听话人进行推理.没有这种"明示性",有时即使有了语境,听话人也无从下手. 有了"明示性"这规定,人们的推理有了方向和目标.

   第五,与Grice的会话准则相比,关联原则更贴近语言交际模糊和灵活的特点.会话准则往往对交际者要求过高而脱离语言实际.例如,质的准则要求言者所言必须为真.但并非所有交际实例中,交际者都互相企盼能严格遵守这项准则.言者经常采用近似而非等于真值的方法来表达某一事实,如下例:

A: how long did the concert last?    B: two hours and a half.

尽管音乐会实际上持续了两个小时零三十五分,B仍然这样回答.而这种情况在交际中是很常见的.但是,在合作原则看来, B的回答便违反了质的准则. 由此可见Grice未能对这种常见的近似表达的会话含义给以注意和解释.关联理论原则可为这种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假设B试图使回答与问题关联,同时整体性强的数字更易为大脑去处理,所以B的回答相比之下,就可以以更小的处理代价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最后,关联理论与Grice 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对直义交际的解释.Grice的研究始于将直义(明晰)和非直义(隐含)交际加以区别.但在此之后他便集研究的焦点于后者之上,并没有给直义交际以讨论.与此不同的是,关联理论致力于包括隐含和明晰话语在内的整个推理交际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推理不仅存在于对隐含话语的理解过程中,同时也是解释直义话语必可缺的环节.

    综上,关联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对合作原则加以补充和修订,能解决一些CP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关联理论本身亦有不少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张亚飞, 关联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03).

曲卫国, 也评"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02).

程兰芝,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语境解读[J],考试周刊, 2007(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