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凌晨,辗转难眠,一幕画面反复在我的脑子里流转。
昨晚近十点,我对女儿说:“我也有《弟子规》!”拿起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与中华书局合作的诵读拼音版本,随便择取一段念了起来。女儿开始大概奇怪我怎么也有这本书,过了一会儿便随着我的节奏附和,着重接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背着背着,她兴趣就不大了,说:“爸,我不喜欢背前面的!”我翻到最后一页,念,她竟全部接下来了。当时,窗外下雨,我临窗而坐,凉风从微开的窗缝扑进来,女儿笔直地在我面前立着,一板一眼地吟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文化意境,在我家的书房第一次如此清新地呈现出来,让我顿悟到,下一代人的读书教育给这个家庭注入了力量!
女儿的《弟子规》诵读,全赖幼儿园之力;我手拿的这版《弟子规》已买了三年,没有悉心读过,书放哪里也不知道了。女儿的背诵,羞得我无地自容,连连夸她,女儿却说:“我不是背得最好的,万珂菲(小二班同学)比我背得还好!”我给女儿保证:“爸爸也背《弟子规》,今后咱俩比赛,看谁背得好,如何?”女儿很用力地点头:“嗯!”
看了一些育儿书后,我决定采用自然而然的教育方式,不刻意教她什么。因为,育儿理论实在是百家争鸣之地,说长久实例的少(比如跟踪教育这批孩子直到18岁),婆婆妈妈的多,更有甚者就是在搞理论创新或拿来主义,社会责任全无。但同时,我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给孩子营造利于她成长的环境,让她去感知,去接近。大人在早教中的责任,不是教育者,而是引导者、上菜生。
给女儿定购的幼儿园专用学习桌到货,“米奇妙”牌的,产地是扬州。桌腿是铁的,桌面里也衬了一层铁板,使整个桌子很加重,孩子使用起来不易移动。组装时,遇到点小麻烦,螺丝比实际孔眼多,又没有安装说明,最后才想明白配件多是预留备用了一部分。
正巧,为女儿刻的“大乖头印”已治好,把印泥、石头章放桌上,等女儿放学后回来玩。
女儿见家里有了幼儿园的桌椅,满面春风。在桌上喝饮料,玩印章,读书,拼图,穿珠,还命令我和她妈妈扮小二班小朋友,给我们上课、排队、进餐,还头一次给我们讲了很多幼儿园生活的细节,比如:餐巾纸不放在桌上,用时去取,还不能多取;老师总擦桌子;椅子可以摞起来放,省地儿……女儿批露的这些内幕(平时嘴紧,很少提园内的事),使我对幼儿园的日常操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评价。我告诉女儿:“家就是幼儿园,幼儿园就是家,所以,上幼儿园就和在家一样。”女儿反驳:“那也不一样!有时候一样,有时候也不一样。”
家里出现和幼儿园一模一样的东西后,女儿从心底高兴,一晚上都是哼着小曲。孩子有这样愉悦的心情,我想她也许能记一辈子,这是花多少钱都值得的事。
今早去幼儿园,我量她们睡的床的尺寸,生活老师过来,关切地问:“有什么问题吗?”我说:“没事,想买个一模一样的床,在家做个幼儿园。”老师提醒:“晚上也睡这床儿(床是帆布床,不利于孩子长时间睡眠)?”我笑:“就是个过家家的玩物。”其实,我对这高价幼儿园挺不满意,从网上查,这床才值60——80元,幼儿园有一本万利之嫌。深入下去,竟发现,我们对孩子还是关心的不够,对她的幼儿园生活的硬件、软件知之甚少,有些自责起来。



女儿在她的幼儿园教材上钤的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