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钢琴第十课。
大乖头数着拍子,上手弹了两曲,让老师相当高兴。《上学的日子》,老师的评语:“不错,挺好”;《捉人游戏》,老师的评语:“非常非常好,我觉得真的挺好”(我做课堂笔记,原话记录)。我和女儿用力最多的《长号手》却出了问题:左手的“11765”弹得太快,对不上老师数的拍子。老师数“两拍”的声音未落,女儿已把第三拍上的“6”键弹下去了。反复教习了三遍,女儿还是对不上点儿,“11765”得我心都烦了。这十多分钟的复课,女儿的体会也许和我的一样,好漫长啊。什么是音乐感觉?能够数拍子数得跟老师步调一致就是!我很自责,没受过专业训练,拿捏不好“一拍”、“两拍”、“三拍”、“四拍”到底唱几秒为准,把女儿带沟儿里去了。这个不难,我想,回家把拍子节奏降下来,练个两三次会好转。《十个小印第安人》,女儿受前面小挫折的影响,弹奏得一般化,结尾处的“1”音习惯性地用大姆指下键,弹响之后马上意识到指法错了,偷偷地替换成食指。
总体讲,大乖头的回课质量超出我的预料。上周,学琴时间大打折扣。周一,第一次练习,主要是学习新教曲目,有个大致印象;周二,我有应酬,没练;周三开始,大乖头发烧,至周五,基本痊愈。这三天,大乖头仍能坚持每晚练琴四十分钟以上,挺让我感动的。本想周六好好恶补一下,没料想因事也未弹成。
新学的课程压得我都喘气不均了。《穿过树林》涉及到不完全小节的内容,弱起的拍子应从结尾小节捯起,弹奏时数成“三拍”;《噢,苏珊娜》也是弱起,开头的两个八分音符数成“四拍”;《跳舞的袋鼠》、《跟着小队长》出现了右手的三个新音:6、7、1。最后,老师又留下一个特殊作业,《十个小印第安人》要做到不看谱演奏。
本来,我和女儿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周日不练琴——干吗让孩子天天跟钢琴摽着?怎么着,也得歇口气。考虑到这周学习内容重,和她商量好:加码。她洗完澡说:“爸爸,我困了”。嘿,和本周六的情景一样。
4月17日晚,我和女儿重点复习《长号手》。弹着弹着,我觉得有些异常:女儿反复弹着“11765”,头随着节拍微点,眼睛半闭。陶醉了?细看,打瞌睡了!捅捅她:“嘿、嘿、嘿,怎么了?困了?”女儿“嗯”了一声,很羞涩地笑了。“真困了?”我需要进一步核实(女儿是个诡计多端的小家伙,不得不防)。她用迷蒙的眼神看我,松松散散地点头。“那就睡吧,下课!”她好象吓着一样:“真的?”脸上的笑象一块糖正化着。我把她从琴凳上抱下,招呼妻给女儿洗漱、焐被。
当女儿再次说她困了时,我还是那句:“那就睡吧”。但内心里,我有些急,安慰自己:也好,在她学新曲子之前,我可以抓紧时间把第十课的6个作业好好学习一下。
如今,育儿理念里有一条宗旨得到广泛认同——让孩子慢慢成长,学钢琴凭什么就不行呢?所以,女儿你该睡就睡,学钢琴,不急不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