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他山之文网罗珠玑 |
文/向梅(川外)
摘
关键词:谦逊准则;文化;礼貌;社交称谓语
1. Leech礼貌原则中谦逊准则的提出和定义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则。礼貌不仅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首要准则,而且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西班牙小说家松苏内吉曾说:“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言为心声,文明礼貌的言语是道德高尚的一种反映。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他1983年出版的《语用学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言语交往中的礼貌原则。
Leech(1983:132)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共分六条准则:
(1) 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Tact
Maxim,指在指令和承诺中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a)使他人受损最小;(b)使他人受惠最大。
(2) 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Generosity
Maxim,指在指令和承诺中减少利己的观点:
(a)使自身受惠最小;(b)使自身受损最大。
(3) 赞扬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Approbation
Maxim:指在表情和表述中减少对他人的贬损;
(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b)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 谦逊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Modesty
Maxim。指在表情和表述中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b)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5) 赞同准则(用于表述)Agreement
Maxim。指在表述中减少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a)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b)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6)
同情准则(用于表述)Sympathy
Maxim。指在表述中减少与对方在感情上的对立:
(a)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b)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Leech
这六条准则的根本精髓在于:“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这体现了礼貌言语的要求,其中谦逊准则在中英称谓语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2. “谦逊”存在文化差异
Leech
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原则中的各项准则,其重要性是不尽相同的。他指出“东方有些文化社团(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有更重视谦虚准则的倾向;操英语的文化社团(尤其是英国)更重视策略准则和反语准则”(1983:150)。中英在“谦逊”问题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是,都有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对人不可态度傲慢的含义,但在此准则上仍存在差异:
(1)
英文化的“谦逊”是尽量避免自吹自擂,但不可自贬,以免造成失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人们受到表扬时,讲英语的人一般都说“Thank
you”以表示接受,他们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因而是礼貌的。而讲汉语的人一般竭力贬低自己,否定赞语的真实性,以示谦虚。
(2)
英文化将谦逊作为礼貌交往行为中的一种避免交际者之间的冲突和不和的策略,可以不必表里一致,中国人却把谦逊视为做人处世的道德要求,必须诚于中而形于外。
(3)谦逊在英文化的礼貌中并不居重要地位,中国人的谦逊却是礼貌的核心。
(4)中英谦逊差别的实质是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是十分严格地遵守谦虚准则的。这是因为
“自卑而尊人” 是汉文化中礼貌的核心成分。
3. 谦逊准则在中英称谓语中的应用
3.1称谓语的定义及在谦逊准则中的重要性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1984:135)称谓词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称谓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分、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名”当然也包括称谓。称谓使用不当,难免影响交际;交际效果不好,当然就达不到办事的预期目的。称谓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中国人较多地遵守谦逊准则,这可在中国文化中找到渊源。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以及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严格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讲礼貌、尚谦让,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在说话时总是尽量谦卑,于人惟恐礼数不周,于是在社交称谓中产生了与敬称相对应的谦称,以进一步表示对交际对方的尊敬,如先生——晚生、贤弟——愚弟、夫人——贱内、令郎——犬子、大人——下官等(包惠南,2001:111),这用语用学分析就是:遵守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这些谦称词语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其相对应的对等词语,英美人出于他们的文化心理,也难以理解这些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3.2“自称”称谓语在中英称谓语中的对比应用
英汉语中“自称”称谓语是使用频率极高的称谓语。“自称”,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称呼自己,广义上也包括“谦称”。“谦称”必须含有谦逊之义,也就是充分体现了谦逊准则在汉文化中的重要性。英语中的自称称谓语基本上只使用第一人称代词
“I”和 “we”,少数场合会使用不定人称代词one或yours truly、number
one 或使用self/myself/my own self 等反身代词。
例如:1) I mean what I said.
2) My family is big, consisting of myself, my wife and my six
children.
汉语中的自称称谓语数量多、分类细,且随说话人的身份、地位、职业、性别、场合和所处时代而有不同的变化。如:
表示地位:“朕、孤、寡”为皇帝自称谦语;“微臣、下官、小吏”等为官员的自称谦词;“小人、小民、民妇、草民”等为百姓的自称谦语;
表示身份:“奴才、下人、小的、卑职”为仆人或佣人的自称谦语;“晚生、小弟、弟子、愚生”为学生自称谦词;
表示性别:“妾、贱妾、奴家、贱妻”等为女性自称谦词;
表示职业:“贫道、小道、贫僧”为僧道人自称谦语;
体现语体特征:“鄙人、鄙下、敝人、卑人、小弟”等谦词。(包惠南,2001:111-112)
由于汉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礼仪风尚有着明显的区别,自称谦语的种类和使用场合差别迥异,因此在英汉互译中,汉语的自称谦语词一般译为英语的第一人称代词。而英语的自称词则考虑作品的年代、人物的身份、文体的特征等译成相应的汉语自称谦语。如:
(1)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And Wu sang made a deep and respectful bow and with his head he
knocked on the ground. But the woman came forward and lifted him up
and said “Brother-in-law, do not bring me to an untimely end by
courtesy of which I am not worthy.”
