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月7日,钢琴第三课。昨晚九点多,发现外面全白了,大雪。女儿知道雪天出行不方便,早上7:40就起床了。等公共汽车,女儿在站牌附近玩了会儿雪,拿一断柄的饭勺子往小桶里装雪。无公交,打的,到老师家还是晚了十分钟。开宗明义,我告诉老师,女儿近两天没练琴,责任在我:年底事繁,外头应酬太多。
(二)
董老师对我说:“每个孩子学琴都有一个不好过去的坎儿。您女儿对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总是记不住,中指发力使不上劲儿;有的孩子三五个月都不会打拍子……”老师挺亲人,不训斥女儿,看到女儿手指甲有些长,拿甲钳一个一个地剪。
这堂课,女儿学得比前两次还好,对节拍时长比较敏感。老师示范和纠正两三次,一首小曲子就能比较符合要求的弹奏出来。最重要的,她已懂得看谱的重要性,眼盯琴谱,手自然弹奏。
量比较大,学了八首曲子——和老师约定,再开课要等到正月十四,不多留些作业不行。
(三)
踩着洁白的雪,我和女儿一路走回家。我和她边走边聊:“你的乐感不错。老师也表扬你了。你没打呵欠。手累吗?你对全音符、二分音符有点概念了吧?你弹错音符和时长,我坐在后边笑,你听到了吗?……”女儿有时回答我的问题,有时固执地打断我:“爸,到咱家楼下咱们打雪仗!”于是,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我们一家三口攥雪球、打雪仗,一起撒了会儿野。
(四)
女儿给我上课。
我之所以要上她的课,一是可以让她复习所学,二是要引她坐到琴凳上来。
我用中指弹奏,她打我手:“哎,小指怎么翘啊?!”练了几次,仍无改进,女儿给我做示范:“你得这样。”她絮叨着很多要点和注意事项,真真一个小老师——学的知识全记着呢。弹食指的时候,我观察到她的其他手指都是附在琴键上的,很是那么回事。后来,干脆让我这不争气的大人摆手型,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给我掰扯、纠正。当我弹小曲子时,她立在琴边给我喊拍节:“一拍、两拍、三拍、四拍;一拍、两拍、三拍、四拍……”她奶奶事后告诉我,她给我喊拍子时,前脚掌在有节奏地抬起、落下。
弹了二十多分钟,我感觉我的手腕有酸麻感(用力点不对),小指有些力不从心了。大人尚如此,女儿弹琴估计比我要累。要她上来弹,她坚持己见:“我在饭后才弹琴呢!你忘了吧?”白我一眼,奔饭桌去了。
(五)
每次女儿弹琴,不知不觉半小时就会过去。一般这个时候,她就会问:“爸,几点了?”我假装伸脖看门厅的表,告诉她刚弹了十分钟,还得弹一会呢。她便很心安地继续练习下去。
为了让她明白音有高低之分,我和她一起数琴键,“88个”,她数得完全正确。我告诉她每个键就是一个音,不会变。给她举例子:咱们家是五楼,好比五线谱上第五线上的高音“4”,你姥姥家住的是平房,好比第一线上的“3”;咱家永远在五层,不可能变成一层。
“咱们这楼的一层是什么?”
“车棚”,女儿回答。
“车棚是咱家吗?
“不是。
“所以,咱家永远是第五线上的高音‘4’,不可能是第一线上的‘3’,不然,家就不是家了。
“那姨姥家也是‘3’吧?
“对喽,只要住一层的,都是‘3’。”
为了证明右手比左手弹的音高,我让她弹右手一个音符,然后我俩一块尖叫,再弹左手一个音,低声附唱。多次玩这个“尖叫”游戏,她好象理解了音有高低之分。
她还是分不清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不过对音符已有长短的概念了。她有极好的记忆能力,读谱试奏两三遍后,她就能把谱子背下来了。这让她学琴走了一点捷径。她一边数着“一拍、两拍”的拍子,很准确地弹奏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我和她练习了两堂课,老师留的八首小曲子全会了。逗她:“大乖头,你这也学得忒快了,明儿咱们还得找老师上课去,让她教点新的,行吗?咱们要真去了,老师还不吓一跳啊!全会了?”女儿很骄傲地笑。
(六)
女儿每堂练习课下来,都超过一个小时。
琴凳有些矮,要垫六本左右的《三联生活周刊》,上面盖一小棉垫。女儿每次下课后的第一句总是:“我的屁股好痛啊!”这孩子,挺能吃苦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