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谁来一起午餐》,分析快乐的源头

(2008-02-08 01:02:02)
标签:

谁来一起午餐

快乐

源头

杂谈

分类: Baby3---《谁来一起午餐》
 

               看《谁来一起午餐》,分析快乐的源头

                                       作 者:俞  茵 
By  yuyin 发表于 2008-1-21 14:49:00   
 


    这两次参加《谁来一起午餐》节目的录影,发现有几位选手生活、工作得不快乐,因此,就快乐指数这个问题与朋友分享两年前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

 

快乐的源头在童年

    众多心理学家认为,妨碍人们享受快乐、生活幸福的根本原因是童年的生活经历。

    每个人生来都坚信自己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认为父母是自己最好的保护者,同时他们将父母视为人生的第一个榜样。如果对他们一生至关重要的父母总是不在身边,或者采取不恰当的方式惩罚孩子,甚至是苛刻地对待孩子,孩子便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方式理解为爱与被爱。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在童年得到满足,他们内心的自信就得到了巩固。即便是成年后遇到不幸,他们也会保持自信,坚定被爱的信心;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挫折、失落认为是自己应得的,从而在成年后伤害自己或周围的人,无法建立与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多高的墙多深的基,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

 

被寄予过高的期望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特定的需求,希望父母能够理解与满足。然而,有些父母可能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便将孩子视为小大人,告诉他们自己为何不能,这样便让孩子有了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还有的家长信奉“三岁看终生”的教条,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教导他们应该具备成年人应有的优秀品格,如负责、大方、礼貌、博学等;还经常将自己的孩子与邻家优秀的大孩子比较,不断数落孩子的总总不是……

    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成年人的大脑结构、思维方式与孩子们有很大的差别。大人们在对其他人愤怒或失望时,能够衡量他人行为的合理性;而孩子的价值观、判断能力尚未建立或正在完善中,当他们不能达到父母过高的期望而被否定、责怪时,他们即便再有委屈,但内心深处仍然坚信自己的父母是正确的!

 

受到过分严格的管束

     致使人们生活不快乐的另一个原因,是小时候受到了过分的管束。所谓的管束是指采用惩罚的手段来管束孩子的行为,这些手段有:面壁、不予理睬、关入黑屋、严厉训斥、体罚……

    选手Jerry出生在高校教师的家庭,父母对他有比较高的期望,并且经常拿同校老师孩子的现状与他比,还时不时地数落他:顽皮、多动、多话,学习不好等等。因此,Jerry从小到大就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认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比同校伙伴们差、没有让父母失望、自己是优秀的,他参加了抗洪救灾、他参加《赢在中国》、他出国留学、他创业有自己的公司......因为他努力“扮演”父母期望中的合格的儿子,他渐渐迷失了自我,他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可事实上他并不了解自己。

    有很多家长认为管束是为了孩子们能健康成长,培养他们正直的性格。心理学家们发现,过于严厉的管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危害,使他们形成严厉对待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大多数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孩子们将父母视为十全十美的偶像;经常受到管束的孩子会听到父母如是说:“这样做是为了你好,为了你的将来。你要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因此,受管束的孩子会认为被惩罚是因为父母希望自己“变好或更好”。成年后,这些人便严厉地对待自己或他人,而不能善待自己或者善待自己周围的人;或者就像选手Jerry不断取悦父母、希望获得父母的赞誉,违背了自己内心的需要,显得幼稚和不成熟。

 

对自己苛刻的选手Herry

    Herry拥有一家礼品公司,他在生意发展上遭遇到不少的困惑,便希望通过节目向同处一个行业的Boss请教。Herry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姥姥身边,6岁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学前教育,因此,他在小学时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名最后,成为老师、家长眼里的绩差生。从小到大,他就学会“接受”不快的情绪,相信所谓的自己比别人差的现实,因此,几十年来,他一直与自己的缺点“斗争”,压抑自己的情感,努力地改造自己,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他人眼中的优秀的人。

 

    为了让Herry理解自己与他人考虑问题的不同,在节目中,我让他和竞争对手回答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两份工作让你选择,一份工作会用到你80%的优势,让你感到驾轻就熟;另一份工作则会用到你60—80%的劣势,会让你付出更多的心力和时间,但很有挑战,你会选择哪一份工作?”

