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忘不了“堂里”的生命和热情

(2007-09-21 00:24:30)
标签:

学习公社

波士堂

生命

热情

快男和超女

分类: 思考中------
 

                 忘不了“堂里”的生命和热情

                                        文  孙晓燕

    做了将近三年的财经人物专题,看到《波士堂》,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感慨这些平日里冠冕堂皇的企业家,可以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这么放松,这么尽兴,这么过瘾;感慨过去两年里我一直想要弥补的缺失,似乎在这里轻易地得到了补偿。

    第一次在心里真正的被“波士堂”三个字敲了一记,是有一次采访完空中网的总裁杨宁,拍摄完成后一起聊天的时候,他说你知道《波士堂》这个栏目吗?我一哥儿们上了觉得很好玩,推荐我去上……他们有个BOSS秀,很有意思……

    我想BOSS秀不得不说是这个节目的灵魂,这些已经习惯了正襟危坐侃侃而谈的老总们,这些已经习惯了西装领带的绅士们和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们,突然有一天在这里卸下了武装,像“快男”和“超女”一样,或者像他们还没有这么有钱和出名的时候一样,唱歌、跳舞、画画、练拳……也许他们当时是带着紧张或无奈的心情,但是相信事后他们会莞尔,会回味,会津津乐道,正如“杨宁的哥儿们”。这有点像“我的地盘听我的”,既然你来了,那么你就遵循我的游戏规则,我强制了你,同时我也释放了你,而给观众的,也许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

    当然,我们并没有看到BOSS们脸上因为这个环节而透露出的无奈或是动作中的紧张拘泥,这得益于这个环节出现的颇为恰到好处。BOSS秀差不多都出现在节目1/2的位置,前半部分主要是展示BOSS生活上的一面,观察员的发问随性、轻松,话题很亲切,很生活,外采的VCR也是展示BOSS的个人生活,一个有钱的普通人的生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特别喜欢VCR中BOSS直接面对镜头跟观众介绍和交流的画面,很直接,很亲切)。基本上到了15分钟左右的时候,BOSS已经适应了现场,打开了心扉,火候到了,BOSS上台表演才艺,掀起节目高潮。

    相比起我这两年多来做人物专题的经历,我觉得BOSS秀带给我更多的意识是BOSS的参与性。我常在机房笑言我要化腐朽为神奇,我要用我的文字我的音乐我的剪接,给观众一个我感受到的BOSS,他们有的是乐观的,像杨宁;有的是悲哀的,像赵章光;有的是精明的,像范敏;有的是可爱的……是的,我一直在努力,即使前期的采访老总们因为忙碌或是其他的原因给我的东西再有限,我也用我的感情尽量的去浇注一个鲜活丰满的人物。于是制片人说,晓燕是做一个人物,爱一个人物,我们的节目是需要编导去倾注感情的。

    没错,节目的确是需要编导去倾注感情的,我也乐于去倾注我全部的感情,奉献给大家一个我感受到的人物。但是渐渐的,我却感受到一种缺失。我甚至觉得这样一个人物,出现在我的节目中,如果少了我的文字我的音乐我的感情,他便不再乐观,不再悲哀,不再自信,不再可爱。没错,我因为有和他们当面的交流,我认识了他,理解了他,爱上了他,但是观众要同样认识理解和爱上他,却需要太多的辅助手段,即便是这样,这种赋予观众的印象还像是强加的。

    后来我觉得,也许就是少了企业家和观众的直接交流,企业家在节目里少了一份参与。三十分钟的人物专题片,成了展示,没完没了地展示,倾诉,没完没了地倾诉。现在的观众,可能已经反感这样的给予了,现在的观众,需要的是碰撞,需要的是碰撞间产生的智慧,需要的是从碰撞间产生的智慧中,自己去判断一个人,他是乐观、自信、可爱还是悲哀。

    说实话,以我现在的阅历和积累,要去和企业家碰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我尝试过一期,是赵章光的节目,方式是将他“人之将死”的热情和子女们完全否定掉父亲热情的冷漠态度一并地扔给观众,期待观众能感受到一个悲哀的老人。我为这样的尝试而小小的欣喜过,但是,它仍然不是我要的,或者说观众要的碰撞。

看了《波士堂》张朝阳那一期的后半部分,工作部分。觉得很过瘾。三个观察员不同角度的轮番轰炸,张朝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架势,非常精彩的一场短兵相接。我想这才叫碰撞吧,同等级的有水平的碰撞,这样的碰撞间产生的智慧,让我觉得满足,一个普通观众的满足,这样的碰撞,若换成我这个小辈,即便是撞得头破血流,可能也产生不了太多的智慧。

    再说节奏。这是我近一年来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因为我们节目是三十分钟的专题,除了采访就是空镜,因此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经过一年多地摸索之后,我找到了音乐这个好东西。感受到一个人物之后,先找到合适的音乐,积极乐观的音乐+婉转抒情的音乐,跟随着音乐的节奏剪辑画面,营造出快慢相间的节奏。当然前提是在写稿子的时候就已经特别留意到整个片子的节奏了。

   《波士堂》的节奏掌握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前面提到的BOSS秀在节目中间的位置已经固定的制造了一个节目的高潮,中间以前是偏重生活的,中间以后是侧重工作的。其次是观察员的搭配,一个美女(我看了两期,多是演艺界的),一个企业家(相同或不同领域),一个专家教授。这样的搭配,本身就是三维的,立体的,多元的。三个人哪怕是同一时间不同角度的发问,也形成了内部的张力和节奏。最后是主持人,曹启泰是个非常优秀的主持人,他思维的敏捷和语言的幽默在很多时候轻松的控制了局面,有的时候明明是非常明显的在控制节奏,但是在他的处理下,越是着痕迹,越是不讨人厌烦,我甚至觉得,他应该是个内心很纯净很善良的人。

    现场还有一个角色是观众。在我看的两期里面,有一期结束的时候是有观众现场提问的,有一期没有,我觉得这个还是固定的好,每一期都留出一两个观众提问的时间,或者在生活板块和工作板块各留出一个观众提问时间,增强现场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小小看法,尤其是对比了自身节目现存的瓶颈,就更是感触颇深了。总之,《波士堂》里充溢的生命和热情,让我感动。

当然,我就在网上点击了张朝阳和李亦非两期节目,一个我行我素的青年才俊,一个聪明能干的美女。看来不管哪种节目形态,选题永远是最重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