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家庄:心血浇灌牡丹红——评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杜丽娘扮演者 沈丰英

(2008-03-16 21:02:05)
标签:

沈丰英

梅花奖得主

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

分类: 沈家庄的文学艺术论文及序跋
沈家庄:心血浇灌牡丹红——评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杜丽娘扮演者 <wbr>沈丰英
 
 沈丰英昆曲表演艺术魅力及成因初探

作者 沈家庄 

                                

《牡丹亭》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杜丽娘,杜丽娘演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这台戏的演出效果之好坏。青春版《牡丹亭》在两岸三地演出一百余场,场场爆满,佳评如潮。其中少不了对杜丽娘扮演者沈丰英的一片赞扬、褒美之声。如是我说:沈丰英,确实是在用生命演绎人类真情;用心血描绘牡丹的艳红;用灵魂的律动,抒写21世纪的爱情童话……

   《游园》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杜丽娘流露的应该是惊喜,有咋惊春在眼的感觉。而沈丰英的演出却不是那种豁然开朗,让满堂生辉;而是给人一种羞涩、内敛,欲说还休的无奈和踌躇。如唱“看姹紫嫣红开遍”时,脸上掠过一霎惊喜;而“都付与断井颓垣”却立即收敛起笑容,转为低吟与徘徊。突出全剧剧中人物意境,而不是让人物去被动地和谐当时满眼繁花的春光。这令我想起某昆剧团的杜丽娘扮演者的《游园》,几乎始终是面带笑容,虽然唱得满堂生辉,却总显得演员与剧中人物之间的游移——仿佛演员在向观众述说一件与己无关的爱情故事。沈丰英不是这样。她的唱、念、做、表情,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一颦眉,都准确地把握了杜丽娘的性格和身份特点,使《游园》一齣戏乃至《牡丹亭》整部戏,显得意境深邃迷离,人物感情细腻纤绵,十分耐人寻味。

昆曲旦角唱腔主调风格为婉转柔媚,这不仅与西方歌剧的咏叹调大异其趣,跟我国其他剧种行腔不同,与京剧的青衣、越剧花旦行腔在略同中也有大异——昆曲的唱腔之美,正是表现在这种一唱三叹,丝丝入扣,如丝如缕从肺腑汩汩流出的柔美清越。沈丰英准确把握昆曲的这一唱腔特点,加上她天生音质超妙,清纯柔脆,音域宽舒;高音有超乎寻常的穿透力,低音却能够在最低音域平稳地盘旋拉长,拉长后仍然清亮如丝,平稳舒展,余音袅袅不绝,臻入化境……依承张继青老师的言传身教,加上自己对杜丽娘的身世、经历、心理、情绪以及行为方式和思维特点的深至入骨地把握,全身心投入地进行着对于剧中人物理解后的自我演绎和性格重现——杜丽娘“还魂”了!真正地还魂了——被沈丰英用生命的演绎,还魂在中国与世界的舞台!

戏曲的舞台表演,讲究程式;戏曲的唱腔和念白,强调字正腔圆。昆曲在表演程式和唱腔道白的吐字、运气方面又特有讲究。所以以往昆曲界的演员一般都要到30岁至40岁左右才能够挑大梁,因为只有到这时,演员艺术上才可能成熟。但于此而带来的问题是:演员艺术上虽然成熟了,青春却早已逝去。于是在扮演二八妙龄女郎时,唱、念、做功、身段都是绝妙的天生丽质,而心理上却早已是“过来人”;情感上或可以“做戏”,但那艺术意境却委实只能够凭演员的艺术才华(即戏曲技艺)取胜,观众也只是为欣赏演员的艺术表演而来。因为无论演员演技如何高超,难给人以生话的真实,相反总给人一种终隔一层的“做戏”的感觉——这应该是为什么年轻人一般不喜欢看传统舞台戏曲的根本原因。

沈丰英扮演杜丽娘就不是这样。自从青春版《牡丹亭》上演以来,论者喜欢赞扬她的浅浅笑窝,顾盼含情的慧眼和阿娜多姿的身段……沈丰英舞台形象固然可喜,但她所扮演的杜丽娘之所以迷人,主要源于其昆曲闺门旦之表演艺术的出众加上她对人物心灵世界的充分领悟,故尔使得她所扮演的杜丽娘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沈丰英饰演杜丽娘,从艺术欣赏角度考索,其魅力可以用七个字概括:耐看;耐听;耐琢磨。

耐看:舞台艺术不同于影视艺术,它不仅要以情节、悬念取胜,更要看演员的舞台表演功夫和艺术素质。沈丰英的舞台表演艺术从其业师张继青及老一辈昆曲艺术家那里得到了真传――她以自己独具的艺术领悟能力,进入师傅们的表演艺术领地;又以自己独创性的天赋,在凸显昆曲传统表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着不懈地自我探索和独创性的追求。就青春版《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表演而言,其闺门旦的表演技艺委实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既传统又现代的、超乎寻常的艺术水准。

