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在当当上买了十几本和茶有关的书,那是快三个月之前的事情了。
之后便在这十几本书里挑挑拣拣,以蜗牛爬行的速度阅读。
装帧诱人,但实际内容空洞无物的书混杂其中,好几本都不了了之,终于,四月底的广州之行,被随手装入行李箱的李曙韵的《茶味的初相》牢牢抓住。
这阵子这本书一直带在身边,有空便翻翻。虽然这种介于杂谈,科普,散文之间的书并不好读,容易看得丢三落四,但是其中总是有那么几句话,能够抓住你的心,暂且停下来。
今夜伴着广陵散的调,摘录其中片段,再次细细玩味,体会。
【本篇所有照片,均在友人飒露紫的“北木茶行”拍摄,并得啜饮难得之好茶,感谢,感谢。】
——*——*——*——*——*——*——*——*——*——
《茶人的第三只眼》
·茶人是孤独的,并非单身或者孤家寡人才能成为茶人,而是茶人常常在茶汤里,品味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杯中山川景象。茶人往往因茶而群,却也往往饮茶而孤。群居是借由茶的聚众能力在人世间作大修行,孤处则可以检藏内在,梳理生命。
·我们常常在记忆的某个角落,填塞着小时候食物的气味。尤其在遭遇挫折的低潮时,在现实环境中欲求不满时,在物质世界空虚感盈溢时,总会希望借由一张葱油饼的香气,一颗白馒头的温度,重新找回童年的那一份单纯。
·荣西和尚在《吃茶养生记》中,将苦味列为五位之中的至味。而茶是苦味之上首,而心脏好苦味,心又是五脏之首,故茶是万物之首。所谓苦水不去香不来,苦味是香气的骨架,一如梁柱之于房舍,抽离了苦味,游离在空气中的香气将显得抽象而恍惚。
·可见味觉是可以适应的,老茶人每日浓啜数巡,几年下来感官难言疲惫,口感则愈喝愈浓厚。于是每每察觉自己口感迟缓时,我总是以一程旅行让味蕾放空,非必要不轻易触碰茶汤,经过一段放逐留白后的第一杯茶汤,很多纯粹的味觉经验,将一一重现。
·开启茶人之眼,就得学习品味初相。初者,粗也。初相的美感近乎于原始艺术的美,在粗狂的线条中带些细腻的情绪,在野放的姿态中带点行者的况味。初探茶事者,总是小心翼翼在名物中寻找品味;新手泡茶也总放不下秤量计时器,唯恐怠慢茶汤;恐惧失败成了开启茶人之眼的最大阻力。初者,初也。熟事茶汤者行茶运壶间难掩流利,不经意间流畅渐渐成了匠气的表现。适度地在行茶时展现一定的涩度,像蓄墨饱满的毫笔在纸上运行数时,最后以一抹减速的拖墨留在字间,形成比起笔更有精神的力量。茶人常常得借由涩度提醒自己,莫忘了当初推开茶事之门的那一份初心。
——*——*——*——*——*——*——*——*——*——
《茶人的素养》
·没有下班的茶人。许多人在习茶的过程中,往往自作聪明,或机锋太露,反而耽误了茶性的养成。低调内敛,是习茶的安全姿态;留有余地,
不强求锋头,才符合茶人的格调。
·我不太容易记得别人的姓名,但常常想起某人茶事的手部表情。脸部以下,包涵肢体动作及手足姿态,对我而言,是内心的写照。
·做一个有灵魂的茶人,以习茶累进的修养,将客人引领进入茶的意境,无需太多言语说明。专注茶汤,一如直视内心。茶汤的起伏,可以像呼吸吐纳般,自然且因人而独立。
·反观一些在各自专业领域都有深厚学养的人,把学茶当做生活的,不疾不徐,从容地亲近茶事,反倒更快进入“心手闲适”的境界。换言之,适度的企图心,可转为习茶的动力。先天的悟性固然很重要,后天的努力,仍可以弥补部分资质的不足。茶人的养成,需要付出努力,但不能太用力。
·好茶恨少,茶缘恨短,且珍惜当下。
——*——*——*——*——*——*——*——*——*——
《茶席的元素》
·丑陋的工艺是炫耀各种技巧的工艺。末期的工艺痛失其生命,以超越无益的技巧为良。以知识立足的作家多陷入如此弊端之中,一般人总会将各种技巧误以为美。但是美式生命,而技巧不过是形骸而已。
·生命总是充满意外与惊喜,如果茶汤不小心泡坏,茶人可以用点技巧把它挽回;如果故事错过了,孩子可以用点想象把剧情填塞;但是如果梦想幻灭了,绝望的人能否运用记忆,讲人生一一修复?茶人的眼是独到的,残缺固然是种遗憾,“不全”能将申请烙印深刻,涩味能让回忆变得细长。
·中国文人喜欢奇数,以落单不双为奇。
七只杯子有奇趣,一为喉吻润,二为破孤闷,三为搜枯肠,四为发轻汗,五为肌骨清,六为通仙灵,七为吃不得。
·美兰从嘉义跑到白河,在台风扫过的莲池中细细挑选一百多片荷叶,用熨斗隔着报纸把水分收干,并在页面抒发他的心情。每位茶客都感受到她纤纤的美,透过残叶的温度,小心翼翼的将这份用心护贝起来。当年茶赏六月春的杯子仍在,那涉水采莲叶的女子可还安好?
·对花人而言,茶花是可以独立欣赏的作品,以花枝少,花头小,花色雅,花品清,花器秀为准则。
·我想,草木在天地间自然蕴藉,能提醒茶人随时保有谦冲的姿态,毕竟人生寄世,转眼攸忽而过,有时还不如一株小草自在自得。
·我尝问市川先生起舞的造型灵感何来,他摸摸头羞涩地说:他很喜欢美食,想吃鲑鱼卵丼饭的时候就用陶土素一个方形盒,想吃碗拉面的时候就做只大汤碗。或许真的无需艰涩的设计理论,只要工艺返回生活,就能直接感动人心...
·日本银座“黑田陶苑”的主人也说,器皿最重要的是“手取”,即用眼睛看的印象及实际拿在手上的感觉。
——*——*——*——*——*——*——*——*——*——
《一甲子的风华》
·果然初汤一入口便出现了高僧入定的木像,枣香,乃至药香,数泡之后有人开始指尖发麻,有人背部猛出汗直觉茶气贯顶,有的则是酥酥然像缴了械似的了无锐气。老人家沉着气泡了十来遍方才悠悠仙游去了。褪去了茶汤的霓裳存留下来的,是皱了皮纤维化了的尊严,躺在老碟子上喘着最后一吐气丝。一甲子的人生就这般以一壶茶的时间弹指带过,令人不胜唏嘘。
·如何才是对待生命最好的态度?是趁青春年少尽情赏味,还是真空充氮永保鲜度?是费尽心思储藏未来,还是顺应自然接受变化?茶无法告诉你答案,一如他用生命去做赌注对未来只能面对,接受并且承担。
——*——*——*——*——*——*——*——*——*——
《山居茶事》
·春夏秋冬,相传始于神农。春是蠢的意思,指万物到此而出生;夏是假的意思,指万物假此而生长;秋是就的意思,指万物因此而熟;冬是终的意思,指万物到此而终成。
·水 解身体之需,茶
治心灵之渴。
【这一壶是飒露紫刚从武夷山带回的上好金骏眉,
琥珀色泽于眼,兰花香味入鼻,稠厚茶汤入口,久久盘旋在舌尖,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