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间接式和语用标记-习语论

(2007-01-26 16:41:46)
分类: 鄂冶猴哥其人其文
(发表于《外语研究》2005年第6期,稍有改动)

侯国金

摘要:本文提出语用标记-习语论,尝试性地解释了间接言语的生成与理解。文章把间接言语表达式看成语用标记式和语用习语,对3类间接式分别从成语、礼貌、修辞等维度进行了考察,最后提出以关联论的非论证推导作为各类间接式的推理模式。
关键词:语用标记;语用习语;间接式;谚语;礼貌;求异


1. 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状况
从Austin(1962)起,经过Searle(1969/2001,1975等),言语行为理论(含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哲学和语言学的各分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因篇幅原因就不讨论后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了。值得一提的是他对间接指令作的深入研究,归纳出6类间接指令。(参见Searle 1975)本文提出语用标记-习语论,尝试性地解释了间接言语的生成与理解。文章把间接言语表达式看成语用标记式和语用习语,对3类间接式分别从成语、礼貌、修辞等维度进行考察,最后提出以关联论的非论证推导(non-demonstrative inference)作为各类间接式的推理模式。
何兆熊等(2000:123)、Levinson(1983:263)、Weizman(1989:73)、Thomas(1995:119)对间接言语说法都派生于Searle(1975:60):“一言外行为的实施是通过实施另一言外行为的现象”。笔者(2002)把间接言语/语言行为定义为“采用曲折的通常较长的言语形式表达一个更直接通常更短的表达式能够表达的话语内容和话语意义的现象”。例如,某人借了友人的《红楼梦》及译本两年还不还,一日不期而遇,书主说其中一项:
1a) Return the books to me.
b) Can you return the books to me?
c) Books.
d) I have nothing to read.
a) 是以祈使句的形式实施请求/命令的言外行为,是直接式,那么b-d) 就是不同形式的间接式——它们都间接,区别在于b) 似乎是(问及受话人能力的)疑问句,c) 是独词/单部(省略)句,d) 似乎是与受话人无关的陈述句。 间接式通常比直接式长,以b) 和d) 句式为主。而且间接主要是为了礼貌,即给对方留点面子(face),其次为了求异的趣味性或幽默(见§2.3)。当然,一句间接式未必都服务于这三个目的,换言之,有的间接式不礼貌,有的间接式不新颖也无趣味。但是,此三种目的可认定为多数间接式的理据。
2. 语用标记-习语论
2.1. 语用标记假说
功能语法把语句分为“一致式”(congruent mode)和“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参看Halliday:342-367)我们把前者视为无标记式(U)而把后者视为标记式(M)。世间事物和表达它们的词语手段都可处于U/M对立(模糊的准对称)。Trubetzkoy(1931等)提出标记论是针对音位学的语音对立的。Jakobson(1932等)则应用之于形态学。后来人们(如沈家煊1999)试用之于语义学。[t]是无标记式,浊辅音[d]则为标记式;how old是无标记式,how young则为标记式;在多项标记式并存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标记等级,表现为无标记、弱标记、中等标记和强标记(分别标为U, Mˉ, M+, M++)。
笔者(2004,2005a,b)我们这里提出语用标记论。在语言或语用系统里,处于“默认值”(default value)语用状态的,我们称之为“语用无标记式”。相反,就是“语用标记式”(下文“标记”都指“语用标记”)。若用Greenberg(1966)和Croft(1990)的无标记-标记判断标准的第4条即“频率标准”来评估,谚语间接式和求异间接式(参看§2.2)一般为标记式,其相应的直接式(假设都有)则为无标记式。但是,礼貌间接式(还是请看§2.2)则为无标记式,因为在请求时它们用得较频繁,而相应的直接式则为标记式。当然,当礼貌间接式存在几个变体时,我们可以在这个无标记大类里再细分出无标记性和标记性及其标记层级。如2),标记性大致是依次增强。
2a) Pass me the salt (please).(直接式)
b)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间接式)
c) W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间接式)
d) 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间接式)
e) Would you like to pass me the salt?(间接式)
f)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间接式)
g) You do not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do you?(间接式)
h) This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间接式)
i) (…(uh)…沉默无语)(间接式)
2.2. 语用习语假说
习语(也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现代汉语小词典》1983版:65)英语的idiom来源于晚期拉丁语的idioma,意思是“语言的个性特征”,如今该英语单词可指(1)一个民族、地区、社会或阶级的特定语言;一语言的句法结构特征;(2)一语言的语法独特或其意义不能从所构成的词语成分的相加而得知的惯用表达法;(3)一个人的艺术表达式的风格或形式。(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1994:598)而语言运用中的习语主要是定义(2)所说的那些惯用法,如No, it wasn’t me和Monday week,尤其是像后者的数万英语(或其他语言的)习语。正如陆国强(1989:164)所说,习语有两个特征,一是语义的统一性,二是结构固定性。习语分动词类、名词类、形容词类、副词类、还有句子类。末尾一项就是谚语,如,
3) 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4) 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
5) Feed a cold and starve a fever.