——translated by Pearl Buck
例句(1)中的“奴家”为古汉语中的女性自指谦称。译者并没有将其译为“your
slave”而将其将译为宾格 “me”和主格“I”。
(2)士隐听了,大叫:“妙极!弟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
——《红楼梦》(第一回)
“Excellent!” cried Shih-yin. “I’ve always maintained that you
were cut for great things...”
——杨宪益译
(3)雨村起身也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
——《红楼梦》(第一回)
“Don’t stand on ceremony, sir.” said Yu-tsun, rising. “I am a
regular guest here,I don’t mind waiting.”
——杨宪益译
(4)雨村道:“……后知火焚草亭,鄙下深为惶恐。今日幸得相逢,益叹老仙翁道德高深。奈鄙人下愚不移,致有今日!”
——《红楼梦》(第一百十回)
(Yu-tsun replied)“Later I was very worried to hear that your
temple had been burned down .Now that I am luck enough to meet you
again .I am sure your virtue must be even greater .As for me,
owning to my own inveterate folly, I’ve now been reduced to
this.”
——杨宪益译
(5)雨村低了半日头,方说道:“依你怎么样?”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一个极好的主意在此……”
——《红楼梦》(第四回)
Yu-cun lowered his head in thought. After a very long pause he
asked, “What do you think I ought to do?” I’ve thought of a very
good solution,” said the usher…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3.3 “尊称”称谓语在中英称谓语中的对比应用
“礼”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石。在中文里受“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要循规蹈矩,符合礼仪。礼貌待人,谦和让人是传统的行为规范,因此谦逊准则在尊称语中的运用也很明显,尊称别人是中国人交往中的传统习惯。对有官衔的人称职务,对长辈在称呼语前加“老”、“世”等字,如“老太太”、“老祖宗”、“老爷”、“老先生”、“您老”、“阁下”、“世翁”等;对老师及夫人称“仙师”、“恩师”、“师母”、“师娘”等;对他人子女,在称谓语前加“令”、“贤”等,如“令媛”、“令郎”、“千金”等;另外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对象,也是较常用的尊称,如“师兄”、“世兄”、“师弟”、“贤妹”等。英语中相应的称谓语常用的只有“you”,他称称谓只有“he/she/they”,对于皇室、贵族或有较高地位的官员用尊称“Your/His/Her
Majesty”、“Your/His/Her Lordship”、“Your/His/Her
Ladyship”、“My
lord”等;在英汉互译时,根据两种语言的称谓语或尊称的特点,适当的对目标语进行增删,以使称谓语义相当,语气相符。(包惠南,2001;113)如:
(1)
——《红楼梦》(第三回)
杨译:“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Chia. No wonder our Old Ancestress couldn’t put you out of her
mind and was forever talking or thinking about you.”
霍译: “And everything about her so distingue! 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Jia.”
这里霍译本将“老祖宗”译成“Grannie”,从所指层面来看,其信息在原文和译文中是等值的。而在语用层面上,且从谦虚准则上考虑,这个信息与原文的差距则较大。从原文中我们知道,王熙凤称贾母“老祖宗”一来是讨好贾母,二来是表明贾母的身份地位。这样看来,霍译“老祖宗”为“Grannie”对原文来讲显然不够忠实。而杨译将“老祖宗”直译为“Old
Ancestress”,这样既表明了贾母在贾母家受尊敬、有权威的意思。(崔永禄,2000:
250)
(2)
——《红楼梦》(第四回)
——杨宪益译
此句中“老爷”是说话者对对方的尊称,是表示对有权势者的敬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握这一特点,用英语中对高级官员的尊称“Your
Honor”与其对等,使原文与译文在语体上保持一致,达到谦逊的语用效果。
(3)
——《红楼梦》(第一回)
Yu-cun clasped his hands in greeting and smiled ingratiatingly.” I
could see you standing there gazing, sir. Has anything been
happening in the street?”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4)
于是贾蓉同了进去,到了内室,见了秦氏,向贾蓉说道:“这就是尊夫人了?”——《红楼梦》(第十回)
Chia Jung accompanied the doctor to Ko-ching’s beside. “Is this
your worthy wife?” asked Dr Chang.
——杨宪益译
4.结语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社交语境中称谓语在中英不同文化中的翻译,往往不能按其字面意思简单的直译,而必须根据语境提供的信息,揣摩其语用含义,选择恰当的称谓词语。这就充分体现了礼貌原则中谦逊准则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英汉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谦逊的文化价值及差异性,对外来文化不仅要进行评价、筛选和调整,还要将其优质元素纳入自己文化体系;同时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公允的评价,对自己的文化做一番认真的反思,剔除糟粕,吸收精华。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lated. [M]. London:
The Commercial Press.47-228
[2]Leech ,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3]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崔永禄. 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5]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杨宪益等译.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