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见明刻本《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甲集,文末云:“右晦庵先生送其子游柬莱先生们,于其行,训云。”按,此帖已收入朱熹续集,题作《与长子受之》。参之此帖,知续集乃节选其中数段,所遗几为其半。文集中所收书信固多如此,然其删削部分,往往多载朱熹人事往来,于研究其思想事迹弥足珍贵也。
观该帖,其辞气人事,非朱熹不能作,断为真品无疑。据朱熹文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二十、二十二,朱熹长子朱塾受之往诣吕祖谦师席在乾道九年(1173年)夏,亦即朱陆“鹅湖之会”前。帖中所言入浙路径,云“不若只从崇安去”,知时受之从崇安五夫出发。其所训言,自饮食起居、问学之道、人情世故无所不包,而于接人处事之礼数尤详,告语谆谆,不厌其烦,父子之亲,舐犊之情,跃然纸上。其他言及亲朋契旧、事务应酬迄今未始闻者尚多,宜待专文考证。
图片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初以荫补入官。隆兴元年(1163年),吕祖谦登进士第,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学教授。累官直秘阁、主管亳州明道宫。参与重修《徽宗实录》,编纂刊行《皇朝文鉴》。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景定二年(1261年),配享孔庙。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时称朱熹、张栻、吕祖谦为“东南三贤”。朱熹作为一代宗师,该时代有父子同师事朱子者(九宗),有兄弟同师事朱子者(二十几宗),有从游四五十年者,有翁婿同游其门者(如陈淳与其岳父李唐咨)。据陈荣捷先生统计,朱子门人里居可知者(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江苏、四川、湖北、广东、河南、山西)378人。然而,朱子却让长子朱塾往诣吕祖谦师席,体现了其胸襟之博大。
来源:晋江史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