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语用学《红楼梦》分析杂谈 |
分类: 他山之文网罗珠玑 |
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人物话语分析
——以林黛玉为例
文:崔嵬
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主要角色之一,而她又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人物。文章用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过程中的话语进行分析,表明她的话语生动地反映了她“谨小慎微”的性格特征,从而以实例说明语用学理论指导文学作品解读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话语分析;合作原则;关联理论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白话长篇小说之一。而林黛玉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谨小慎微”的典型。通过人物话语,表现人物性格是文学作品极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用人物话语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红楼梦》已炉火纯青,在林黛玉的性格描写上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本文拟用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分析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过程中的话语是如何表现其性格特征。
一、语用学理论
Grice的合作原则旨在阐明谈话交际及会话含义理解的一般过程,并解释听话人如何理解话语的意图,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旨在阐明人类交际的认知推理过程。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是当代语用学中两大重要理论,对会话交际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1.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包含4个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量准则。量准则与交际需要提供的信息有关,由两个次则构成:①按交际的需要提供信息;②不提供超过交际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质准则。质准则是指提供的信息要真实。该准则由两个次则构成:①不说自己认为虚假的话;②不说自己缺乏证据的话。关系准则。关系准则是指说话要相关。方式准则。方式准则是指说话要清楚明白。该准则由4个次则构成:①避免晦涩;②避免歧义;③表达要简练;④表达要有条理(以上理论来自于韩卫红,参看文后书目)。
Grice认为,遵循合作原则是谈话交际中话语生成与理解的基础。并且指出,交际双方可以在遵循合作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来表达和推理出会话含义。何自然认为,Grice的合作原则,要理解说话人在话语中有意的暗示(即implicature),靠的不是语言解码(decode),而是语用推理(infer)。语用推理是根据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ptions)以及交一般原则作出的。
2.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人类只有对那些表现出有关联的现象才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在言语表达中,有关联的现象才易于进行话语处理。仅用合作原则有诸多问题无法回答,所以他们提出了这一理论,还提出了关联性的规则:(1)在相同的条件下,为处理话语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大;(2)在相同的条件下,获得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大。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付出的努力最小而又能产生足够语境效果,就具有最佳关联性。在这一甚而上,他们提出了一条规范和理解言语交际中的新原则,即关联原则:任何一个外显性的言语交际行为,都表示具有它自身设定的最佳关联性(参看林俐论文)。
二、话语分析
1.谨小慎微的根源
小说第三回,讲到了林黛玉进贾府的因由:母亲去世。林黛玉年幼丧母,照说理应留于家中,陪伴父亲,她也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父亲,但林如海却(黛玉之父)道:“……。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用关联理论可以分析出林如海这段话的隐含意义。从明说得出隐含意义,需要经过两个步骤:先提出前提(包括隐含前提),然后推导出隐含意义。根据常识我们知道一个大前提:亲人应该相依相伴,不会轻易地分开,何况是父女关系。而在林如海的话语中却隐含着一个预设(所谓预设就是以隐含的方式内嵌于句子或语段之中的无须断言的信息或命题),也就是小前提:父女的关系并不是那么重要,女儿反正迟早是要离开的,娘家终究不是久呆的地方。由于可以演绎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红楼梦》中,女子的命运不是由娘家作得主的,这也成了《红楼梦》中众多女子出嫁后悲剧命运根源。由此我们看到,改变这种女子全由丈夫作主的命运才是新时代的命题。
2谨小慎微的表现
林黛玉去的地方虽说从来没去过,但至少也算是自己的至亲之人的地方,自己的外祖母家自然也是半个自己的家。但是,她却处处留心,随时留意,养成了谨小慎微的生活习惯,从此伤病不断。
(1)刚进贾府时的表现
林黛玉母亲去世之前,曾给她讲过,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所以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怕被人耻笑。所以,当贾母问黛玉读过什么书的时候,黛玉说:“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姐姐们读了什么书。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而后来,当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之时,她却回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黛玉的回答明显的前后矛盾,她的回答可以用语用学的理论来分析。这里的大前提就是林黛玉所想,不能在贾府说错一个字,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小前提则是,比其它姐姐们还能读书就显得自己很能干了,会在别人面前显得不谦虚。正是在这两个前提之下,黛玉才做出了前后不一致的回答,违反了质准则,充分显示了林黛玉谨小慎微的性格特征。
(2)关于“玉”的争吵
宝玉还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黛玉回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正是这样的一句话,让宝玉十分生气,发起病来了,摔了那个玉,后来贾母只好哄他才算作罢。这一句话明显违反了合作原则的量准则,宝玉只是问她有没有“玉”,而她却多说了一句,正是这一句让宝玉十分生气,为什么黛玉要违反量准则?黛玉只是想让自己在贾府显得更谦虚,明显表现出黛玉的谨小慎微的性格特征,也正是这个性格让她总觉得她自己在贾府撞了祸。
(3)黛玉坠泪
林黛玉见宝玉摔玉,合家吓得手足无措,觉得自己刚来就撞了祸,所以说道:“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可以用关联理论来分析黛玉的话。“今儿才来”表明黛玉明白自己的处境,她必须在这里长住下去,小心自己的言行才是长久之计,这是黛玉没有明言的一个暗示,也可以根据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明白这一点,它是同黛玉的最相关联的事情。而宝玉的摔玉也是因她自己而起,后面一句话也是关联理论的最好体现。
3谨小慎微的结果
黛玉走投无路,来到贾府,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行能为自己在这里找到一席立足之地。从她一进贾府的表现就可以明显看出她十分注意这一点。但是林黛玉的命运并不因为她的行为而发生改变,谨小慎微的言行并不到改变她自己的命运。
三.结语
在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指导下,对林黛玉刚进贾府时的话语进行分析,可以明白她的话语背后有着更深刻意义,进而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林黛玉的谨小慎微的性格特征。通过对《红楼梦》人物话语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明白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内涵。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等语用学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话语也拥有解释力,用它来分析文学作品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用语用学理文化来指导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1]韩卫红 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的《水浒传》人物话语分析 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12月
[2]王丹、王晓红 关联理论及其应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5年1月
[3]林俐 “关联理论”解析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年3月
[4]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2003年11月
[5]何自然 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6]曹雪芹 《红楼梦》 巴蜀书社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