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跨文化交际语言得体杂谈 |
分类: 他山之文网罗珠玑 |
《荀子·非十二子》中提到,“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无法而流酒然,虽辩,小人也”。这里讲的“言有节”、“言而当”是说讲话要有节制,有分寸,也就是说话要恰当,得体。那么到底“得体”是么,怎样才算是“恰合分寸”,才算是“适当”呢。很多当代中外学者已经对语言的得体性及交际理论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王希杰在《修辞学新论》中提出了修辞的三条原则:第一、语言材料的规范性和变异的适度性;第二、信息的真实、切题、适量性;第三、对语言环境的得体性。其中,他明确提到了修辞的“得体性”,并且指出:修辞的原则便是得体性。而所谓得体性,便是话语要适合语言环境。他认为语境得体性是人们所公认的最基本的修辞原则。但语言的使用受其所属文化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D·H Hymes提出了意义更为广泛的“能力”,即“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实际上是多种能力的一个综合体。在Hymes看来,交际能力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
⑴是否(并在多大程度上)其交际在形式上是可能的;
⑵是否(并在多大程度上)其交际在实施手段上是可行的;
⑶是否(并在多大程度上)其交际在语境中是得体的;
⑷是否(并在多大程度上)其交际得以完成,并产生了何种效果。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探讨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作为D.H.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得体性问题,其中包括什么是得体;得体性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得体性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语言得体的策略。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在社会各领域国际交流频繁发生的今天,研究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得体性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语言的得体性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的得体性主要是基于说写者而言的,是对语言表达合适程度的一种描绘,是语言表达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表达效果对交际的影响程度。在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与此同时,语言交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东西方两种语言的碰撞中,出现了很多“词不达意”的现象,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得不到实现,使人哭笑不得。我们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常见的例子来说明问题:How are you ? 和how do you do ?这两个是英语中最常见到的打招呼的用语,但是它们的使用语境截然不同。How are you?相对的比较随和,常用于朋友,熟人,点头之交,使用范围相对地比较;而How do you do 则是一个比较正式的用语,往往存在于阶级,头衔,职位,年龄上有差距的人之间,表示一种尊敬。如果在使用这两者时,混淆了彼此的界限,则非常容易引起误会。如果两国元首在碰面时,一国元首使用“Hoe are you ?”甚至”Hi, gays.”来欢迎另一方元首,那对方会觉得是一种冒犯和侮辱。
D·H Hymes提出的理论中,上述例子在形式和实施手段上是可行的,但在交际语境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交际的得体性不能很好地实现。近年来由于中西方交流的不断增加,受英文语法的影响,中文里出现了一些“中西合壁”的句子,地道的汉语词语套上英文语法,不伦不类,这些语法不通的句子无论用于与中国人的交流还是与外国人的交流都很不得体请看下面几个例句:
.
B、I married him.
C、我非常喜欢这个礼物
I very love this gift.
这几个例子显然是受到了英汉两种句式的影响,不符合语言习惯。第一个句子小姐后加了“们”是受英语名词复数加“s”的影响;第二句中“他”的位置不对,因为汉语中“结婚”是不及物动词,而英语中的对应词是及物的,可以带宾语;第三句语序错误。
2.影响得体性的因素
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得体性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将从宏观两方面加以谈论:文化差异和交际者本身在交际能力方面的差异。
2.1文化差异
韩民青在他的《文化论》中说:“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有三种作用,即生成、贮存、流传。……如果说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世界里,那么从形式上看,文化就是一个语言的汪洋大海。人是语言大海中的生灵,离开这大海就会失去人的本性—回到动物行列之中。”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悠久的文化积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语言的历史变迁打印着文化的烙印,特定的文化传统制约着语言的得体性。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别很大,思维方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很大不同,得体的语言必须符合大的文化背景。
由于各种原因,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国人个体意识淡薄,重视集体价值,所以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圆满、中庸。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里充斥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遵循谦虚谨慎的原则,提倡稳健、含蓄、忍让、谦虚,以求得人际的和谐、合作。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和谐”是精髓所在。而西方人则更多地接受“天人分离”的理念,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外露、直率,崇尚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竞争。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常融为一体。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交往时,有的人尽管语音、语法学的不错,说出来的话也没有语病,却有悖于对方的文化传统,对方听来会感到别扭,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因此,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交流想要达到理想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到彼此的文化差异。
据说有个中国商人代表团访问日本,日本的商家为了表示感谢,在中国代表团回国时,送给带队的女团长一只瓷器狸猫。中国客人感到很奇怪,主人不用中国人常用的书画等赠品,却赠送一只的狐狸,实在不好理解。这里就存在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狸猫”在汉语和日语里都有,中国还有一出有名的戏曲叫“狸猫换太子”,而且都附着了一定的文化色彩。在日本文化中,曾有狸猫的传说,象征财源滚滚。所以对于日本商人来说狸猫是财运,吉祥的象征,赠送狸猫在日本人看来,自然是礼貌有加的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然而在汉语里,狐狸是一种有害的动物,本性十分狡猾。而且,对于那些水性扬花的女子,都称之为“狐狸精”。所以,当中国的女代表收到这样的礼物时,就可能产生其他的联想,从而达不到日本客户想要表达的祝福。
这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的一方不了解相应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的理解性障碍,如果混淆了两种不同文化中共有事物的文化感情色彩就必然造成语言表达的不得体。除此之外,还可能由于性别,年龄,阶级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文化背景上的障碍,进而制约不同社会群体语言的得体性。
