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娣:品读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
![[转载]【名家论坛】曹林娣:品读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 [转载]【名家论坛】曹林娣:品读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http://www.szgujian.com/upload/images/4735747648395800520.jpg
陶冠群/文
姚永强/摄
《苏州日报》 2010年4月23日
人物简介
曹林娣,1944年8月出生在江苏无锡梅村,196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学习;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攻读文学硕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艺术设计学园林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兼苏州园林局顾问。曾任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台北东吴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园林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出版著作十多部,主要有:《吴地记》校注,《古籍整理概论》、《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凝固的诗——苏州园林》、《中国园林艺术论》、《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国园林文化》、《静读园林》等。
苏州园林提供了人类“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这就是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一种最富有生态意义的生存哲学,它集中了中国古代文人几千年积累的养生智慧,可以成为人类环境创作的极有价值的借鉴,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听曹林娣教授用诗意的语言细述关于园林的种种,你会有立即步入一个园林徜徉品味的冲动。
在这位敦厚学者眼中,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充满着诗情和画意。作为其中的典范,苏州园林积淀着数千年文化,置身园中能感受到诗境、仙境、禅境和画境。而且,每个苏州园林都有其个性特色,值得细细品味。
1、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自然山水园林的精神发源地
苏周刊: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四次大会上,英国造园家杰利克在致辞时把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和其他两大体系相比,中国造园体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地位如何?
曹林娣:古波斯、巴比伦、埃及等西亚地区,由于90%地区是干旱的大沙漠,人们便有了绿洲即水的观念,造就了人们对绿洲、草坪的天然爱好;又缘于尼罗河的每年定期泛滥,人们丈量土地发展了几何学。这些反映在西亚园林创作上,平面造型为几何形的“田”字,奉中心交叉处的水为“天堂”,并演变为各种明渠暗沟与喷泉。
欧洲文明,与其说是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来自巴比伦和埃及。欧洲园林在发展演变中较多地吸收西亚风格,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最后形成自己“规整和有序“的园林艺术特色。
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园林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充满着诗情和画意,具有“美好的、诗一般的境界”,被西方人称为“梦幻艺术”,是山水画意式园林。它不断地融摄西亚、欧洲文化,但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如果说,西亚和欧洲园林由于文化基因上的原因,而具有相似的几何形特征的话,那么,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则别树一帜,同时滋育了韩国、日本等受中国文化辐射的国家的园林。它也成为世界自然山水园林的精神发源地。
苏周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对园林建造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林娣:长于辩证思维和推崇超思辨的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两大特点。强调整体观点和对立的统一,“一阴一阳谓之道”,特别推崇直觉。这些思维方式的哲学思想是儒、道、禅学传统及其融聚生成的新学。中国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体验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中国的自然山水园林的创作原则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与美学意念在园林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即自然与天地共融的世界观的反映。又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以“和”为贵的哲学信念,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往往把与自然界的“外适”、导致身心健康的“内和”作为人生最根本的享受,士人在园林营构中追求生理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推崇老庄“道法自然”的哲学美学观点,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崇尚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排斥镂金错彩的富丽美。
2、
从春秋时期到现代,苏州造园史绵延悠长
苏周刊:苏州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您能概要地介绍一下吗?
