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代相声演员排序
●第一代:张三禄
●第二代:朱绍文(穷不怕)、阿彦涛、沈春和等
●第三代:恩绪、徐长福等
●第四代:(“相声八德”)裕德隆、刘德智、李德祥、李德钖(万人迷)、张德泉(张麻子)、周德山(周蛤蟆)、马德禄、焦德海等
●第五代:张寿臣、常连安、郭荣起、马三立、郭启儒、朱阔泉等
●第六代:侯宝林、张永熙、刘宝瑞、赵佩茹、郭全宝、王凤山、马志明 、尹笑声、常宝堃、常宝华、常宝霆、杨少华等
●第七代:马季、侯耀文、苏文茂、唐杰忠、张文顺、李伯祥、杜国芝、高英培、师胜杰、常贵田、赵振铎、范振钰、杨议、牛群等
●第八代:姜昆、郭德纲、于谦、冯巩、赵炎、刘伟、笑林、王谦祥、李增瑞、尹卓林、李金斗、李菁、徐德亮、高峰、奇志等
●第九代:大山、周炜、赵卫国、大兵、武宾等
相声的“开山鼻祖”——张三禄
张三禄,相声艺人。北京人。乃迄今已知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北京相声艺人。他是天桥艺人“管儿张”的先辈,据艺人们说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头目。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口技、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其艺术活动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据云游客《江湖丛谈》(1936年北京《时言报》社版)载:“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他在演出时使“暗春”(用幔帐围着演员说相声、口技,听众闻其声,不见其人)也极拿手,曾被誉为“暗春泰斗”。据薛宝琨《中国的相声》(1985年人民出版社版)中介绍,近世满族艺人玉小三曾回忆说:“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即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可见当时群众是多么拥护他。他常说的活儿有《贼鬼夺刀》、《九头案》等。”《贼鬼夺刀》传留了下来,仍是传统相声名篇。在清代“百本张”钞本子弟书《随缘乐》一篇中有“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的字句,亦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在相声发展早期已有重大影响。
张三禄是八角鼓艺人。八角鼓为满族曲种,该曲种伴奏乐器为一“八角”形状的单面蒙皮鼓。所以制成“八角”形状,意指满族之“八旗”,另取“八卦”之意。而依此再生化出八种艺术: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因为形式很多,艺人便组班演出,每个人分担角色不同,有生、旦、净、末、丑。“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和“拆唱八角鼓”均不以正旦、小旦为主,而以丑角为主要角色。丑角的滑稽逗乐,可以说对相声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张三禄即为丑角,而且很有名声,也是因为他在演出中经常即景生情,当场抓哏,所以很受观众欢迎。然而,因他性情怪僻,同行不愿与他搭班合作。他便一人“撂地”,演艺“说、学、逗、唱”四种艺术技能。既然离开八角鼓班子,鉴于以前有“像生”和“象生”之词,他便称自己的表演为“相声”,取“相”貌之“相”,“声”音之“声”,即靠“相”与“声”来表演。他常说的单口相声有《贼鬼夺刀》、《九头案》等。其中《贼鬼夺刀》传留了下来,今日仍是传统相声名篇。“相声”一词始于张三禄。是他把“相声”确立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尊他为相声的“开山鼻祖”并不为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