2.2交际者本身在交际能力方面的差异。
语言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符号,它以特定的方式与人类的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中。而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都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所以说说话人发出的话语信息,只有切合听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心理,才谈得上得体。具体来说,就是指说话时要考虑听读者的认识水平、文化层次与个性特征,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古人就有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对着“白丁”大谈“琴棋书画”,而对着“鸿儒”戏说“柴米油盐”,这样的交流必然是失败的。
在语言交际中,双方在认知水平、心理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果说说者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所说的话语超出了听者的认知水平,说者要想将自己的意愿毫无遗漏地传递给对方,听者要想一览无余地接收说写者的全部信息,都是不可能的。超出听读者认知水平的部分就会形成话语理解的“空白”。但听读者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接收器,他和说写者一样,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独特心理的交际主体。他在接收语言时常常会产生一种期待,面对语言中的“空白”,他会情不自禁地调动自己的认知经验,按自己的理解去填补这些超出他认知水平的“空白”。这样就可能与说写者的初衷背道而驰,在交际过程中产生交际失误。
假如一个中文教授在对本科生上课,他可以很自然地用一些相关的术语,比如分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要是他邀请一个六岁的孩子去家里吃饭,亲切地说:“芳芳,明天中午到叔叔家吃饭,好不好?”这样的问话符合孩子的语言习惯,孩子易于接受和理解,非常得体。试想如果换一种方式,“王芳,请于明天中午到舍下一聚,吃顿便宴,不胜荣幸!”这样的语言超出了小孩子的认知范围,小孩子肯定不知所云,交流也就无法进行了。
3.实现语言得体的策略
交际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其中包括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及熟练运用的能力,对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力,以及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得体话语的能力。美国哲学家H.P.Grice认为在语言交际中双方都希望通过相互合作而求得成功的交际。Grice把这称为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其中包括四条次准则:数量准则(适量),质量准则(真实),关联准则(关系)和方式准则简明)。这一准则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交际中,你必须适时地作出符合该会话的目的或方向的会话贡献,也就是在谈话过程的当前阶段,你作为参加交谈的一方在话轮中说出的话语应该是符合谈话双方共同认可的目标或方向的,所提供的信息满足并且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努力使你说的是真实的,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所说的话要有关联,说话要贴切;达要简洁,有条理,清楚明白,避免晦涩,避免歧义。
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者应该注重自身交际能力的培养。如前面提到的,交际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其中包括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及熟练运用的能力,对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力,以及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得体话语的能力。交际者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获得这些能力。
4 结语
语言的得体性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着重从文化差异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得体性,对语言的得体性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语言得体性的制约因素、语言得体性的标准,并尝试性地参照Grice的合作原则对语言得体性的实现途径做了具体的划分和阐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的得体性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言得体性,对语言得体性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
中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作为D.H.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得体性问题,其中包括什么是得体;得体性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得体性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语言得体的策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言得体性,对语言得体性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
中文关键词:得体性 跨文化交际
Abstract:The scholar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lands all describe the proper principle early. The contemporary scholars concentrate on the question that why the proper principle becomes the supreme principle of rhetoric. It is the adaptation degree of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to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to communication of the resul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irst makes my own definition to the language proper principle; And then probe into restricting the factor with proper language, including macroscopically factors and micro factors;
We know the clear globosity of the proper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ee too, dynamics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language, therefore the proper language is changes development constantly too, and not unalterable one. We will treat the proper language with the eyes of development.
Key word:appreciate principle
文献:
【1】韩民青.文化论[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168.)
【2】侯友兰1999,“修辞的最高原则——得体性”《得体修辞学研究》南京:海河大学出版社
【3】.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胡文仲1994,《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李名方1999,“修辞学就是言语得体学”《修辞学习》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