    不出所料,Herry选择了后者,他已经习惯苛刻自己、与真实的自己过不去,因为童年时父母就没有帮助他欣赏自己的优点、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而是“苛刻”地要求他改造自己、与别人一样。如果当初父母、老师能够让他重读一年,相信,他就可能因为比其他同学起步早而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慢慢,他的心理状况会有很大的改变,成为一个真正自信的人。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孩子被父母寄予厚望,要求他们异乎寻常地优秀,那么,孩子长大后会给自己制订很高标准的要求,施加过量的压力,从而使他们苛求自己和他人,自怨自艾地生活一辈子。如果某人通过努力成功地实现某个目标,但他(她)却没有为自己的成就而高兴,反而为那些细小的缺陷、遗憾而耿耿于怀,那是因为童年被灌输的完美主义倾向在起作用。

    成年人不恰当的行为或不健康的情绪,往往与他们小时候和父母、家人的关系有关。小时候受到严厉管束的人在事情未能往预期方向发展时,习惯采用各种方式拿自己或别人出气,以此让自己舒服些。

 

归咎于父母的不当教育

    心理学家们认为,父母对孩子实施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其根源是忽视了孩子的大脑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孩子们的认知、思维方式与成年人不同;大多数父母想给孩子的人生有个良好的开端,结果却因错误的方式带给孩子更大的痛苦。

    我的一位朋友在孩子两岁时,与先生离婚了;之后,她将孩子视为毕生最爱,总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便寸步不离孩子的左右,不让孩子参与小朋友间的活动;即便孩子间的小磨擦,她都当真地介入,后来干脆将孩子局限在家里。现在,孩子已上小学二年级了,但她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能独立地做事、学习,孩子也认为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心理学家认为,这类孩子长大后易产生优柔寡断的人格特质,或走向另一个极端,无法接受别人的任何建议。

    还有些父母唯恐自己的孩子受委屈,总想方设法让孩子快乐、开心。面对孩子危险、不恰当的行为,他们也不加约束,而孩子在与家长的“斗智斗勇”中洞察到他们的弱点,为了吸引家人更多的关注或视线,这些孩子总能时不时地“生出”一些让大人们感到后怕的事情。

    更有些家长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或个人的偏好转移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取得的成就来实现自我的价值。

    Sunny从小就有成为小提琴家的梦想,但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她未能实现这个梦想。于是,Sunny将她的梦想“迁移”给女儿,逼迫她每周参加小提琴练习班,练琴、考级、成为专业小提琴手。

    女儿上初中后,发现自己的兴趣是画画,但是她越喜欢越内疚,感觉对不住母亲;女儿越来越消沉,无论是学习还是练琴、画画,她都是无精打采的……

    以上案例说明,父母的期望、教育方式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极大影响;同时,也说明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与用意”。

 

正视童年时期的情境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成年后的人格特质50%以上是在3岁前形成的,而85%的人格则是在6岁之前形成的。

   而影响人格特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1.基因——遗传基因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你我他,那是无法控制的因素;不同的基因组合方式,会显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

2.童年的成长环境——这也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因素。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相当重要,可以说是人生最强大的影响力。在人们的回忆中,童年时期所感受到的快乐及快乐程度,绝大部分是由父母、家人给予的。

3.个人选择,这取决于每个人的自由意志。人都有选择的权力与能力,包括修复童年时期负面影响的能力。

    在心理学家眼里,只要愿意并接受疏导、治疗,人们是能够修正童年时期所遭受到的不良影响,即便童年的遭遇极其悲惨,最终还是可以成长为健全、快乐的成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