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读的第一本书,借来的。再次证明一个真理:书,非借不能读也。而书的主人看到我在微博上摘抄的字句以及照片频频催促归还,也证明了另一个真理:别人借走的永远是自己正想要读的那一本。
附庸风雅,一边喝茶一边读书,一边拍照一边摘抄,算是对的起这本《清香流动·品茶的游戏》。将数日摘抄的一些话,以及手机摆拍的照片集结一篇,做一个小小笔记,以此来激励自己一本一本的读书。
——*——*——*——*——*——*——*——*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

·只要带着孩子般新鲜的眼睛,全然投入,真诚的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享受心中流溢出来的美感,
形式就会不断成长,变化,美自己会渐渐成熟。

·完全融入当下的心是机警,敏捷而有活力的,有能力处理各种情况,做出恰到好处而自然的反应。
这种在经验里累计来的体会,都是宝贵的真知,带给我们踏实感,是我们的内心有自信。

·中国画的空间意识是音乐性的,中国画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是天地灵气往来,
生命流动之处。清初画家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书处皆成妙境。

·十笏茅䐡,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費亦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住,
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郑板桥

·制作紫砂壶的泥料是宜兴特有的一种陶土,产于宜兴南部的丘林山区。紫砂之所以称之为砂是因为
这种泥料开采出来时成块状,大小不一,经过数月的风吹日晒自然风化变成砂粒状,用这种砂粒加
水拌和的泥制成的壶叫紫砂壶,胎土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土质练得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
得见漂亮立体的粒子感。

·松原泰道禅师说:越是容易凋谢的花,越会无心而尽情的开,也因而更让人感到真实。
体会到无常的迅速,时不待人这种观念的人,才能认真的把自己完全融入于无常的人生真理中。

·插花的时候,不必用力雕琢,只要用朴素的态度来插花,让花好象生长在原来的环境中一样,
以呈现花木生命的美。当我们在花园里采花,应当小心翼翼地挑选花枝,怀抱着惜福的心情剪下自己
的所需,够用就好,不要剪得比实际需要还多。

·天游观道士静参把茶品分为四等:香,清,甘,活。把好茶应具有的条件表述得简明扼要可谓经典。
茶的声香是最动人的地方,可是香气要清纯幽雅没有杂味。茶汤的滋味要纯净,汤色要鲜亮而清澈,
香而不清的茶只是凡品。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濑,勿食之。。。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唐•陆羽
茶经
·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当我们喝到一杯好茶时那种深深的满足感,可以在心情上带来难以
形容的放松和平静。但是我们却没有办法清楚地解释那个味道,香气。这是由于我们的嗅觉与味觉神经
系统跟脑部地语言中枢不直接交流的缘故。所以经由气味或食物的味道浮现出来的记忆影像里经常伴随
着某种情感的成分。

·茶道是生活的艺术,也是品味的艺术,并不是表演的艺术,更不是装饰的艺术。它是温柔敦厚的待客
之道,是亲切地与朋友分享一杯好茶的心情。如果我们只关心自我表现,或者只追求漂亮的茶具和茶席
表面上的美感,却疏于涵养待人接物的温柔心,体贴心,就还没有把握住茶道的精神。

·静心泡茶,可以活化我们的觉知与创造力,用鉴赏的态度来品茶,使我们的生命透进艺术的光彩。
也许,需要花一点时间来培养我们的敏锐度和审美的品味,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除了短暂的生命
本身之外,没有事情催促我们,我们可以慢慢玩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