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TV2.0究竟有多大的商业能量?

标签:
tv2.0唯众传播杨晖波士堂制播分离财经 |
分类: TV2.0------ |
TV2.0的商业实践
《波士堂》的“硬件”搭建完成以后,具体的变现方式更值得研究。但在当时,似乎所有的财经节目都是严肃,沉闷的基调,这让杨晖反思,既然企业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人,人又有其生动的一面,为何不可以以更加轻松的方式来呈现。
事实上,这种尝试在之后的收视率表现上,得到了承认,背后也隐藏着杨晖坚持的电视理念,“在这个开放的时代, 1.0的东西太多,如果可以2.0的话,喜欢的人一定会更多”。
三年来,唯众保持一个节目4个月的研发周期,2个月后再安排播出的速度,在三年中,唯众的节目几乎每档都一炮而红,除了涉足传统电视领域以外,其在电影、电视剧制作,以及平面、互联网媒体平台的道路也将逐步铺开。
TV2.0构想
杨晖把唯众当作TV.2.0的试验田,她认为TV2.0和WEB2.0别无二致,互动、平等、强调沟通、为观众代言而不是只按照制作者的意愿,“我希望‘弱化’主持人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主持人是TV1.0的典型标记,当然这种所谓的‘弱化’并不是对主持人的不重视,而是让主持人和所有的嘉宾保持平等的姿态,或者说是转变主持人的传统功能”。杨晖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节目好比一个网络社区,主持人是管理员,嘉宾是版主,而“观察员”则是那些跟帖的网友,或顶,或拍砖。这样,在三方都确立的条件下,达到节目的扁平化去中心化。
对于相对强势的电视媒体,民营制作公司需要如何将互联网精神注入其中,除了内容足够新颖以外,还得考虑到对“体制内”的冲击,这也促使改变是个难题,事实上要达到绝对的平等也几乎不可能,在这点上,杨晖并不回避,“这其实还是一个平衡和妥协的过程。”
如果往前追溯,会发现,唯众在电视产业中的创新实践,和杨晖出自湖南卫视的背景有着某种联系,这家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地方电视台,所推出的节目经常吸引着公众的视线,从93年进入湖南电视台,到2004年离开,她所掌舵的节目不乏经典之作,比如她创办的《新青年》、《岳麓山院千年论坛》等,11年的湖南卫视生涯,练就了电视人的系统性思辨能力,唯众算是一个多重因素达成协调的产品。除了电视人的激情之外,在商业上也试图探索新的道路。
3000家电视台的市场机遇
唯众在商业上的信心,来自总裁杨晖十六年的电视经验,在这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各种类型的节目都尝试过,其中,《新青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高度,这档切合了时代气质的文化节目,影响了众多观众,其所传达的精英气质,至今仍受到初次与之见面的人的夸赞,但不幸,其最终还是被娱乐节目替代。
事实上,当初与现在身份的转变,让杨晖对类似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湖南卫视,她是一个无需对市场做考虑的电视人,(虽然当初《新青年》不管是收视率还是知名度都很高),但一家民营公司,市场利润是决定节目存活周期的最关键的指标。她现在认为,作为老板,“已不单纯考虑个人对节目的追求,而是市场的需求。”
据估计,在中国3000多家电视台中,实现“制播分离”的少之又少,从另一角度也论证着中国电视业的步履维艰,当“制度”也需求于市场后,改变在悄然发生。
中国的数目众多电视台也在寻求自救,在寻求市场化的道路上,其惠及的将是位于产业链上游的民营媒体公司,如果按照英国外包节目必须占到50%以上的比例来算,当在“制度”开闸后,产业的爆发力将集聚显现。
相较节目制作水平,国内和西方在产业制度的改革仍然差距明显,当节目单一由电视台制作,新颖度和丰富性值得怀疑,这也是目前让杨晖困惑的事情,杨晖领导的唯众寄希望于改变,她给唯众描述的商业模式是:唯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的原创供给,通过多渠道的整合,通过多种传播方式,为客户提供整合运营服务,而唯众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国内领先的跨媒体整合传播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