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言学发展趋势——听王德春教授讲座有感
(2009-03-29 12:16:09)
标签:
语言学王德春川外讲座校园 |
分类: 每周一记邮件博文 |
现代语言学发展趋势
——听王德春教授讲座有感
Susan
孙凤敏 川外研究生,08级
(猴哥注:王德春教授是上海(不仅是上外)的理论语言学的一块牌子。他对语言学的各分支都有研究,对语义学尤其是国俗语义学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第一次与老先生谋面是参加他的弟子张辉的博士论文答辩。可惜他自己是一言不发。(这是什么破规定?)川外讲座的前一天,我们有10来个人陪他吃的晚饭。恕我直言,有资格陪他吃饭的也许没有几个人。他是一座高山。歌乐山在他面前是小秃丘,我们川外的语言学老师是歌乐山的一丘之貉而已。都得向他老人家学习啊!讲座中说的话,说出来(如Susan报道的那样)也许不新,我们也听不进去,听进去了也领悟不了其意涵,没什么作用,只能遗憾了。其实,把他的话联系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联系他的个人奋斗史,就能得到深入的理解。想起了他写的亲任意性反象似性的文章,那是与王寅老师商榷的文章。双王坐在一起,能否理解为任意派和象似派的对话,或者是妥协?——3月29日中午,饥饿中)
王德春教授简介:
王德春,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修辞学会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学术成就名震中外。著作有《现代语言学研究》、《词汇学研究》、《修辞学探索》、《语言学教程》、《语体略论》、《现代修辞学》、《语言学概论》、《社会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学通论》、《多角度研究语言》、《语体学》、《汉英谚语文化》等;主编的论著、词典有《外国现代修辞学概况》、《大学修辞学》、《修辞学词典》、《汉语国俗词典》、《汉语修辞词典》、《英语习惯搭配词典》、《新惯用语词典》、《Project English》、《新世纪对外汉语系列教材》等;有译著多部,主编期刊、丛刊、论文集、丛书多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创立国俗语义学、言语环境学、信息修辞学、建构语言学、微观语言学、社会心理语言学、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等新学科。1978年起开始从事研究生、高级访问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先后到大陆各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日本、德国、美国等地讲学。
(下载于:http://www.topenglish.net/ct/person.asp?ID=50)
孙凤敏文章全文:
王德春教授于2009年3月26号莅临我院——四川外语学院,宏文楼二楼国际报告厅,进行学术和教学工作方面的指导。正如赵彦春教授所说:“我学院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王教授莅临我院指导,说明了王教授对学术的关心,对青年一代学者的关心。”(不是赵老师的原话,大概有这么个意思)
王德春教授又是一位研究语言的大家,这里将不作介绍。姜孟老师说王教授曾讲过这个话题,因此王教授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这个话题。王教授的这次讲座分为四个方面:一、治学方法;二、科学研究分三线;三、学位和学问;四、多角度研究语言。
一、治学方法
四句话十六字概括——批判继承;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攀高创新。接下来王教授都用例子来证明他所说的十六字箴言。
1. 批判继承
20世纪50年代的语言和言语之争,当时对这个话题有三种看法:a. 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主张—没有必要区分语言和言语;b. 以南开大学为代表的主张—二者可区分但重语言,这与索绪尔的主张一致;c. 其他则认为二者可区分,但有规律可循。
那么现在我们重在言语—言语活动、话语、大脑言语机制的研究,是一种将语言和言语结合起来的研究。
王教授举这个例子说明了前人创造的理论为我们的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然而每一个理论并不是那么完美,都有其不足之处,我们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其理论有个客观的审视,然后用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且继承并发展正确的方面。
2. 融会贯通
所谓融会贯通就是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从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
王教授举出两个例子:蜜蜂采花酿蜜和蚂蚁积累食物。
在这里他提到了外语研究者对认知感兴趣,从而就引出了亚里士多德(以下简称亚氏)的经典范畴理论和维特根斯坦(以下简称维氏)的现代范畴理论。王教授说:“如果说亚氏的范畴理论有缺陷,那么维氏的范畴理论缺陷更多。”(王教授原话)