我们说沈丰英的杜丽娘“耐看”,当然不仅仅是欣赏其扮相和身段,更主要是看她内在表现和她“无戏”处中的“戏”。如第一齣《训女》,当杜宝因丽娘不“课女工”而“闲眠”,教训丽娘应寓目“架上图书”,将来“到人家”,能“知书知礼,父母生辉”时,杜丽娘的脸色突然一沉,仿佛万般愁苦汇聚心头而突然郁结,眼光迷离,呼吸凝滞……甄氏连叫两声“儿啊!”“儿啊!”她才醒过神来。这与出场时她的满面春风,向父母敬酒时她的孝敬虔诚恰形成鲜明比照,突出了由于长期的心理压抑而造成这位杜宝夫妇的“乖乖女儿”内心弥漫着的深沉苦闷和忧伤——为全剧杜丽娘内心隐秘着的反叛性格作了巧妙的铺垫和交待。正是:一个表情,让全剧主体意境全出;具有开宗明义的深长意味。

我们还注意到,沈丰英在表演的全过程十分重视无字、无声处的细节交待。如《闺塾》中,陈最良训斥春香,杜丽娘在一旁仿佛局外人。但我们可以看到沈丰英细致入微的情绪变化以及身段动作结合春香、陈最良对话时所做的呼应。而最耐看的是她与柳梦梅的二人戏。当柳载歌载舞时她随之起舞的动作神情、水袖身段,正是顾盼生辉,风情万种。这不仅得力于演员舞蹈天赋的袅娜轻盈,音乐听觉的准确灵敏以及节奏控制的纯熟度,更缘乎演员内心燃烧的爱情火焰及其生命律动的青春张力。令观众感受得到杜丽娘那种实实在在的、在知心爱人身边的青春冲动以及“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执着和痴迷。

耐听:舞台艺术的“唱功”,是艺术家的看家本领;唱腔则是一个剧种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命根子。昆曲之美,最重要的是她独具特色的“水磨腔”。昆曲的唱,故尔比其他剧种要求更高。“水磨调”是明代中叶,由江西豫章(南昌)人魏良辅以原昆山腔为基础,参考海盐、余姚等腔的优长,并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与当时流寓昆山一带的一批戏曲艺人共同研制的昆腔。由于魏良辅原本是北曲清唱家,到吴中后,又致力于南曲。所以“水磨调”昆腔,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南北戏曲唱腔合流的文化产物,因而最能够代表中国戏曲唱腔的原始本色。

沈丰英的演唱抑扬顿挫,索纤牵结,“吐字、过腔、收音、停声”均能“依腔、贴调”,与杜丽娘的人物身份和情感性格十分吻合;她真正把握了“水磨腔”的本色唱法,加上又天生一幅清润婉转的昆腔嗓子,并注意平、上、去、入的咬字协婉和发音的头、腹、尾韵之毕匀,所以无论是唱腔还是念白,都给人以“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的地地道道“水磨腔”的昆腔音乐美感享受。沈丰英的演唱,的确能够把观众引入到一个超妙的艺术意境。如第三折《惊梦》〔好姐姐〕一曲,“呖呖莺声溜的圆”中唱“呖呖”二字,停声收音作两次顿挫,由吴地方音出之,别饶佳趣。诸如此类声腔在《牡丹亭》整本剧沈丰英饰杜丽娘的唱腔中随处可闻。又如唱腔中表关联的“则”,表承接的“便”、表疑问的“怎”等虚字,在其行腔过程中也都得到流转婉折的完美交待,而且具有一种特别的、“沈丰英式”的拗折顿挫发声的韵致,颇堪回味。这种“沈丰英式”的昆曲润腔方式,甚合汤显祖当年创作《牡丹亭》在声律方面的追求。