曹林娣:苏州园林发轫于春秋时期吴国的苑囿、离宫,见诸文献记载的吴国苑囿别馆多达30多处,著名的有夏驾湖、消夏湾、姑苏台、馆娃宫……开舟游式苑囿之渐。
苏州私家园林在血与火交织的魏晋时期初成规模。顾辟疆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私园”,以美竹闻名,也有“怪石纷相向”。与之齐名的是刘宋时名士、艺术家戴顒在苏州齐门内的园林,聚石引水,植林开涧,有若自然。
盛唐吴画家张璪在所著《绘境》中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成为包括园林在内的艺术创作的圭臬。
宋代诗画渗融的写意式山水园林走上了精雅一途。苏州是宋元文学的中心,文人以诗画入园,私家文人园有50多处,园林中一丘一壑自风流,一草一木皆有情。其中大多属于“归来“主题:蒋堂的隐圃、叶清臣的小隐堂、程致道的蜗庐、胡元质的招隐堂、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史正志的渔隐……朱长文有别业“乐圃”,苏舜钦筑沧浪亭……自此以后,隐逸文化精神始终成为苏州园林的主旋律。
元末,在统治者“以功诱天下”政策的激励下,苏州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远离战火的苏州城镇士人园得以发展。元代苏州私家园林约有40处,在府城的不足10处,狮子林最富盛名,其余皆在苏州乡镇,著名的有玉山草堂、“常清净”等。
明初,苏州园林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随着经济的发展,到明中叶以后再度掀起高潮。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于是乎,“城里半园亭”,有明一代,苏州园林先后有271处,其中就有如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私家园林拙政园、留园、艺圃。
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艺术大总结的趋势。苏州经济继续繁荣,大批文人参与构园,构园理论著作层出不穷,构园名家妙手迭出。清道光年间,“欧风美雨”席卷而来,殖民文化开始强行驻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苏州园林依然是传统与蜕变并存,而且大多以传统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清代苏州园林共有130处,著名的有耦园、怡园、退思园、曲园、听枫园等。
民国建立前后,在“三民主义”治国纲领和“自由、民主、博爱”等旗帜下,苏州城镇的公园也应运而生,如苏州公园(大公园)、亭林公园、吴江公园、虞山公园、太仓公园等。
解放以后,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若干传统古典园林,如双塔影园、木渎的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太仓南园等。直到20世纪,苏州尚存大中小园林、庭院169处。
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苏州传统私家园林一脉,又开始延续。
3、苏州园林蕴山川之秀,钟天地之气,聚人材之盛
苏周刊:您认为苏州园林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曹林娣:园林兴盛的原因,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为其首要条件,还要有天时地利之便,更重要的是高度发达的文化与精湛的技艺。
随着姑苏台的焚毁,苏州渐渐远离了政治中心。苏州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水网地区,湖荡纵横,群峰挺秀,风景旖旎,为造园的天然蓝本。随时都可以得泉引水,太湖石,姿态秀润,尧峰黄石,嶙峋入画,皆为叠山美石。“金山石”则为上等的建筑石料。而且,苏州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沃野平畴,泽地沮洳,青林翠竹,四时具备,得天独厚。
苏州自古繁华,号为“人间天堂”、“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南旅往还,船乘不绝”,南北物资文化交流,促使苏州经济进一步繁荣。
苏州文化兼容、开放、崇文、重艺。诗书的长期熏染,孕育了苏州高品位的艺术格调和审美风尚:陆墓金砖、苏绣、苏式家具、苏式盆景、苏州檀香扇……苏州艺匠叠出,高手如云:朱勔子孙、张涟父子、巧匠詹成、蒯“鲁班”、“国能”计成、姚承祖,乃至虎丘花农、香山艺人等群体……奠定了苏州园林精雅的艺术格调。
总而言之,苏州蕴山川之秀,钟天地之气,聚人材之盛,形而为立体的画、凝固的诗——苏州园林。
苏周刊:苏州园林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您觉得概括来说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
曹林娣:苏州园林宋后逐渐形成地方文化特色,最主要的是:小巧而精雅。“小”指面积小,是在咫尺天地里再造乾坤,“芥子纳须弥”;“巧”是善于运用艺术手段分割空间,使之峰回路转,庭园深深,别有洞天,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精”是精致,叠山理水、建筑陈设、花木配置,无一不精,表现出高超的营造技艺;“雅”指文化含量高,苏州园林是雅俗兼有,但以表现士大夫雅文化为主,融文学、戏剧、哲学、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艺术于一炉,积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名士风流,是士大夫文人思想和精神的凝聚,文人忧患心态的物化,寄托自我超越心绪的乐土,集中反映了文人们对道德境界和审美理想境界的刻意追求。苏州园林一切景语皆情语,需要细细品味。
4、苏州园林入诗入画,巧思妙手造就“人化自然”
苏周刊:您说过诗文、绘画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能举例分析一下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特色吗?
