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反讽语用分析翻译 |
分类: 他山之文网罗珠玑 |
文:
引言
反讽就是说反话,通常为反话正说,偶有正话反说。它的传统定义是“表达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相异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段”。传统对反讽的研究主要从反讽话语的语言结构及作为修辞使用这些方面进行。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近年来,语用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学等相关学科也开始进行反讽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的限制。,为反讽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Sperber
和Wilson(1986:240)曾指出,“传统研究的不足之处就是未能解释当说话人完全可以用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意见时,他为什么决定从相反的角度表达。”这表明传统的反讽研究的局限性。那么摆脱传统研究的局限,从语用的角度研究反讽就会取得新的拓展。由于反讽在日常交际,文学作品中都非常普遍,那么它的翻译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在翻译反讽时,译者仅从语言层面来翻译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其语用特征才能翻译得恰到好处。只有对其语用特征有一定的认识,才能把握影响反讽翻译的重要参数。
反讽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关系
英国哲学家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包括4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这些准则是人们在交际中大多遵守的规约,但在实际的会话中人们经常违反这些规约,而使话语产生会话含意。听话人必须透过字面意去推导其中的语用意义。从合作原则来看,反讽表面上违反了其中的质量准则,因为说话人的真实语用意义与他话语的字面意义不一致。而礼貌原则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也对反讽具有解释力。人们在交际中通常会遵守礼貌原则,因此人们使用反讽通常为了避免使用直义句带来的不礼貌。反讽通常表达的是说话人的否定态度,如果用直义句,可能会造成不礼貌。因此从根本上讲,反讽是遵循了礼貌原则的。Leech(1983:144)指出,“反讽原则完全可以发挥某种积极作用,它能用比直接批评,羞辱,威胁等更为安全的语言形式允许某种冒犯行为的发生。”由于遵守了礼貌原则,反讽引起的冒犯不致于引起公开的冲突。
反讽的主要语用特征
对立是反讽的内在属性,正是由于对立的存在,才使不匹配性(mismatch)成为反讽的一个突出特征。不匹配性表现为命题结构的语义对立和命题内容与语境的不相宜。命题结构的主要词语的语义间的不相容,使听话人很容易判断出话语的反讽意味。例如:Thank
you for your inefficiency of work.
很明显,“thank”与“inefficiency”在此命题中的语义是不相容的,命题结构的语义对立使话语具有反讽的意味。听话人仅从“inefficiency”就能判断出“thank”并非说话人的真意,因此只能从反面来理解。除命题结构的语义对立会造成不匹配外,命题与语境的不相宜也会造成不匹配。当命题与语境不相宜时,听话人根据语境就能判断话语为反讽。例如;You
have made a right decision.(context: This decision made them
failing in the business negotiation.)
说话人选择了与真实语境不同的命题,使命题与语境不相宜,从而使话语具有了反讽意味。反讽的不匹配性使说话人努力寻找命题的适当解释。
反讽具有间接性。反讽是非直义句,它包含显性的字面意义和隐性的反讽含义。这里的间接性不是指它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Searle
(1979:113)认为“间接言语行为与反讽,隐喻存在着根本的不同。间接言语行为中,句子意义是话语意义的一部分,它与话语意义不矛盾,只是后者的意义更多。而在反讽和隐喻中,说话人的真意与句子意义不同。”反讽的间接性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它以明确的言辞表达间接的意义,即反讽意义,使冲突发生的几率减少。字面意义和反讽意义是相反或相异的。例如:I
like this bag.
这句话反讽意味来自对话双方的认知语境,听话人只有从语境中才能推断此句为反讽。此时,反讽意义来自谓项的动词字面意义的反面。但并非所有的字面意义与反讽意义都是相反的,也有相异的。例如:Did
you remember reserve the table? (context: They are caught in a
jam.)
这句话的反讽意味不是由于字面意义与反讽意义相反,而是存在差异。
反讽具有含糊性(vagueness)。语用含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来看待语言的不确定性。说话人的真意与字面意义的差异是语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话语可能是反讽,也可能不是。要确定说话人是否使用反讽,就必须结合语境和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例如:A对B说:You
look so beautiful today.(context: B seldom dresses up).
