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晋江名胜——金井塘东村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历史文化 |
塘东村中,有一口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名为“龙光池”的池塘。降雨时节,“四水归塘”,而后通过沟渠流向大海。那是蔡氏先人用来蓄水排涝、养殖鱼鳗的地方。早先,因村在池塘之东,故村名“塘东”。但年深月久,未免淤浅,近年则由侨胞捐资,村人出力,清淤深挖,蓄起一塘清水,又在四周砌起石护栏,池中建造一座石亭和两道石拱桥,形成“双龙抱珠”之势。一泓碧水,照映着周边红砖建筑,成为又一道好看的风景。
塘东村西有一条天造地设的长两三里的沙堤,雪白的沙岸就像一柄长剑,把大海分成内外两边,是游客观海听涛、沐浴天风的好去处。沙堤北面是一大片内海滩涂,村民在那里养海蛎、讨小海,退潮后可以看到滩涂上遍布着养殖海蛎的石株,整齐排列,乍看像千军万马整装待发,很是壮观。回头南望,是波涛壮阔的海峡,大小金门岛隔海相对,白洋礁、南屿等礁屿在大海中若隐若现。这片海域是通往安海、石井的水道,不时有船只来来往往,历史上有名的安平商人就从这里出入。明清之交,这里又是郑成功与清军多次交锋的战场。如今在沙滩上徜徉,还常常可以拾到“国姓瓶”这一类古物。沙滩上有好多贝壳可以赏玩,有一种褐色花纹的贝蛤叫作“国姓蛤”,相传是郑成功士兵变成的。当年,郑成功在闽南抗清,南明隆武皇帝赐他姓朱,老百姓都称他“国姓爷”,把他的兵称为“国姓兵”。历年交战,“国姓兵”死得很多,他们的精灵就附着在家乡海滩的海蛤上,仔细瞧一瞧,每只蛤壳都有它自个的“面相”,没有一个是相同的。
(来自晋江市历史文化研究总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