众所周知,明代万历年间中国戏曲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汤(显祖)沈(璟)之争”。当时争论的原因,就是因为沈璟“改易”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字句之不协者”,并交吕玉绳(郁蓝生尊人)转交汤显祖。汤显祖当时看到改本很不高兴,给吕玉绳回信说:“彼恶(“怎”的意思)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王骥德《曲律》四《杂论》)汤所谓的“曲意”,就是指戏曲的宗旨,也即戏曲创作的关键和主要目的。这句话的大意即:他(指沈璟)哪里懂得戏曲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情”和“意”)呀!我只要(剧本)能准确传达出我最想表达的思想与感情,哪怕让天下人来唱都拗口拗到嗓子坏了去,也在所不惜!汤显祖认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逬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答吕姜山》)一般研究者只是把汤显祖这句话理解为他不是很重视音律。实际上,在这里,汤氏是将“拗折”“嗓子”,作为表达《牡丹亭》之“意、趣、神、色”的重要艺术手段来追求的。他认为自己作品的妙处,也正在于沈璟删改的所谓“字句不协者”,所以对沈璟的修改特别恼火。“沈丰英式”的润腔,在一些关键处确实给人一种“拗折”“嗓子”的感觉——似吐却吞,欲说还休,轣辘交往,珠断线连——以准确的停声和拖腔,表达杜丽娘纷纭复杂的“意、趣、神、色”;成为剧中人杜丽娘的知己,也成为汤显祖的异代知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念白。听沈丰英的“念”,真正能够让人领略“千斤道白四两唱”的梨园行话之旨归。如《惊梦》“‘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春啊春,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其中“春也——”一声呼唤,如撕绸裂帛,万箭穿心,具有直截穿透人们心肺的震撼力。而“唉……也——”的长叹,也几乎教人堕泪!《寻梦》一折,杜丽娘的念白最让人难以释怀,诸如“真个可怜人也!”“咱有甚心情也!”“天呵”,“唉也”等叹息,如抽丝,如鳴磬,一声一声连绵往复,由高音渐滑向低音,然后又滑高拉平,几个顿挫后,变成一丝清袅的长吟——这声声叹息似从明朝万历年间飘来,余音是那样地纤细,绵长着人类古往来今深隐的密痛——是演员灵魂撞响天籁的心音,久久萦绕在宁静的夜的剧场,共鸣着所有观众的心弦……听众的心被这颤袅的叹息提起来……提起来……随着那似有若无、纤细缭绕的乐音忽上忽下、忽高忽低而不知其所止……此时人们已经完全物我两忘,为剧中人物所异化——是观众?是剧中人?“是庄生?是蝴蝶?”浑然莫辨——观众心灵与剧中境界完全神契了!——陶醉在由沈丰英嗓音与灵魂所创造的纯天然诗美境界。

耐琢磨:沈丰英扮演杜丽娘,除了表演、唱腔和念白都十分耐人寻味、让观众真正进入昆曲的艺术领地、慢慢领略昆曲的原汁原味外,尤其能够牵引着观众的思绪,让人们循着“牡丹亭上三生路”的原创者思路,去细细品嚼杜丽娘的性格发展演化轨迹——在这过程中,通过演员心灵对于剧中人物心灵的对象化演绎,而进入中国古代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幸福的叛逆女性之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位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最重要的还是对自己所扮演的剧中人心灵世界的把握、理解和重现。这就要求演员首先要理解剧本、进入角色,把自己的心灵融入剧中人物的心灵,让自己的世界进入角色的世界,能入能出,最后达到彼我两忘,浑而化之的艺术之境。这就不是一个剧本被拆成三章、三部戏由三个不同演员来饰演一位杜丽娘者所能够望其项背的。

众所周知,建国后昆曲《牡丹亭》从未上演过足本,即便是全国首届梅花奖第一名得主、沈丰英的老师、被誉为“旦角祭酒”的昆曲“继字辈”传人、艺术大师张继青本人,也仅只是在《牡丹亭》折子戏中扮演过杜丽娘。近几年上昆、江苏省昆等相继排演出改编本的《牡丹亭》,也曾经赴美国、香港等地演出。但扮演杜丽娘的演员都分别由A、B、C角担任,没有一位杜丽娘的扮演者演出过足本。在这一点上,沈丰英可谓是得天独厚;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经历,成就了当今戏剧界昆曲闺门旦沈丰英这位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

在“三生路”的演绎过程中,台下的观众可以明晰地看到沈丰英对于杜丽娘心灵的诠释:她的诠释让观众琢磨着杜丽娘是如何从一位温顺恭谨、楚楚可怜的千金小姐,变成一位缠绵悱恻、梦中去与陌生情人幽会的勇敢姑娘;又是如何由一位在梦中与情人幽会的女孩,变成一位因相思而命赴黄泉的女鬼,成为女鬼后仍一往而深地去寻找梦中所爱,并勇敢地成就了一段人鬼情;最后,终于得到自己所爱的情人的帮助,还阳人间,实现了用生命换来的人间爱情理想。在杜丽娘出生入死的过程中,沈丰英同样也经历着出生入死的炼狱之苦。看〔离魂〕一折,当她唱完《鹊桥仙》“人生何物似情浓……”,接着念叨“中秋佳——节”“残生今夜雨中休……”,眼泪不禁夺眶流出……沈丰英哭了!观众也真真实实地被感动了!又在〔冥判〕中,杜丽娘见判官,首先逆时针作六次三百六十度大旋转,然后两臂斜向上抛撒开水袖,旋即蹲伏……表现出死而无怨的大智慧、大勇气以及要与命运和死神抗争的坚定与沉着的决心;而在与判官对话的全过程,她的双臂却始终在瑟瑟发抖……因为杜丽娘毕竟是大家闺秀,是娇弱的千金,如何能够担待得起如此惨烈阴暗的地狱审讯之苦!——这一切,在沈丰英丝丝入扣、纤发逼肖的表演中,让观众们仿佛也经历了一场感同身受的“冥判”!而演员的付出,则是在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真可谓殚精竭虑、鞠躬尽悴!请听沈丰英自己说:“我一轮(三部二十七折)演下来,体重减轻6斤!”诚哉!斯言!

