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的英译和《圣经》中的“道”

(2007-03-09 19:10:18)
分类: 他山之文网罗珠玑
文/姚小平,书评  2005年3月14日
(《外语与翻译》1994/2)
http://www.yaoxiaoping.org/News/news_detail.asp?id=18
道”的英译和《圣经》中的“道”


  两年前的一天,在许国璋先生住所见到汪榕培与William Puffenberger合作的《英译老子》(辽大出版社1991);后来又看到汪先生的文章“译可译,非常译--英译老子纵横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 2)。拜读之后,大有收获。由于我自己对老子也略有兴趣,平时便比较留心人们对老子“道”论的解说,而现在又通过汪文,了解到了西方人对“道”的种种认识。
  西方人认识“道”,首先要解决的是“道”的译法。汪榕培告诉我们,《老子》的英译本在国外已多达百余种。他向读者提供了其中四种(三种是经典的,一种是最新的)译本的一段样品,译的都是《老子》开篇第一章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兹从汪文中转录下这四种英译和相应的现代汉译文,然后进行讨论。……

  一、“道”译作 way 的理据

  汪文指出,“道”这个词国外诸多译本均用way一词来翻译。我们看到,除英译(1)外,其余三种英译都是如此。那么,是什么使得这些西方学者不约而同地想到用way来译“道”呢?
  主要的理据无疑是,“道”的本义为道路。这一本义从《老子》中也可以看出来。如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其夷,而民好径。”(今解:“一旦有了确切的认识,我便要顺着大路前进,我最担心就是误入歧途。可悲的是,虽然有平坦的大路可走,民众却贪恋小道捷径。”) 这里说的“大道”,当然已有转义,但转义与本义几不可分。在另一处,四十一章里,“道”的喻义、转义与本义也密切相联: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今解:“光明的路,看似暗昧;前进的路,看似后退;平坦的路,看似崎岖。”)

  以上两例“道”,如用way来译是非常恰当的。Way的本义与“道”的本义相合,而且 way有“方法、方式、惯例”等转义,与“道”的转义也不无可通之处。有的英语词典就把 Taoism释为“the way + ism”。实际上,除了希腊语源的logos,在英语里恐怕再也找不出比 way 与“道”更对等的词。当然,《老子》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词“道”,尤其是最耐人寻味的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是一个意蕴异常丰富的概念,如果都译作way,就有些单调呆板。正像汪文指出的那样,“道”这个概念用英语的 way或任何其它词是无法体现出来的”。意译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汪榕培建议采用早在18世纪前叶就已进入英语的音译词 tao 。这是极有道理的。就让西方读者通过《老子》全篇,去捉摸这个东方语词的神秘内涵吧。……
  此外,西方学者之所以好用 way 来译道,似乎还有一个深隐的理据,那就是 way 在《圣经》中的崇高、神圣的含义。《新约·约翰福音书》十四章第四至六节记录了耶稣与使徒的一段对话:

  耶稣说:“You know the way to the place where I am going.”
  门徒问:“Lord, we don’t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 so how can we know the way?”
  耶稣答:“I am the way and the truth and the life. No one comes to the Father except through me.”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后来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354-430)在《忏悔录》中引用耶稣的这句名言时,写进了自己的体会:“他们不认识‘道路’,不认识你的‘道’”;“我已经爱上我的‘道路’,我的救主,可是还没有勇气面向着崎岖而举足前进。”
  耶稣所昭示的way,是通向彼岸世界的光明大道,而《老子》中所谓“大道”、“明道”等等,是世俗的人间正道,但二者劝人向善的目的显然是一样的。《老子》二十七章里的一句话,“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用在耶稣身上,说明他的救人救世精神,不也很合适么?所以,用 way 来译“道”,传递给西方人的,可能还有这样一种“神韵”呢。
  ……
  
  三、《圣经》中的“道”

  西方人译《老子》,喜欢用 way,中国人译《圣经》,则喜欢用“道”。《约翰福音书》第一章第一句的英文是: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这句话当然不像《老子》首章那样难解,然而,用哪个词来译the Word(希腊文本原词为logos),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原语的意蕴,并不容易。The Word在这里其实就是指耶稣,可我们总不好置原语的隐喻于不顾,直译为耶稣、基督或圣子。译作“名”或“词”,字面意义是对等的,并且也能表达深层的含意,但一般中国读者如不了解西方宗教-语言哲学背景,肯定会觉得费解。于是有人想到用“道”来译the Word,使译文成为:

  “泰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一个“道”字,把耶稣基督中国化、老子化了。这个译法不知始于何人,但它能保存至今,为诸多中文本《圣经》所采纳(这里和下面的译文都取自中国基督教协会1981年印发的《新约全书》),说明它自有妙处。试想一下,如果把“道”换成另一个字,文句的气势、韵味定会大减。当然,耶稣是神化的人,有血肉之身,这层意思,《老子》中的“道”字还表达不出来。不过,早在东汉时期,道教正式立为教派之前,已有人试图将老子神化,并将“道”人格化,从而使老子与“道”合为一体。例如王阜在《老子圣母碑》文中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后来的《混元皇帝圣纪》又称:“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这样理解的“道”,与“泰初有道”的“道”就更接近了。
  继续往下读,到《约翰福音书》第十四章二十三、四两节,耶稣说:

  If anyone loves me, he will obey my teaching. My Father will love him.
He who does not love me will not obey my teaching. These words you hear are not my own; they belong to the Father who sent me.
  (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
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们所听见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来之父的道。)

  The Word 又指《圣经》及其所载的教义,即神的晓喻。这里译为“道”,应该说也是适切的。再随便翻到《约翰一书》,第一章第一节,the word of life 译为“生命之道”;第二章第七节,the message you have heard译为“你们所听见的道”。其理据也同上。至于《马可福音》第一章第三节说:“Prepare the way for the Lord, make straight paths for him”,其中paths译为“路”,而the way译“道”,与全书其余各篇的译法保持了一致。

  结 语

  “道”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都是一个常用的多义词。同时,“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首要概念,是道教这一中国唯一土产宗教的主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因素,使得“道”在译入外语时不可能获得固定的匹配,在用它来译外语中的有关概念时,也不可能完全达意。虽然可译,但无常译,对于汪榕培先生的这一感受,从事过翻译实践的人一定都有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