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螳螂解剖翅臀前区臀区轭区腋区肩角顶角前缘脉臀褶基褶 |
一、前翅
1、结构:
新翅类昆虫的翅一般分为4区(腋区、臀前区、臀区、轭区)3褶(基褶、臀褶、轭褶)3缘(前缘、外缘、内缘)3角(顶角、肩角、臀角),螳螂也不例外。将前翅侧向拉起,3褶展开之后,结构描述如下:
(1)臀前区
整片前翅成柳叶形,“臀前区”的面积大约占了整个前翅面积的90%强,有一条强大的硬棱(大概是由“亚前缘脉”和“第一径脉”合并而成)纵贯整个臀前区,起于“肩角”,止于“顶角”,把新翅分成两个互成100度左右的平面,我暂且称两平面为“棱前臀前区”和“棱后臀前区”。当前翅合拢时,棱前臀前区垂直在身体两侧,棱后臀前区水平铺在后身之上。棱前臀前区为鲜艳的绿色,不透明,当虫体死亡后不会退色,其内没有明显的纵脉,只有网状小脉。而棱后臀前区是稍浑浊的绿色,透明度50%左右,越靠近“外缘”越薄弱。当虫体老弱时棱后臀前区和其他身体部位一同退色,虫体死亡后会进一步退色,直至失去绿元素。棱后臀前区上布满十条左右的平行纵脉,从“肩角”和“棱”上歇向下发出,止于“外缘”。当前翅合拢在体上时,右翅压在左翅之上,右翅平行纵脉非常显眼。值得一提的是“前缘脉”,此脉为柠黄色,勾勒出前翅亮丽的“前缘”,当前翅合拢在体上时,前缘在身体两侧,成为下缘。
(2)臀区
臀区在臀前区的内下1/4处,当前翅合拢在体上时,臀区沿“臀褶”(臀前区和臀区的分界线)双折在臀区之下。臀区非常柔软,上有4条平行纵脉,其余为大的网状脉。透明度50%。
(3)轭区
由于轭区的中胸相连,而且此区非常小,所以使得前翅几乎没有“内缘”。臀区和轭区之间的分界线为“轭褶”,当前翅合拢在体上时,轭区单折在臀区之下。白色膜状,透明度60%。
(4)腋区
位于前翅跟部,为褶皱而粗糙的结节状,腋区与臀前区的分界线,即“基褶”比较明显,当前翅合拢在体上时,腋区双折在臀前区之下。白色膜状,透明度60%。
2、运动:
当然,前后翅都可以外展,并上下拍打。但如果仔细观察翅的跟部,你会发现,为了实现“展”和“收”这样简单的动作,结构上多么巧夺天工……
这完全归功于3个褶皱:基褶、臀褶、轭褶的通力合作。当前翅侧向展开时3个褶皱完全抻平,当前翅合拢在体上时,3个褶皱同时折叠起来,并都是“阳褶”而不是“阴褶”。前翅合拢和展开的运动周点是“肩角”。
(1)基褶之折
肩角下内侧为腋区,肩角下外侧为臀前区,两区之间是基褶,基褶上通肩角,下接臀褶和轭褶(3个褶皱以颠倒的Y形连接在一起,Y的主干是基褶,Y的两分支是内侧的轭褶和外侧的臀褶)。所以基褶的折屈就是腋区和臀前区之间的折叠,当前翅收拢时,就象折扇的原理一样,腋区比较柔软,沿基褶向下折180度,自身又阴褶大约180度,所以就变成了3层折叠。
(2)臀褶和轭褶之折
如果说基褶之折是“折扇”的一级折叠,那么臀褶和轭褶之折就是二级折叠了。一级折叠和二级折叠的结构关系,我解释如下:
你会发现3个褶皱成放射壮排列,而整个翅形也符合扇形结构,扇形的圆心,也就是放射线的跟点,同时又是整个扇子展开和收折的运动轴点:是“肩角”。而3个褶皱不是一组并列的放射线,而是先有一条主线,再由主线分出2条支线,所以这把折扇不是我们常用的那种简单的折扇,而是分为两部分的“复合折扇”(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妙,以后就这么称呼了)。所以它的折叠也分成两部分:跟段仅有一个褶,梢段有两个褶。跟段之折为“一级折叠”,梢段之折为“二级折叠”,不知道读者可否理解我的描述,请参看“螳螂解剖插图”。“复合折扇”是很符合运动原理的,那是一种非常精简的运动方式:由于扇子的跟段狭小,所以没必要折叠得过于琐碎;而扇子的稍段比较宽阔,需要增加折叠的次数。所以大自然就采取了分而制之的策略,这种有经有权的智慧的确值得人类悉心学习。
下面具体描述臀褶和轭褶之折:臀褶之折是臀前区和臀区之间的折叠,臀区比较柔软,沿臀褶向下折180度,自身又阴褶大约180度。轭褶之折是臀区和轭区之间的折叠,轭区沿轭褶向下折180度,由于轭区比较小,而且轭区内侧并无新区,所以轭区自身不发生阴褶。加起来计算一下:二级折叠之后共折叠成4层。但是螳螂不是4层,而是5层,因为其轭区的内缘连接在前胸上,所以轭区内必须有一个阴褶才能支持这种结构。
二、后翅
1、结构:
当我把后翅揪起来,我发现它有非常规则的几何造型,就像小帆船的帆,直角三角形,长直角边大约是短直角边的两倍,只是那个较钝的锐角不是角,而是圆滑的弧面。“前缘”是三角形的较长直角边,所以可以想象,前缘比较直。顶角比较锐。在这个三角形的斜边靠近端部有一个明显的缺刻,那是臀前区和臀区的末端分界处。
(1)臀前区
臀前区占的面积比重远远小于前翅,大约是1/3强,成条状,又窄又长。臀前区上斑纹强烈,主要是包围横脉的黑色小横斑(跟部浓,梢部淡),密集的小斑之间是褐黄色透明膜,使得臀前区像虎皮一样鲜艳,展翅时起到了良好的威吓作用。臀前区的前缘(也就是整个翅膀的前缘)3条纵脉,包括之间的两条窄缝中的小横脉,以及脉之间的膜,是非常亮丽的桃红色,加大了后翅的审美价值……
(2)臀区
臀区的面积比重大,大约占了整个翅面的2/3弱,是一个幽雅的扇形。从圆心辐射出9条间距大致相等的纵脉,就像自行车轮子上的辐条,从内向外,纵脉依次变长。后翅臀区是所有翅中最柔软的部位,功能主要是飞行时搅拌气流,而相对坚硬的后翅臀前区,在飞行时主要是切割、拍打气流。臀区成深咖啡色,透明度50%左右,花纹暗淡,仅在靠近“臀褶”的部位有浅淡的类似臀前区的斑纹。
(3)腋区和轭区
腋区和轭区均非常小,白色成透明的鱼鳞状。基褶明显,轭区内缘同样与后胸相连。
2、运动:
基本上和前翅类似,不同的是,由于后翅臀区比前翅臀区宽大得多,使得整个后翅都非常宽阔,所以后翅臀区的折叠层次相当烦琐。上面说了,后翅臀区的纵脉大约9条,每一条纵脉都形成了一个“小褶”,仅臀区一区,在后翅合拢的时候就叠加了将近20层,这时再看它的样子,已经是活脱一把折扇了!详细结构和运动方式请参看“螳螂解剖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