如果A确实表达对B的赞美,则此句不是反讽。如果A表达对B平时不打扮而不漂亮开玩笑,则此句为反讽。即使在这一语境下可以理解为反讽,其具体的反讽意义也不是确定的,只能确定一个否定的范围(说话人可能表达挖苦,嘲笑,开玩笑等意图)。此句是否为反讽及如果为反讽,反讽的意义还取决于听话人的理解。听话人与说话人同时处在同一个语境下,但双方的认知有差异。听话人不一定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因此反讽必然具有不确定性。
反讽还具有逆期待性(counter-expectance)。由于反讽是非直义句,其间接性决定了字面意义并非反讽意义。说话人用明白的字面意义来表达其隐含的真实意图时,他希望听话人能从反面去理解话语的反讽意义。这就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理解有一种逆向的期待。
最后,反讽也具有暗示性。说话人为使自己的反讽意图得到听话人的理解,往往使用一些暗示,比如语境暗示。这种暗示可能有意,也可能无意。例如说话人故意说出与事实相反的话,来暗示听话人此话为反讽。例如:A对B说:“你真是选对了时间弹琴,在我睡觉的时候弹。”这里,A说“选对了时间”明显是暗示B此句为反讽。A既然在睡觉,却说选对了时间,这与时间不对这个事实相反。所以此句为反讽。说话人还可采取其他方法来暗示,比如故意使用一些修辞,夸张等手法来暗示听话人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话语。
反讽的翻译及影响翻译的重要参数
反讽的这些语用特征对反讽翻译的研究很有启示。在翻译反讽时,如果忽视了反讽的语用功能而直接翻译,译文只能从字面上与原文等效,而语用上不一定等效。如果译文与原文在语用上不等效,那么反讽的翻译不会是成功的。反讽的语用特征对探讨影响反讽的几个重要参数的启示是:
⑴译者对原文反讽的理解和把握。反讽具有含糊性,影响译者对其理解。译者首先要把握原文交际者的真实意图,然后才能确定话语是否为反讽。如果译者不把原文理解为反讽,则译文可能不是反讽。例如:6岁的儿子第一次帮母亲做家务,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盘子。母亲对儿子说:
Mother: Oh, boy,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译文1:噢,儿子,瞧你干的好事!
译文2:噢,儿子,干得不错!
译文1,译者对母亲的话可以理解为母亲对儿子有一丝的责备,母亲的话实为反讽。译文2,译者对母亲的话可以理解为母亲对儿子第一次做家务,虽摔碎了盘子,仍对他表示鼓励。此译文不是反讽。译者只有了解了母亲的真实意图了才能判断原文是否为反讽。否则不能确定译文1还是译文2更符合。
⑵译者对原文交际者与译文接受者双方的认知语境的把握。反讽的间接性和暗示性表明认知语境对反讽有重要的影响。译者在翻译时要结合双方认知语境,否则译文会显得生硬,不宜。原文交际者的反讽意图能否得到译文接受者的理解要看译文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原文交际者与译文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是译者必须考虑到的。例如:
A: If you need any help, call me.
B: How can I bother you for my private affairs, sir?
译文1:A:如果你需要任何帮助,打电话给我。
译文2:“我非常器重我的三个女婿,”他说,“威克姆也许最受我宠爱。不过我想,你的丈夫也会象简的丈夫一样讨我喜欢。”(孙致礼
p.334)
译文3:“我对我这三位成龙快婿都非常推崇,”他说,“魏肯也许是我最宠爱的,不过我想,我会喜欢你的丈夫,就和喜欢简的丈夫一样。”(张玲,张扬
p.346)
原文是明显的英美式的反讽。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三个译文,三位译者在译文中对反讽的体现是不同程度的。译文一和译文二都仅从字面意义将“sons-in
law”直接翻译为“女婿”,而译文三则翻译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龙快婿”,很好地体现了反讽的意味。译文三的译者明显考虑到了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把握住了这种差异对译文的影响,更好地将反讽的意味传达了出来。因此,译文三比前两个译文更能与原文等效。
结语
反讽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今年来,关于反讽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也很丰富。本文试图摆脱传统从语言层面来研究反讽的模式,采用语用学的视角,分析了反讽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关系,以及反讽的语用特征。这些分析对我们研究反讽的翻译很有启发,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从反风的语用分析可以启示我们找出影响反讽翻译的重要参数,对这些参数的研究也可以丰富反讽翻译的研究。
参考文献
Haverkate,H.A Speech Act Analysis of Irony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14):77-109.
Leech,C.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 Group
Ltd,1983.
Sperber,D&Wilson,D Irony and the Use狹ension Distinction[A]
.Pragmatics: A reader[C],ed. Davis,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500-563.
涂靖. 反讽的语用特征和限制条件.外语学刊2002(1).
文旭.反风话语的语境暗示与限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