a. 亚氏的范畴理论依靠本质性和内范畴来分类,范畴成员又依靠典型与非典型,中心与边缘来分类。
如:所有的人都是典型人,但不能说刚出生的小孩儿和年迈的老人就不是典型人;稻草人、机器人、雪人它们各属其范畴,不能说它们是边缘人,它们根本就没有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人”是不能以典型与非典型,中心与边缘来分类的。
b. 质的界限
一种事物,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界限,但不能说由于其界限,就否认联系,因为本质没变,所以事物之间就是一个连续统。
如:从美—花美—美食—美味—美言,我们看出“美”这个字的含义都有其变化,“美”在转移,每个界限之间都有质的界限,但还是有联系的。
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又有质的界限,如果没有联系,客观世界将是一片散沙,而如果没有质的界限,就不能区分类,世界就将呈混沌状态。
c. 象似性和区别性
事物进入一个范畴则具象似性,但划分类是按事物的区别性特征来划分的,不是按象似性来划分类的。(不知这里理解是不是错了)
认知同样应考虑区别性特征。
d. 主观性和客观性
有了客观存在,才有划分范畴的客观性,认识是主观的,但主观的认识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划分范畴的界限是客观的。
3. 深入浅出
王教授说到:“学者写文章,有的是深入浅出,有的是深入深出,有的是浅入深出。写文章要深刻,句子要简单,让他人信服。。。。。。正确的教学是要让学生清清楚楚知道老师的思想。千万不要画龙不点睛,开门不见山。”
4. 攀高创新
王教授说到:“将以上三点结合起来,然后将正确的思想表达出来,就是攀高创新。”
二、科学研究分三线
王教授说:“科学研究要分三线进行:第三线是做基础性的工作,这就是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进行的工作,例如看书读报,谈话聊天等都在进行知识的积累、收集语料,观察语言现象,考虑从何入手进行研究;第三线的工作随时可以进入第二线,也就是整理语料、分析加工、打腹稿,内部酝酿的过程;然后理出研究大纲,进入第一线的科研创作。”其实第三线和第二线是准备阶段,这两线准备好了,第一线就是一个出口成章的工作。
王教授在此所举例子将不作展开陈述,不过在这里王教授提到国俗语义学的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语言时不光要要知道词汇的客体的概念意义、客体的感情意义,还要知道概念意义基础上的文化含义。
这让笔者想到,当今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话题—词汇语用学,词汇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形容词的语用属性(Lahav 1989,
1993; Blutner 1998a, 1998b, 2002;
还有笔者认为,王教授特别强调三线工作中的第三线和第二线工作的重要性,这与徐盛桓教授所说的搞研究要从语料,具体现象着手进行研究不谋而合。
三、学位与学问 & 教学与科研
1. 学问与学位
学问重于学位,知识的储存要配得起学位。
2. 教学与科研
王教授举一例子:有些处在一线的教师埋怨每天为了教学,大部分时间花在备课上,没时间搞科研。。。。。。
针对此,王教授说:“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利于两者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教学要有语言学的理论指导,反过来,研究的课题来自于教学实践,来自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自于教学中取得的成果。一个有水平的老师可以同时进行这两方面的研究,相得益彰。”
另外王教授还提到,战略性备课和战术性备课(提倡战略性备课),工作与休息的关系(更换工作是一种休息 & 工作精神—实干、团结和高效)。
四、多角度研究语言
王教授说:“我们要多方面研究,全方面看待语言。现代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分为:1. 语言本身的研究,包括词法、句法等;2. 言语活动;3. 话语本身的研究;4. 大脑言语机制;5. 计算机语言等。因此我们要在理论上研究、应用上研究和实践性上研究,从而多角度,全方位研究语言。”
以上是王教授这次讲座的大致内容。
笔者在这里做一个特此声明:王德春教授所说的话,我不能只靠我的听力和大脑简单的思维做到一字一句一一对等的描述,因此在引用王教授的话时,肯定那些专门的术语和经典话语是他本人的,但在展开和描述时,笔者是在王教授的话语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加上对语言的润色,才成了所谓的心得体会,而不是像记者那样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现场比较真实的录音,录像。那么不当之处,属于自己理解层面的事,至于对王教授话语的评说自有其他大家的评述。
这次讲座有宋雅志学长和叶友珍同学的提问(其他人不认识),宋雅志学长的提问会在他的博客里有所陈述,笔者在这里将不作说明。另外叶友珍同学的问题具体是什么不太清楚,大概是关于语言学和翻译之间的问题,只知道王教授的回答大概是:翻译是语言学的分科,在翻译时话语的意义是话语信息,而不是简单词汇的相加。翻译时的信息量对等>词句对等>风格对等。
