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演讲-----做电视,就是“挠痒痒”!

(2008-11-13 13:41:45)
标签:

北大演讲

杨晖

媒体课堂

tv2.0

唯众传播

分类: TV2.0------

北大演讲-----做电视,就是“挠痒痒”!

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演讲现场北大演讲-----做电视,就是“挠痒痒”!

送给同学们《波士堂》的新书,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

北大演讲-----做电视,就是“挠痒痒”!

北大的莘莘学子,他们就是未来的媒体人

北大演讲-----做电视,就是“挠痒痒”!

课堂的最后给大家一些提问的时间北大演讲-----做电视,就是“挠痒痒”!

和腾讯公司副总裁刘畅小姐一起回答大家的提问

北大演讲-----做电视,就是“挠痒痒”!

最后一定要提的是这张照片里左边的这张讲台,几年前我们《千年论坛》在北大录制时就是用的这张讲台,这张默默伫立在墙角的讲台见证了当年各位大家的风采,记录了曾经的《千年论坛》岁月。

 

 

腾讯媒体课堂----杨晖:做电视,就是“挠痒痒”!

                                  ——摘自《竞报》2008年11月11日第13版

 

  “腾讯媒体课堂——守望你的舞台”是腾讯网与全国知名媒体人携手搭建的思想碰撞的广阔舞台。在这个课堂,腾讯网定期邀请一位资深媒体人走进大学校园,将优秀媒体人的新闻观、新闻理想传递到年轻人当中。

 

  电视进入TV2.0时代

 

  近日,由腾讯网主办的“腾讯媒体课堂——守望你的舞台”第五期在北京大学举办。著名传媒人、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波士堂》、《上班这点事》、《谁来一起午餐》、《智赢天下》等节目创办人杨晖女士强调:“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已经进入了Web2.0 时代,而电视也要进入TV2.0时代。”

 

  杨晖的节目被业界称 为 TV2.0的新锐实验、电视表达方式的颠覆性创新。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电视面临新媒体的巨大挑战,“我觉得电视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老气横秋的局面,如果我们不颠覆电视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话,电视真的很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从互联网中去借鉴什么呢?于是,《波士堂》在开播的时候,就是带着一个理念诞生的,这个理念就叫做TV2.0。”“我说的这个TV2.0,不是一个技术的概念,它实际上是电视观念的一种革命。作为一个内容供应商,怎么去满足这种锐意变化的科技、锐意变化的观众需求?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它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去指导,所以我提出TV2.0,更多的是借鉴和对应Web2.0这样的一个时代。”杨晖解释道。

 

  杨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体验为王,在这种大环境下,电视应该就是一个页面,每人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在1.0时代,电视是在主动地给予内容,而观众在被动地接受,没有介入的机会。而现在的电视节目则应该更强调互动性,要努力寻找属于网络的那种个性的、体验的、即时的元素,将一种大众传播方式转化为个体传播行为。“在电视已经进入2.0时代的时候,如果说我们不正视这样一个变化,如果我们在电视的策划和创意当中,不去追逐,去引领这个变化的话,那我们很难成为这个行业里的领跑者。我认为在任何行业当中,做领跑者比做跟进者永远主动很多。因为作为一个领跑者,你能够去调节自己的速度,能够制定规则、制定标准。”

 

  “给谁挠?”、“哪里痒?”和“怎么挠?”

 

  “TV2.0更形象的一个说法就是——做电视,就是挠痒痒!如果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节目的受众定位(给谁挠)、内容定位(哪里痒)和形式定位(怎么挠)。唯众传播在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定了一个目标,只为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服务。因为我们非常理性的知道,有取有舍才可能实现和达到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全天下的人不一定都是我们的受众群体,但是有一群人一定是我们的受众,他们有强烈的进取心,有很好的经济基础,他们是这个社会日渐成熟的意见领袖,有好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他们是社会的主流群体。”

 

  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意,杨晖率先提出了“七巧板”理论:七个板块的不同组合可以排成3000多种图案,而电视元素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创新性也是无穷的。“所以说挠痒痒,应该是找对一群人。老年人和年轻人哪里痒,感觉不一样的,你给的力道也是不同的,挠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论做任何事情,不论做任何节目,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想法。”“而所谓痒在哪里,这实际上牵涉到一个传播权利的问题。大家可能都认为传播权利是媒体的,电视台播什么观众就得看什么。但是,我认为任何的所谓媒介是不具有传播权利的,真正的传播权利在受众。对做电视的人来讲,只是把观众的传播权利,用电视来呈现,替大家来实现这样一个传播权利,而不是说我们去掠夺,或者完完全全去占有,或者去取代这种传播权利。”杨晖说道。

 

  “在《上班这点事》节目中,有三个嘉宾坐在台上,旁边还坐了一个人,我们叫他体验者,体验者的设定就像网络里面的跟帖和浏览者。这第四个人都是我们通过互联网,或者电话报名找到的。比如,有的时候体验者之前打电话给导演说,‘我今天很郁闷,我被解雇了。’那么,马上‘我被解雇了’就成为谈话的一个主题,然后他就被请到节目的演播室成了嘉宾;有的时候网友跟导演聊天,说我家里什么都挺好,就是老婆赚钱比我多,他觉得这件事儿对他压力很大。于是,后来我们就做了一期节目叫《老婆赚钱比我多》。所以,我们的节目的话题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嘉宾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杨晖形象地比喻说,挠痒痒挠哪儿,只要循着你的心、你的感受,真正做到以受众为中心,就一定能知道他哪儿痒。至于怎么挠,《波士堂》给大家贡献了一个很好的方式——跨界和混搭。这个节目把财经人物不当成财经人物来访问,只把他当个人来看。商在人的后面,人在商的前面,财经是背景,把他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在考量,就是混搭。在《波士堂》当中既有纪录片的手法又有综艺节目作秀的手法,还有辩论的感觉。“你想象一下,像江南春、唐竣、严介和这样的企业老总,在我们的节目里写书法、抡石锁、玩篮球、下象棋,还要应对在座美女观察员的刁钻问题,该是多么有趣的事。还原企业家作为普通人的体验,观众也会产生同样的体验,通过我们的电视节目,把企业家亲民化了,”杨晖饶有兴趣地介绍说,“我们的节目形式是角度决定深度,代表大众来说话,力求和观众保持零距离,极具娱乐精神而又不失人文情怀。”

 

  最后,杨晖还对电视节目的创意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创意是对当下灵感的前瞻性判断,作为电视节目策划人,必须早半步争取到市场机会。创意是电视节目的灵魂。”

 

 过几日,待在北大演讲的录音稿整理出来后,再贴出来和大家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