此种句子类习语语言精练、寓意深刻地表示判断或推理,是交际者借以达到自己的语境效果(或语用目的)的工具,因此可作为一种间接言语来看待。如,当人家劝你不要冒险报考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而你说3),就是间接地表达了I will try的阐述或许诺(行为)。你若害怕报考而友人对你说3),就是间接地表达了Try it的指令(行为)。我们中国人素来喜好运用谚语来说教(即间接地实施某指令功能)。但是能否把所有的间接言语当作习语来处理呢?何兆熊等(125-127页)三言两语介绍了习语论(idiom theory)。人们习惯用Can you…?的句式来间接请求/指令,那么它就像put up等词组类习语一样属于人们语言运用的沉淀和凝固,即习语化。Searle(1975:68-70)不赞成把间接言语行为当成习语。上面例3)既然是习语就不能拆分,而间接式是可以拆分变动的,如Can you pass me the salt?就可以加to me。salt还可以变为其他词。他反对的第二个理由是,习语一般是不可以字字对应地跨语言翻译的,而间接式则可以这样翻译而无损大意。在认识到Can you…?和Are you able to…?等相关、相似而言外行为迥异的句式之后,他提出间接言语的规约性(idiomaticity/conventionality)一说。因此,他在Grice(1975)的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上增补了一条:“按规约来说话(speak idiomatically),除非有特别的理由。”(Searle同上,转引自姜望琪2000:246)拙见是:间接言语形式当然不是一般的习语,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语用习语”(pragmatic idiom),共分为3类:(1)谚语间接式;(2)礼貌间接式;(3)求异间接式。
纵观言语交际的言语,发现要么是直接式,要么是间接式。而后者就是我们说的“语用习语”,它们既有词组类习语的特点(见本节首段),又有所不同。(1)语用习语是话语(含独词句、省略句),不是词语(含临时造词,如outgrow the jump-onto-the-table-and-scream-at-the-top-of-their-voice era);(2)语用习语不像词组类习语一样难以拆分变动,就是谚语间接式也可酌情拆分变更(例析见下文),当然,只能在一定度的范围内嬗变。(3)语用习语不像词组习语那样缺乏理据;因此,(4)语用习语(除谚语外)一般是没有列为词典词条的,它们的“次要言外行为”或“信息意图”很容易推导,其“首要言外行为”即“交际意图”)或“核心交际意图”的推导要依据相关语用原则(主要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新格赖斯含义推导理论、关联论等的某一两个)。在不了解某语用习语的使用语境的条件下若要推导其首要言外行为,其难度相当于见到一个陌生的词组习语(如eat sb.’s toads(“拍某人马屁, 讨好某人”,而非“吃某人的癞蛤蟆”))。而企图根据上下文来推理其意义;而且,(5)语用习语不像词组类习语一样难以跨语言翻译。
先说说谚语间接式:说谚语间接式是习语是不难理解的,然而以“语用”二字冠之又是为何?因为它是人们交际的“预制”语用材料,即整个话语可拿来就用,一字不改也可,稍微改动也行,关键是在一定语境里要实施某一言外行为。例3)就可以分为两半,中间插入he said或said he,实际交际中在两个动词前若加上to也未必不行。例4)也可以作如下变动:4a) Speaking is silver, saying nothing is gold. b) Speech is gold, silence is copper/iron/stone/nothing. 听者对谚语间接式的推导一是凭借该谚语的固有义,二是遵守礼貌原则,三是根据关联原则。(参照§4)
再看礼貌间接式:礼貌间接式顾名思义就是指为了礼貌即照顾受话人的(正面或负面)面子所实施的间接言语表达式。Can you…?类间接式就是礼貌间接式。I would like you…也是。Searle(1975:65-67)列出的6类间接指令,涉及听话人能力、意愿、行为、理由的间接指令,涉及说话人意愿的间接指令,或者以上某一种与另一种的相交镶嵌的间接指令,这些都属于礼貌间接式。何兆熊(1988)提出了更加合理而简约的间接指令分类,即以说话人为出发点、以听话人为出发点和以动作为出发点的间接指令——这些同样是礼貌间接式。对他人的请求/命令给予消极应答(如例6)的B),或者对他人的能力、人品、衣着等进行消极评价(如例7)的B),也受制于礼貌原则,因此也都是礼貌间接式。听话人对此类间接式的推导,主要是遵守礼貌原则,其次是根据关联原则。
6) A: Can you lend me ten dollars?