曹林娣: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造园师,古典园林出于能诗善画的文人的目营心构,属于诗画艺术载体,园林洋溢着清香甘冽的书卷味,充满氤氲的文气和文人气息,犹如一幅幅立体的南宗文人山水画,似一首首隽永的山水田园诗。而苏州园林是其代表,徜徉园中,能感受到诗境、仙境、禅境和画境。
陈从周以诗文境界品苏州名园:网师园若晏小山词,清新不落套;留园秀色夺人,犹吴梦窗词;拙政园中部,清空骚雅,如姜白石词风;沧浪亭蕴涵哲理,耐人涵咏,则具宋诗神韵;怡园仿佛清词,集萃式的传统词派的模拟……
苏州园林举目入画:拙政园远香堂北平台北望,是一幅平远山水画,室内一扇扇窗户构成一幅幅尺幅画;网师园琴室的峭壁山和摇曳的紫竹构成立体浮雕画;留园的花步小筑的古藤、石笋和壁上钱大昕题匾,组合成一幅带款识的文人画……不胜枚举。
苏周刊: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观点,您认为古人在造园时是如何将社会美与自然美有机统一的?
曹林娣:大自然就像一本百科全书般的大字典,构园艺术家们从中拣出片石勺水,在深切领悟自然的基础上,按照自然美的规律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在自然美中融进社会美,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升华成“人化自然”。比如,苏州网师园的彩霞池蓝本是虎丘的白莲池,池面不植荷莲,池周建筑体量娇小,小小水面,象征渔夫活动的悠悠烟水,寄托回归江湖之情。彩霞池经东南角的引静桥和西北角的平桥一架,顿呈“龟”状:池西北角的大水湾恰似龟首,东南之窄涧形似龟尾,中部池岸略呈方形,则如龟身。这一首一尾,一湾一涧,增加了池的层次,又具有了龟呈示的吉祥意蕴。
苏周刊:有人把苏州古典园林称作“城市山林”,您如何看待渗透其间的山水文化?
曹林娣:将苏州古典园林称为“城市山林”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虽处闹市,却能“隔尘”、“隔凡”,“逍遥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间”。中国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都是以山水为创作对象的,汪菊渊先生曾经这样概括:“文人园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 ”
远离人世喧嚣的山林,是王权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因而也就成为各类隐逸之士的自由乐土,积淀着士人的高雅和风流,并衍化为中国士大夫高雅的文化范式。文人在为自己创设的文化环境园林之中,拳石勺水足可以象征山林江湖,山水成为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抒情性物质建构。
5、
古典园林建筑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
苏周刊:建筑是园林的物质建构要素之一。您曾提出中国园林以人居建筑为本位,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请作些具体的分析。
曹林娣:中国皇家或私家园林建筑中,虽然也有若干礼佛建筑,但最美丽宜人的是住宅和花园,情理结合,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中国园林建筑是宫苑和住宅的延伸,根据居住、读书、作画、抚琴、弈棋、品茶、宴饮、憩游等功能,建造厅、堂、轩、斋、馆、亭、台、楼、阁、榭、舫等丰富多彩的单体建筑,处处体现了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可望”、“可行”、“可游”也“可居”,“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廊以吟”,是人们生理需要和精神享受需要的双重选择。
苏周刊:我们在游览古典园林时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品味它独特的建筑美感,您能给些建议吗?
曹林娣:古典园林建筑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品味独特的建筑美感有三:
首先,美感起于形相的直觉,不带实用目的,属于外在的表层之美,如倒影亭、见山楼、撷秀楼等;建筑组合之美,曲折藏露,产生韵律美感;造型的飞动之美,戗角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柱间微弯的吴王靠、状若飞动的廊桥、云墙、水廊,无不给人以飞动轻灵之美感。
欣赏建筑的艺术之美是形相美的深化。艺术美应该比纯粹的自然美更概括、更集中、更理想。
最高审美层次是欣赏建筑向人们呈示的自然的诗境和“超越者的美”,也即意境之美。如拥翠山庄的“抱瓮轩”,面阔三间,轩东花窗粉墙环绕,墙外即古憨憨泉,轩后有边门可通井台,井泉犹如一个盛水大瓮。《庄子·天地》篇中写道,孔子弟子子贡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瓮灌园,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劝其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说:“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认为这样做了人就会有机心,后世文人就将“抱瓮”比喻为弃绝机心,安于拙陋的生活,“抱瓮轩”寄寓了深刻的为人处世哲理。
苏周刊:亭台楼阁等主体之外,园林建筑的装饰也非常丰富,请您介绍一下。
曹林娣:苏州园林建筑装饰,包括木装修的内外檐装饰,亦包括从属于建筑的带有装饰性的园林细部处理及小型的点缀物等建筑小品,主要指:精细雅丽的苏式木雕和以绮、妍、精、绝称誉于世的砖雕、石雕、脊饰以及垂脊上的祥禽瑞兽仙卉;被称为“凝固的舞蹈”、“凝固的诗句”的堆塑、塑雕等三维空间形象艺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的漏窗;“吟花席地,醉月铺毡”的铺地;各式洞门、景窗、可以产生“触景生奇,含情多致,轻纱环碧,弱柳窥青”艺术效果的门扇窗棂等。建筑装饰是凝固在建筑上的辉煌,足可使苏州香山帮的智慧结晶彪炳史册。
苏周刊: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写有《长物志》,广述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等园林家具陈设,您如何看待家具陈设等在造园过程中的作用?