赵彦春教授总结发言:1. 学品、学理、理论;2. 维氏理论:万物皆流与飞矢勿动的张力之间,万物本源与各从其类的张力之间。
王寅教授的总结发言:1. 提到罗素的摹状理论;2. 维氏范畴理论是对亚氏范畴理论的补充;3. 我们进行语言研究永远跳不过乔姆斯基和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但不排除他们研究的局限性和理论的缺陷 笔者所加);4. 画龙要点睛,开门要见山,说话要有根据;5. 扎扎实实看书,老老实实做人,一定要多读书,坐下屁股读书;6.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书中的世界同样精彩;7. 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never写“综述性”的论文。
王德春教授在谈到亚氏和维氏的范畴理论时说到:“如果说亚氏的范畴理论有缺陷,那么维氏的范畴理论缺陷更多。”笔者针对这句话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笔者觉得王教授的这句话说的不是很恰当,原因如下:
1. 范畴理论的源头必须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亚氏在其著作《范畴篇》中反复阐释了他对于范畴及范畴本质的认识。亚氏的范畴理论的提出使得人类可以通过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来认识世界,范畴也是人类认知和思考的根本方式(必须承认其范畴理论的伟大意义)。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是客观性、主客二分性的,他认为范畴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范畴内部成员的地位也是相等的。这种范畴理论不符合现代人对于范畴的看法,而且也不属于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所讨论的范畴理论。
2. 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可称之为典型(原型)范畴理论,其哲学上的理论源自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学说,也就是维氏的范畴论。家族成员之间地位不平等,家族相似,原型样本,隶属度,范畴界限模糊。由此表明了,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是相似性而不是共同性,范畴理论的探讨对于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无疑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极大地得益于范畴问题的探讨。范畴已成为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范畴化理论和范畴理论则是认知语言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寅老师在讲课时给我们画一个图:现实—认知—语言,也就是认知强调了人的因素,强调了人在说语言,强调了认知在主客体之间的重要性。这就说明维氏范畴理论中强调了认知因素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是对经典范畴的补充,而非维氏理论缺陷更多。
经典范畴强调抽象性,本质是抽象的,我们研究语言,是要从客观基础入手,寻找语料,然后通过我们的认知进行推理,抽象出一个上位概念。笔者认为我们不可能大脑天生有一个抽象的东西,然后通过它来认识世界,即便抽象的东西或说本质就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的认知没达到那高水平,所以认识不了,不能说代表本质不存在。我们都知道,我们是研究自然语言,日常语言,我们只能从这些具体的现象,具体的语料来进行研究,而不是从抽象入手。所以说维氏的理论是符合认知的。只能说两种范畴理论都有其缺陷,但却是相互补充的。
笔者曾在语言学沙龙讲座中收集到一个关于原型和经典范畴理论对比的表格,现供大家参考。
经典范畴理论 |
原型范畴理论 |
特征 |
属性 |
特征具有客观性,范畴可由客观的充分必要特征来联合定义 |
不可能完全制定出充分必要特征的标准,属性具有互动性 |
特征的分析性 |
属性的综合性 |
特征具有二分性 |
属性具有多值性 |
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 |
范畴的边界不确定 |
范畴内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
范畴成员的地位不相等,家族相似性,原型样本,隶属度 |
特征是最基本原素,不可分解 |
不是最基本原素,部分特征还可分解 |
特征具有普遍性 |
差异性,因人而异;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因语言不同而不同 |
特征具有抽象性 |
不是抽象的,与物质世界有直接关系,可以是实体,有形的,功能的,互动的 |
特征就有先天性,天赋论 |
属性是后天习得的,建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