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metaphor辞格翻译视角 |
分类: 他山之文网罗珠玑 |
文:刘明玉(川外研究生)
摘
关键词:Metaphor;变异;标记;意象;翻译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raws a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Grice’s CP, that Metaphor is a deviation, then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ts classification, components and function, and
finally offers the principle and concrete ways of translating
Metaph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unmarkedness and markedness.
Key words: Metaphor; deviation; markedness; image;
translation
1.
变异(Deviation)这一概念是由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穆卡诺夫斯基首先提出的。变异原本是用来区别非文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Thornborrow
and
Wareing,2000:51),现在,范围扩大了,可以泛指一切偏离常规的表达方式。修辞格就是一种变异,当然,英语的Metaphor辞格也不例外。冯广艺(2004:226)指出,“……修辞格的产生是建立在对常规的变异上的。”刘宓庆(2005:248)指出,“总的说来,所有的修辞格都是属于表现法变异……”。我们可以根据语用学中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以下简称CP原则)来分析Metaphor辞格为什么是变异或有标记的。Grice的CP原则包括四个准则,即数量准则(Quantity)、质量准则(Quality)、关系准则(Relation)和方式准则(Manner)。(引自何兆熊,2000:154)而Metaphor辞格正是违背了CP原则的质量准则(Quality),所以当然是一种变异或有标记的。比如:Life
is a
journey.这句话就违背了CP原则的质量准则,因为,人生不可能是旅行,人们这样说是为了生动形象地来描写人生。
2.
2.1.
Ricoeur(1986:106)将隐喻分为“活隐喻(Live
Metaphor)”和“死隐喻(Dead
Metaphor)”,前者指修辞现象,也称“美学隐喻(Aesthetic
Metaphor)”;后者则属于语义学和词汇学的范畴,也称语言学隐喻。(转引自李国南,2001:48)本文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前者。
虽然说Metaphor辞格是一种变异,但是这也是相对的。死隐喻相对于常规表达方式的确是一种变异,但相对于活隐喻就不是变异了,而成了常规表达方式,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称之为死隐喻的原因。鉴于变异的区分有时并不十分明显,人们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来区分常规与非常规表达方式,即常规的表达方式称为无标记式(unmarked以下简称[U]),脱离常规的表达方式称为有标记式(marked以下简称[M])(Thornborrow
and Wareing,2000:51)。
2.2.
英国著名修辞学家理查兹最早提出了本体(tenor)、喻体(vehicle
)和喻底(ground)三个概念来描述Metaphor辞格(同上,2000:98)。其中,本体是指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或概念,喻体是指用来作比喻的事物或概念,喻底是指两个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和共同点。通常,一个完整的Metaphor辞格都由本体和喻体构成。比如:引言中的例句Life
is a journey.中,life是本体,a journey.是喻体,而喻底就是指life和a
journey.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即二者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3.
张志公(1991:68)谈到汉语的打比方时,说:“……用具体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用大家所熟悉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大家所不熟悉的;用浅显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较深奥的。”(转引自李定坤,2005:109)其实,这几句话也能够描述Metaphor辞格的功能。我们可以将Metaphor辞格的功能简要概括为,Metaphor辞格能够使抽象、陌生或深奥的事物或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和浅显。为此,在翻译Metaphor辞格时,一定要使译文尽量达到同样的效果,让译文读者跟原文读者一样,能够充分领略作者的意思。
3.
3.1. 翻译原则
既然Metaphor辞格是一种有标记([M])的表达方式,译成汉语时,为了达到与原文同样的表达效果,就必须也使用有标记的表达方式。
3.2. 具体的翻译方法
为了达到与原文同样的表达效果,翻译Metaphor辞格时,最佳的方法是,译成汉语时也使用隐喻辞格;假如汉语中没有恰当的隐喻可用,我们就退而求其次,用其他的有标记表达方式来翻译,比如用词汇等手段补偿一下。下面就各类翻译方法结合例句作一详细分析。
3.2.1. 使用有标记的隐喻辞格翻译
李定坤曾经指出:
作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人类,不管是生活在地球的哪一部分,都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经验,人人都吃饭、睡觉、工作,都有家庭关系,都有喜、怒、哀、乐,都有爱、憎、嫉妒,人人都经历生、老、病、死,都用哭、笑、红脸、皱眉等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人类相同的生活感受,相同的人生经验,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出现了相同的意境。也就是说,同一形象在使用不同语言的读者中能够引起相同的联想。(1994:73,略有改动)
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一类Metaphor辞格中,正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描写同一事物的意象相同或相似,或者说其喻体不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所以,译成汉语时,仍然保留原文的意象或喻体。使用有标记的隐喻来翻译,可以保持原文的丰姿,传达原文的意境和神韵,“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矛盾,1954,转引自李定坤,1994:73)。
根据喻体在句中所作的句子成分,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类分析。
A. 作定语
例1、
译文1、他有颗石头心。[M]
译文2、他这个人残酷无情。[U]
译文3、他这个人铁石心肠。[M]
原句中本体是a
heart,喻体是作定语修饰它的stone。作者通过“石头”这一意象把描述对象的残酷无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原文是有标记式的,因为“心”不可能是“石头”的。上面各译文中,译文1虽然也是有标记式,但这是一种字对字的死译,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根本传达不出原文的效果;译文2虽然把原文的意思译出来了,但是一种无标记式的,丧失了原句的形象美。只有译文3既是是有标记式的表达,又把原文的生动形象充分传达了出来,因此,三个译文中,译文3最佳。
B. 作表语
例2、
译文1、简的叔叔老奸巨滑,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U]
译文2、简的叔叔是个老狐狸,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M]
原句中本体是Jane’s uncle,喻体an old fox作表语。原文借助an old
fox这一动物形象把简的叔叔的本性描写得十分具体、形象,读者一看就明白简的叔叔是个什么样的人。原文是有标记式的,而译文1是一种无标记式的,表达比较抽象,没有达到原文的效果;译文2就不同了,它跟原文一样也是有标记式的表达,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描述,较之译文1更能达到原文的表达效果。
C. 作主语
例3、A silver plate is rising up in the sky. [M]
(黎昌报,2001:124)
译文1、银色的月亮从天边升起。[U]
译文2、一个银盘从天边升起。[M]
原句中本体the moon隐含,喻体是a silver
plate,作主语,译文2跟原文一样都是有标记式的表达方式,都是生动形象的描述,比译文1那种无标记式的表达好多了。
D. 作谓语
例4、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Francis Bacon: Of Studies)
[M]
译文:书有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M](王佐良译)
原文中本体是books,喻体是food,喻体隐含在谓语中。王先生的译文也是有标记式的表达,保留了用来描述食物的“浅尝”、“吞食”、“咀嚼消化”等词,跟原文一样形象地向读者介绍了各种书的阅读方法,王先生的译文可谓佳译。
E. 作同位语
例5、His journey to Shanghai made him finish two important tasks.