 

不是一冬寒霜雪,哪得梅花放馨香。沈丰英在中国昆曲界的脱颖而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才有今天。”沈丰英如是说。

她不是梨园世家出身,1994年16岁进入苏州艺术学院“小兰花”班(当时叫苏州评弹学校昆剧班),开始习昆曲。1998年7月毕业后又于南京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学习,并于当年8月进入苏州昆剧院从事专业昆剧艺术工作,主攻花旦。曾师从柳继雁等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2000年主演《长生殿·定情·赐合》的杨玉环,荣获中国首届昆剧艺术节表演奖,2001年主演《琴挑》的陈妙常,荣获苏州专业团体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银奖。曾出访日本演出,受到较好评价。

沈丰英之献身昆剧艺术事业的人生转折,可以说是与2001年5月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步发生。2002年底,白先勇教授在香港为中学生讲昆曲,请了沈丰英等4个苏昆演员临场示范。后来沈丰英等5名花旦、2名小生被白先勇教授选定为连台本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而沈丰英则被定为杜丽娘的扮演者。接下来是3个月的“魔鬼训练”。白先勇先生和汪世瑜老师为入选者制订了完备的训练方案,包括形体、唱腔、表演、文学鉴赏在内的系统强化学习和培训(学员们戏称为“魔鬼训练”)。每天早上7点开始排练,晚上6点结束,雷打不动,晚上加班也是家常便饭。后来汪世瑜老师请来舞蹈教师用芭蕾的方法开肩,开胸腰,以改变这几位年轻人含胸和内敛的习惯。因为当时他们的年龄已经过了发育期,骨骼已经成型,训练的难度不小,训练现场有时哭声和惨叫声响成一片。沈丰英自己回忆,不无感触地说:“至今对当年的‘魔鬼训练’记忆犹新,很难想像如果再来一次这样训练的话,我还能不能坚持。那时候,天天扳着手指过日子……”

就是这样,在女生哭男生叫的痛楚之后,大家一改含胸、内敛的表演旧习,一个个变得形体舒展、挺拔,精神振作、昂扬。

2003年初,经过3个月“魔鬼训练”后,青春版《牡丹亭》开始长达一年的排演。在白先勇教授的邀请和坚持下,沈丰英正式拜有“旦角祭酒”之称的昆剧名家张继青为师,一对一进行专门传授。老师一句句演示,沈丰英一句句跟着唱、念、做……寒来暑往,亦步亦趋,老师尽心教,学生虚心学,加上沈丰英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张老师看到学生一天一个样,一开口、一投足,俨然有了“张味”,从心底发出了微笑……

慧眼识真才的白先勇,则用心收集到各种版本的《牡丹亭》演出资料,让沈丰英潜度研习。并耐心地给讲解剧本。〔皂罗袍〕早不知唱了多少遍,可“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还是白先勇解释的“七个字两重心境”让她茅塞顿开,参悟到进入人物心灵世界的法门。

就这样边排便演,闲下来,她会躲在家里回头去看自己过去表演的录像,感觉是“不堪入目”。如是,更全身心投入地在一轮轮演出中“以演带功”,不断刷新着自己,不断完善着杜丽娘,不断丰富着观众眼中、耳畔的“牡丹亭上三生路”……她自己则在大师的指点下,在义工们的呵护下、在观众们的掌声中迅速地成长着……

如今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已经在大陆几十所高校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美国等地演出三十三轮九十九场。沈丰英本人则创下建国以来昆剧演员扮演杜丽娘从事《牡丹亭》足本演出的历史纪录。

沈丰英清楚地知道:自从进入昆剧班学习,就把自己交付给了振兴昆曲——这中华民族的辉煌古老艺术的复兴事业。事实上,她已经用自己的青春赋予了昆曲《牡丹亭》新的艺术生命。她表示,还将继续不懈地努力,要去扮演《桃花扇》中的李香君、《长生殿》中的杨玉环,甚至所有昆剧中之著名女性形象……目的并不单单只是要去争做中国艺术家中的“当红巨星”,更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无愧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昆曲,能在今天中国与世界的舞台上发出耀目的光辉!

我们期待着……

 

参考文献:

1.《汤显祖全集》,汤显祖著,徐朔方校注,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作者:沈家庄 原载《中国戏剧》2008年第1期总第60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