B: Sorry, I have only one dime.
7) Basketball Player A: Did I play well today?
Basketball Player B: Well, ask our coach.
最后讨论求异间接式:求异是间接言语的重要目的,西方写作和修辞也追求“创造性”,视陈词滥调为次品,视剽窃为不齿。间接式要么为礼貌,要么为求异,或者兼而有之。“求异指在语言规范的范围内追求言语表达式的新颖别致、生动有趣、高度简约、挑战受话人认知能力,以达幽默、文雅和高品位的境界。”(侯国金2002)间接式主要采用语言手段(词语手段和句法手段)、修辞手段和语用手段,当然有时是若干手段的联合。求异间接式的最重要的手段是修辞手法(Leech(1983:79)称上文的礼貌间接式为“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所有的修辞格都含有一定的“说这指那”或“说这不只是这”的味道。请比较:
8a) When we say one country defeats another in the battle field, we mean the former kills more of the defeated than the other way round.
b) Military victory means a lot of deaths.
c) Military glory is a bubble blown from blood.
c) 是隐喻(也是头韵法,alliteration,注意三个b),说的是“军事胜利是吹起来的血泡”,而言者何止说血泡呢?他至少还有b) 的意思,甚至a)。三个表达式的差别主要在于a) 是阐释,平铺直叙,可算直接式;b) 虽简约却没有趣味性,算间接式(间接程度低于c));c) 通过隐喻间接地阐述了一个事实(属阐述类)或抒发了一种情感(属表达类),其高度间接性需要受众付出较大心力来破解,得到的报偿则是较大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 。当然,有些求异间接式因为用得太多而失去新颖性,逐渐沦为“死喻”类(相对于鲜活隐喻),受众理解它们不再需要较大的心力,如下列著名的(根)隐喻:“人生之路”、“时间是金钱”。在Zeiger(1978)介绍的77种英语修辞格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尤其是文人墨客)求异的杰作,被重复、模仿,犹如硬币一样,渐渐便失去了光泽。它们多半是求异间接式。
3. 间接式的标记性和推理模式
“在可以使用无标记式(指较简单和省力的表达式)的时候若使用标记式(较复杂冗长的表达式),那么可解释为言者很可能表达了一个标记性信息”(Horn 1988:22),如故意粗鲁、调侃、反语、讽刺、(特别的)礼貌、趣味、幽默等。听话人就是利用这个(认知)常识来推理言者的实际意义、意图、意愿的。笔者(2004,2005a,b)利用传统的标记理论,使之升华到语用标记理论,并适用于间接言语的语用分析。我们认为:(1)论形式与功能,相对于无标记的直接表达式来说,间接表达式一般是有标记的;(2)另一方面,间接表达式有标记程度的差别,即有的标记式较之其他标记式标记程度更高;(3)标记程度高就意味着言者的语用目的的标记程度高(即具有特殊的目的),言者生成所付出的心力就大,听者为理解所付出的心力就更大;(4)纯粹从形式出发,谚语间接式和求异间接式的标记程度要高于礼貌间接式,前者不论是陈词滥调还是鲜活生动,论语言形式都比礼貌间接式特殊,即有标记或标记程度高;(5)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考察,在一般交际场合,为了礼貌所使用的礼貌间接式,因为使用频率高可以说是无标记的,与之相对的谚语间接式和求异间接式因为使用频率低还是有标记的,相对的直接式(假如不够礼貌)因为失礼和不常用而成为有标记。
间接式既然是语用习语就有上文(§2.2)的5个特征,对谚语间接式的理解一是要看词典的解释,二是要看言者提及(mention)或转述(echo)该间接式的首要言外行为,即交际意图或“核心交际意图”。例4)是谚语,其字面意义、次要言外行为或信息意图首先决定于组成该谚语的词组和语法,再决定于实际语用和词典(如成语词典)对它的解释,由此得出“发言是金,沉默是银”的解读。而它的首要言外行为或(核心)交际意图则决定于双方的认知环境(假设)和言者的语用目的(及其关联性),由此得出“最好少说话”的含义。
礼貌间接式的推理没有(成语)词典可帮,主要是依据双方语用距离(此为认知环境(假设)之核心)、事情或要求的大小、轻重、缓急,听话人的推导主要是遵守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除了少数已经沉淀为习语的隐喻之外,求异间接式大抵只能根据语境尤其是双方的互知信息,以合作原则和关联原则为指导,通过寻求言者的(标记性)语境效果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当我们说“我这个朋友很铁”时,不仅表达“他对我好”(否则就采用该直接式了),还表达了“友谊牢固如铁”的含义。该求异间接式启动了交际双方的两个(认知)心理空间。(见Fauconnier 1985)上例“金属物质域”和“友谊情感域”二域合一,概念整合成复合空间即“金属友谊域”。心理空间理论可以解释求异间接式的生成与理解,以及其他间接式的生成与理解。
假如人们是这样推理直接式的:S means Q1 (=Mi + Mc) by Pd
(解读:言者通过直接式Pd意欲达到语境效果Q1,Q1等于信息意图+交际意图。)
那么,对间接式的推理是这样的:By Pi S means Q2 (>Q1)
(解读:言者通过间接式Pi意欲达到语境效果Q2,Q2大于Q1。)
例如:
11a) Do not waste time.
b) Time is money.