It is really a case of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M]
译文1、这次上海之行让他办成两件大事,真可谓一石二鸟。[M]
译文2、这次上海之行让他办成两件大事,真可谓一箭双雕。[M]
一般来讲,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让读者非常容易明白原文的意思,这一句中的意象需要改变,我们译成译文2。不过,都是有标记式的译文2和译文1中的意象其民族文化特征不很明显,所以,不改变意象的译法1,也漫漫被人们接受了。这正说明了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动态地看问题。
3.2.1.2. 翻译成汉语的隐喻,但意象改变
此类Metaphor辞格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两国文化的差异,在描述同一事物时,隐喻中的意象差别较大或者说喻体一般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所以,在译成汉语的有标记表达时,需要改变意象或喻体;否则,译文就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显得比较突兀,读者也无法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
例1、He may always possess merits which make up for everything ; if
he loses on the swings, he may win on the roundabouts. [M] (L.
Strachery: Literary Essays) (转引自李定坤,1994:81)
译文:他也许总是保持着弥补一切的优点,失之东隅的,他可以收之桑榆。[M]
原文和译文很明显都是有标记的,因为都用了隐喻辞格,但是,译文把原文中的意象swings(秋千)和roundabouts(旋转木马),换成了汉语读者熟悉的意象“东隅(指早晨)”和“桑榆(指晚上)”,这样,既能传达出原文的生动形象之美,又能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例2、His interesting patient, Jos, was a regular milch cow to the
doctor... [M] (W. Thackeray: Vanity Fair) (同上,1994:85)
译文:那怪有趣的病人乔斯成了他的摇钱树。[M]
原文和译文都是有标记的,但译文把原文中的意象milch
cow(奶牛)换成了译文读者熟悉的意象“摇钱树”,有利于汉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思。
例3、英语中许多习语的翻译也是采用这种方法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注:①-⑦中,并不是说后面的译文就是错的,而是说,它较前面的译文不大容易被汉语读者接受。
3.2.2. 用无标记的表达来翻译
英语中用Metaphor辞格描写某个事物时,其意象因为民族色彩特别浓厚,汉语中没有相同或相似的意象与之对应,在译文中很难保留,即使可以勉强保留,也会使得译文语言累赘,晦涩难懂。所以,译成汉语时,不能使用有标记的隐喻辞格来翻译,只得舍弃原文的意象,采用无标记的表达翻译。不过,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由于舍弃原文的意象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采用词汇等手段来弥补一下。
例1、By the winter of 1942 their resistance to the Nazi terror had
became only a shadow. [M] (Winston Churchill)
(转引自李定坤,1994:85)
译文:到了1942年冬季,他们对于纳粹恐怖统治的抵抗已经名存实亡了。[M]
原文和译文都是有标记的,但是由于汉语中没有与a
shadow类似的意象,并且硬译成“影子”译文读者也无法理解原文的意思,所以,只好通过词汇手段用汉语的四字成语“名存实亡”来翻译,以弥补由于舍弃原文的意象而带来的损失。
例2、
①
②
③
④
4.
本文所说的几种翻译方法,孰优孰劣并不是绝对的,皆是相对而言,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具体的语境区别对待。有时用有标记的辞格翻译比较好,有时用其他手段翻译比较恰当。比如,汉语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意象来翻译英语的辞格时,最好还是用词汇等手段补偿一下;不然,硬是翻译成汉语的意象,不仅不能表达原文的意思,反而会破坏原文生动形象的表达,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译文生涩突兀,读者难以理解。例如3.2.2.中,例2、③如果译成“热土豆”纯粹就是一种死译、硬译,根本传达不出作者的意图。
Metaphor辞格之所以是一种有标记的表现方式,就在于其生动形象的表达,为此,翻译时应该尽量再现这种生动的形象,或仍用隐喻来翻译,或使用其他有标记的表达方式来翻译,以期达到与原文同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 Thornborrow, J. and Wareing, S. (2000). Patterns in Language:
Stylistics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 陈宏薇、李亚丹主编. (2004).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冯广艺. (2004). 变异修辞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4] 冯庆华. (2002).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何兆熊主编.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黎昌抱. (2001). 英语修辞格探新[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7] 李定坤编. (1994). 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8] 李定坤、李亚丹编. (2005). 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9] 李国南. (2001). 辞格与词汇[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刘宓庆. (2005).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