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快过年了,网上铺天盖地的吐槽,回家要被父母逼婚,要带你相亲,要被亲戚问到薪水……。
似乎对于很多年轻人,回家过年变成了“逼婚、攀比、调教”的代名词。如果你不准备点“心理防范”,都不敢面对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
各种“春节自救指南”版本繁多,过年,走亲戚、聚会俨然成了时刻要对怼的战场。
1、
我失恋了,蓝瘦香菇,你们还来问我什么时候结婚。我们害怕别人提起结婚,因为自己心里其实早已慌神,我没那么自信,害怕就这样一直单身。
我们不愿意听他们问起薪水,因为宝宝心里苦!一年加班300天,一半的薪水用来交了房租,回家过年给七大姑八大姨的孩子发红包,都让我的心在滴血,你们还来问我每个月能挣多少钱!
你们总说让我找个稳定的工作,可是你们不知道,稳定等于挣得少!
种种超负荷关心,真是让人分分钟聊不下去!我到底该对怼,让他们闭嘴,还是默默忍受,继续做个乖小孩?
2、
这样的“关心”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常常上演,只是春节时候加大了密集性,更催化了人的逆反心理。
很多人在心里对家人亲戚的逼问竖起中指,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是一种投射。
当我们听到他们的追问时,引发了自己心里的焦虑:我是没有男(女)朋友,是没挣到钱,所以就该被你们用关心来变相施加压力吗?我已经压力很大了,不需要你们再来添一根稻草!
3、
然而这一切,哪里有那么严重!
人,最想表达的其实都是自我。很多人,因为和你的生活不同,他无法了解你的状况,对你感兴趣的话题一无所知,那么在见到一年才见一次面的你时,他谈论的必然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和最关心的问题。
面对他们认为是很正常,而你看来很敏感的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合适的语言沟通和化解,而不是一概判定和排斥:你这样说,就是在给我压力!
上一辈人好像很难和我们沟通,也并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不理解孩子为什么迟迟不结婚生子。而这鸿沟里,其实也有我们的问题。我们何尝不也是一样,不了解他们,甚至面对分歧的时候,拒绝沟通。
我们总是说要“和而不同”,却在面对别人和自己的不同时,恨不能暴跳起来让他闭嘴。
4、
爱控制孩子的父母当然很多,但为逼婚做出极端行为的毕竟是少数。
有极端逼婚行为的父母是病态的,不属于多数大众。我并不赞同有些专家,针对这样的极端行为,对大众提出要“管理父母”之说。很多年轻人会对号入座,激发他们对抗父母,而不深思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学者更不该用耸人听闻的言语博人眼球。
其实在两代人沟通无果的时候,更多的是上一辈的妥协。
大多数逼婚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非暴力不抵抗式相亲”,是无计可施的,只能碎碎念。
5、
父母和亲戚的叨叨,更多的是一种关心的“表达不对路”。在他们心里,结婚生孩子这样的头等人生大事,怎么在你们眼里,变成了可有可无,能拖就拖的事?
这在他们眼里,是孩子不成熟的表现,是需要他们教导的方面。
而在下一代人的心里,逼婚和追问,是对我们自由的冒犯,是控制,是干涉。
那么,对于这样的代沟,我们更多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和接受现状。多主动和他们谈你的近况,工作和未来的打算,包括感情生活。
如果他们不能理解,至少也要让他们看到:你们的孩子,这样的我,已经成年,可以自己做主,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对未来有规划,现状如果不那么让你们满意,也不用过分担忧(换句话说,担忧了也没有用)。
父母明白自己的焦虑无用的时候,自然会放弃逼婚。
6、
我们其实只需要让他们了解,我已经是个大人,我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至于我的生活,不可能是你们的翻版。
改变老年人的世界观是很难的,但同理心并不是只针对别人的,更要身体力行。
我能理解上一辈,尊重他们和我的不同,并希望自己在岁月的磨砺中,不变成他们的模样,不以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是为我最大的成长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