曹林娣:园林家具被称为“屋肚肠”,各个历史时期家具品类和风格,是该时期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的反映。今存的中国古典园林家具主要有明清两种式样,是当时文学艺术、工艺美术水平的体现。
家具及陈设因居住使用和审美的需要各有品位,风格和园林建筑相协调。皇家园林室内陈设富丽堂皇,是皇权的象征。私家园林则追求古雅、书卷气和人文气息。
园林中非常忌讳“目不识古,轩窗几案,毫无韵物”,“韵物”主要指除了日用品之外的具有极高文化品位的器具陈设,讲究古雅。“古”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书画、古瓶、古化石等;“雅“即知识含量大,雅石、雅供、雅藏、雅趣等。
庭园部分的厅堂陈设则与庭园的自然式布局相协调,注重舒适、自在和简朴,以反映士大夫文人的超然心态。
6、中国古典园林的构筑与观念体系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有益借鉴
苏周刊:1980年,“苏州制造”的明式庭院“明轩”首次远渡重洋,落户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引起轰动。 30年来,苏州园林艺术又先后输出至日本池田、新加坡和美国佛罗里达、波特兰等地,苏州园林品牌在异国土地上大放异彩。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曹林娣:苏州园林这枝风雅之花在异国他乡散发出醉人的芳香,证明了苏州园林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苏州园林作为“文化使者”,成为异国的“永恒的贵宾”,可以让世界直观地了解中国、了解苏州。苏州园林提供了人类“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这就是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一种最富有生态意义的生存哲学,它集中了中国古代文人几千年积累的摄生智慧,可以成为人类环境创作的极有价值的借鉴,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苏周刊:诚如您所言,苏州古典园林已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那对苏州来说,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是否能借鉴并运用园林元素使我们的城市面貌更具特色呢?
曹林娣:现代城市建设应该避免千城一面,必须具有地方特色。苏州的城市风格应该与苏州园林一样精致和古雅,因此,城市建设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上,借鉴和运用园林元素使苏州城市面貌更具特色。
事实上,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符号已经成为当代装饰新宠,诸如自然符号、祥禽瑞兽、灵花仙卉、历史人物传说、小说戏文故事、神话仙佛故事、器物以及吉祥组合图案等。这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催人遐思、耐人涵咏。当然这些艺术符号只是“零件”,新的住宅建筑框架是现代的,这是对中国园林传统的本位论意义上的拓展。
我觉得,中国园林的当代意义并不只是运用某些园林艺术符号,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园林蕴藏着的自然美景象构成的原则和技巧,如独特的生态设计理念,不雕不绘、崇简尚朴的营构原则,一法多式的技艺范式以及如诗似画的意境追求等,巧妙地将空间创造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构筑与观念体系,这些都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有益借鉴。
苏周刊:改革开放后,苏州悄然出现“庭园热”,不少新建的“庭园”被人称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当代版”。您怎么看待当代人热衷于造园的现象?如何评价这些“当代版”苏园?
曹林娣:优雅的中国园林,是表现古代文人生命情韵和审美意趣的生活方式,并作为一种生活模式积淀在后代文人的内心深处,当代人热衷造园也是这种情结的表现。诚然,人们不再需要到传统文化提供的人生模式中去找寻精神退路,或是拘囿在狭小的天地中去孤芳自赏,而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我调正,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新的攀升。“当代版”的仿古新园林,是古典园林文化与现代需求嫁接的产物,是古典园林文化在今天获得的一种新的价值存在,也具有延续苏州园林文脉的意义。
![[转载]【名家论坛】曹林娣:品读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 [转载]【名家论坛】曹林娣:品读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