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一上班,同事小于就来找我,告诉我她给我在当当网上定购的书马上就到。在单位门口,我和小于按书单进行了查验——《嘟嘟和巴豆》系列10册、《我想去看海》(《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第一集)、《我想有颗星星》(《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第二集)、《阿罗》系列7册、《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系列7册、《大卫,不可以》、《暖暖心绘本》系列4册、《我的感觉》系列7册——质量相当不错。付费200.25元,结束了我的第一次网上购书,而这一切,全为女儿。
此前,我曾在书店买到一套不全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缺一、二集。回家翻读此书,惊为天人,外国人绘制的少儿读物太新奇、太漂亮了,通过鸡舍里一群小鸡的生活,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懂得了亲情、勇气、梦想等道理,连我这个大人都被感动得爱不释手,看了又看。书不全,视为憾事,遂想起了网上购书。一浏览,不但找到了《不一样的卡梅拉》一、二集,还连带着发现了不少的国外经典幼儿读物,干脆,一勺儿烩得了,全买!
说起现在的孩子,真是掉蜜罐里了。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上小学前不知有书,更别提亲子阅读了。当时的家庭都有两三个孩子,吃喝拉撒就够大人们忙活了,稍微有些空闲,大人们能在黄昏的葡萄藤下,或是熄灯后就着窗棂里泻进来的月光,讲上两三段古事儿,就把小孩子乐得屁颠屁颠的。不过,那时候的我们也没落到一穷二白的地步,打开匣子(收音机),听“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听孙敬修老爷爷讲故事、听单田芳铿锵激昂的《岳飞传》、听袁阔成儒雅睿智的《三国演义》……一个匣子跟前能扎一堆儿孩子,精彩处大家会心一笑,那场景现在想来还觉得温馨。就是在这种“有声教材”的陪伴下,我们“听”着书长大了。
大凡我们这代人童年梦想得到却未得到过的东西,待我们为人父人母后,总想给下一代奉上。其实,这是一个甜蜜多于苦涩的过程——这是在圆梦!也是出于个人的喜好和手头儿有些活钱吧,十来多年里我陆续收集中国古典、外国文学、当代文学的950多本经典著作,布置起了一间书房,五个书柜全装得满满的,煞是养眼。女儿名叫明润,遂雅称书房为“润赏斋”,意思显而易见,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女儿如有兴致,可遍赏我的所有藏书。当然,女儿看与不看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把我的良苦用心以书的形式呈现给女儿——为她营造一种宽松的读书氛围,一种与书为友的生活态度,一种能让她随时随地能摸到书的便利。
前些日子,为女儿刻“润赏斋藏书印”一枚,手把手教她在她的书上钤上印签。女儿三岁多点,身高1.1米,说她的幼儿书与身子等高,一点都不为过。每有新书到手,她在看之前都要让她的藏书印先亲吻一下,我想今晚我们又有得忙了,网上购得的这三十八本书,够她狂按方印一阵了。
盼望有一天,女儿在看过的每一本藏书上,按下“润赏斋藏书印”,让印泥在书上洇着的红晕永葆艳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