说话人说a) 这个直接式的语境效果Q1是它的信息意图“不要浪费时间”的字面意义加上它的交际意图即劝诫/命令听话人“不要浪费时间”。b) 是间接式,它的语境效果大于Q1,即“时间与金钱一样珍贵浪费不得”,显然这不仅为劝诫/命令,还是启迪/教育/抒情。
推理论者Searle认为,“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依赖交际双方所共有的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背景知识,以及听话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向听话人传达言外之意。”(1975:60-61)言之有理,然则他的10步推理虽然建立在较坚固的言语行为理论和认知的基础上还是因为繁长而乏力。相比之下,关联论的非论证推导(根据关联原则或以关联为导向,填补隐含前提(implicated premise)从明说前提(explicated premise)即言事行为的命题内容那里攫取隐含结论(implicated conclusion))就更简明和服人。再看借书还书的例1)。1b-d) 都是a) 的间接式,a)可以说(加上“某某说”字样后)是1b-d)的隐含结论(稍扩充即成A wants B to return the books to him),那么我们虽然可以但不必用Searle的10步推导,“两步关联推导”就能解决推导问题:
Can you return the books to me? 明说前提(话语)
I (must) have borrowed his books. 隐含前提
Return the books to me. (This is actually what he means.) 隐含结论
对1c) 和d) 的推导基本类似,问题在于受话人是如何得出这个(同样的)隐含前提的呢?回答是“关联”。有关最佳关联原则的精神请看S&W(2001:158)例1) 的b-d) 对于受话人都是新信息,自然要与他的现有语境假设接洽。他的语境假设含有以下内容:(1)他是我的朋友;(2)他买了《红楼梦》以及译本;(3)两年前我从他家里借来了一套《红楼梦》和译本。(4)他不可能再买一套《红楼梦》及译本;(5)他买了书是要看的;(6)两年的借期足以看完那两卷书以及译本;(7)即使没看完,任何人借进或借出任何图书一般不超过1年;(8)他问及“我还书的能力”实际他对此不怀疑也不感兴趣;(9)“你能……吗?”是请求或命令的惯用委婉式;(10)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4. 小结——语用标记-习语论的优势和问题
《环球时报》(2005年3月23日第19版)刊登陈德彰教授的短文“习惯用语的特殊含义”,开篇就讲Are you there?与“你在那儿吗?”不是相等的。言者注意到听者可能没专心听而提醒他认真,可译为“你在听吗?”陈先生说“习惯用语不光指成语、谚语、俗语等”,并举出类似的例子:Do you follow me?(明白了吗?)There you are.(给你吧。/猜对了。/怎么又干上了?/这一套又来了!)笔者基本同意他的看法,不过后一例句倒业已以成语身份收入一些词典里了。我们认为,一句话是不是成语或者是不是语用成语都是相对的。有的是典型的直白话语,没有任何意义的成语;有的是或含典型的成语,有的则是或含非典型的成语;还有典型的或非典型的语用习语。而且,典型有非典型的用法,反之,非典型可能有典型的用法。假如把第1例作为非典型的直白话语,其直白面就是“你在那里吗?”的询问意义,只有在一定语境里作为非典型直白话语才有上面说的语用习语之义。或许可以把非成语组成的语句当作无标记,把含成语的话语当作有标记,那么,成语越多其标记性就越强。而成语分两类,一是言语成语,二是语用习语。语用习语也是有标记,话语内若含有一两个语用习语和一两个言语成语,其标记性就强。标记性越强,听者解读付出的心力就越大。无标记和弱标记,弱标记和中等标记,中等标记和强标记,它们之间可以历时地渐变,也可以共时地、临时地突变。
本文的“间接式和语用标记-习语论”旨在就下面问题完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有哪些类型的间接言语?人们为什么使用间接言语?间接言语的推理是否需要Searle所介绍的十步推理?间接言语(含间接指令)还有什么途径进行探讨?间接言语较之直接言语的标记价值如何?笔者把间接表达式看成语用标记式和语用习语,对3类间接式分别从成语、礼貌、修辞等维度进行考察,最后提出可以借用关联理论的非论证推导作为各类间接式的推理模式。我们既继承了(古典)格赖斯含义论、新格赖斯含义论、礼貌原则、关联原则以及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优点,又弥补了它们的不足。语用标记-习语论还可以运用于直接式的解释。当然,无标记和有标记的对立对于间接言语的考察是相对的、主观的、多维的、动态的。这里因为篇幅和笔者水平有限,没有展开讨论或深入探讨语用标记-习语论的各个方面。该论的弱点在于标记概念的主观性、间接程度的主观性、习语的相对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
[2] Croft, 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M]. Cambridge. CUP, 1990
[3]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N.Y.: CUP, 1985/1994.
[4] Greenberg, J. H. Language Universals[M. The Hague: Mouton, 1966.
[5]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 1975(3):41-58.
[6]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2000.
[7] Horn, L. Pragmatic theory[A]. In F. J. Newmeyer (ed.) Linguistics: The Cambridge Survey. Cambridge: CUP, 1988(I):113-45.
[8] Jakobson, R. Structure of the Russian verb[A]. In L. Waugh & M. Halle (eds). Russian and Slavic Grammar Studies[C]. The Hague: Mouton, 1932/1984:1-14.
[9]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10] Levinson. S. C. Pragmatics[M]. Cambridge: CUP, 1983.
[11] Searle, J.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69/2001.
[12] Searle, J. Indirect speech acts[A]. In Cole &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 1975(3):59-82.
[13] 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86/1995/2001.
[14] 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Y.: Longman, 1995.
[15]Trubetzkoy, N. S. Die phonologischen systeme[J]. Travaux du 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 1931(4):96-116.
[16] Weizman, E. Requestive hints[A]. In Blum-Kulka et al. (eds).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C]. Ablex, Norwood, N.J., 1989:71-95.
[17] Zeiger, Arthur. Encyclopedia of English[Z]. N.Y.: Arco Publishing Co. Inc, 1978.
[18] 何自然、陈新仁. 当代语用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19] 何兆熊. 英语中间接请求及其分类[J]. 外国语, 1988, (4):22-6.
[20] 何兆熊等.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1] 侯国金. 间接礼貌研究的质疑[J]. 山东外语教学, 2002, (2):10-15.
[22] 侯国金. 语用标记性等效原则——翻译评估的新方法[D].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 2004.
[23] 侯国金. 语用标记价值假说与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假说[J].外语学刊, 2005a, (2):15-23.
[24] 侯国金. 浅论语用标记等效原则[J].山东外语教学, 2005b, (1):17-20.
[25] 姜望琪. 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6] 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27] 沈家煊. 不对称和标记论[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8] 索振宇. 语用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Indirect Language and Pragmatic Markedness-Idiom Hypothesis
Abstract: The pragmatic markedness-idiom hypothesis as formulated in this thesis is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and inference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Considering indirectness as pragmatic markedness and pragmatic idiom(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three kinds of indirectness in light of idioms, politeness and rhetoric, highlighting the RT-type non-demonstrative inference model.
Key words: pragmatic markedness; pragmatic idiom; indirectness; proverb; politeness; variabilit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