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mg波士堂上班这点事策划节目团队上海 |
分类: 生活中------ |
(编者按:2007年7月9日中午12:30--13:30,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第一财经《波士堂》、《上海这点事》节目策划人杨晖做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发展研究网《SMG对话》与大家进行网上交流,以下是本次网上对话的实录。)
一、杨晖对话实录
[12:27:19]<杨晖>
大家好,我如约而至,希望今天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
[12:30:35]<杨晖>
首先我还是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唯众传播的总裁,《波士堂》、《上班这点事》的创办人,有14年的从业经验,之前分别在湖南卫视、CNBC工作过,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之前的学业经历分别是中文和MBA。
[10:30:32]
想问两个小问题:如何看待《BOSSTOWN》与《财富人生》之间的不同,如果频道两个择一,前者是否有足够的优势取代后者?
[12:34:34]<杨晖>
《波士堂》和财富人生都是以企业家为对象的财经节目,财富人生是上海滩非常知名的,创办时间也很长的财经访谈节目。《波士堂》才开播一年,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应该说两档节目各有特色。《财富人生》更像两个老朋友的聊天,《波士堂》则较为轻松和活泼,同时因为有观察员的介入,因此也会显得有几分锐利,我想收视群体会有一些差异。我不认为两个节目是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就像一个大池塘,各种各样的鱼儿能够自由的游弋,才显得丰富多彩。
[11:14:55]
您是怎么选择每期的话题和嘉宾的?
[12:39:55]<杨晖>
以《波士堂》为例,我们会有五个标准,一是BOSS的公众知名度,二是BOSS的行业影响力,三是BOSS的个性魅力,四是BOSS的企业成长性,五是BOSS的新闻价值。
[12:38:53]<老板>
您的工作经历可以说是体制内,境外,和体制外。能否谈谈这些经历给您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
[12:42:28]<杨晖>
感受是不一样,在体制内大约得7分做人,3分做事;在境外企业你也许可以7分做事,3分做人;在体制外嘛,正在体会中~
[12:39:33]<老板>
怎么评价湖南和上海两种不同的电视环境的风格以及您的感受
[12:46:58]<杨晖>
我觉得湖南和上海的电视环境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很有追求,都有创新精神。所不同的是,湖南人和上海人的性格大概有些区别。湖南人性格急躁,往往是先做了再说;上海人性格沉稳,往往是想好了再做。我个人的感受是,如果能够将两地人的个性调和一下,是再好不过了。
12:39:45]
两个节目的制作团队都是一样的么?能给我们大致介绍下团队的情况?[12:42:46]<瞅瞅>《波士堂》节目组大约有多少人,组织结构是怎么样的?能否介绍一下您的管理经验?您认为,这是一个跟您个人风格密切相关的节目吗?
[12:50:33]<杨晖>
团队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波士堂》有4个导演,然后《上班这点事》有7个导演,《波士堂》是召集人制,《上班这点事》是主编制。我的体会是,先找对人,然后建立科学的流程,最后是相信人,放手让导演去做。我们的导演团队平均年龄大约26岁,《上班这点事》的主编还不到24岁。
[12:46:23]<瞅瞅>
可以理解《波士堂》和《上班这点事》是用轻松手法表现,但是有区别的两个节目,前者是老板的故事,后者是打工者的故事,您是如何同时驾驭这两档节目的?
[12:54:13]<杨晖>
如何驾驭不同类型的节目,关键在于你对市场的精准把握,我们所做的节目,目标受众非常明确,那就是在中国日益崛起的中产阶层,即白领和精英阶层。我个人从99年创办“新青年”节目开始,就一直在研究这个群体,当你对你的目标受众的需求非常了解的时候,你就可以先满足他的需求,再引导他的需求。
[12:51:18]<瞅瞅>
这么年轻,您是怎么选人的呢?
[12:54:55]<杨晖>
直觉。
[12:52:10]<瞅瞅>
能否也给我们介绍一下主力导演和主编的情况?你们日常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拼命三郎,还是按部就班?
[12:55:54]<杨晖>
我的理论是:经常加班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12:49:32]
《上班这点事》的话题越来越少怎么办?曹启泰总是拿温喜庆开玩笑,是我们节目追求的吗?
[12:59:33]<杨晖>
《上班这点事》是我所鼓吹的TV2.0的典型实践。经常也会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我总是笑,我们从来不会担心明天的生活怎么过,所以也不用担心《上班这点事》没话讲,因为《上班这点事》实在太小,又太常见了。我们的招募令上说,你的节目你作主。事实上,我们的公共邮箱经常爆满,全部是为我们提供话题或主动报名当话题体验者的。我们的电话也经常占线,常有人向你诉说他的职场故事。
[12:53:06]<小员工>
每档节目都会红级而衰,这一点您认同吗?是否想过您下一档想做的节目?
[13:03:04]<杨晖>
就像人都有生老病死一样,每个节目都有它的生命周期。我要说的是,请做自己的掘墓人。首先是每档节目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观众永远是贪得无厌的,你必须不断的给他惊喜。其次,我们不断的推出新节目,不断满足和发现观众的新需求。我们现在正在做新节目的策划,希望不久能够满足观众的新期待。
[12:54:51]<刚来>
不好意思,迟到了。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两档节目策划的缘起?很好奇,在第一财经怎么就同时上了两档这样的节目,而且都还受好评
[13:07:21]<杨晖>
《波士堂》的动议是源于国内财经节目过于同质化的竞争,缺乏新气象。而《《波士堂》》所关注的人群——当下中国最活跃的企业家群体,正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群人也厌烦了像部商业机器似的在电视里布道。所以我想让他们在电视上说人话。《上班这点事》则源于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白领群体的忧虑。他们太累了,他们应该减压。而电视能做的,大约就是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记录这座城市的表情。
[13:08:33]<杨晖>
接着上面的说,在这里非常感谢第一财经给了制作团队这样的机会,同时也让观众有了眼福。
12:58:43]<刚来>
这两档节目的收视率绝对值应该都不会是特别高的类型,那么你们是怎么来评价每期节目质量的,会给导演们打分吗?能否请杨老师回答得具体一点,谢谢啦
[13:12:50]<杨晖>
客观的说,这两档节目的收视率还真不错。不过我们并没有一味的用收视率来评价每期节目的质量,我们主要通过选题、嘉宾、表现形式、后期制作,是否有新创意来衡量导演的工作。导演每期节目会按照A、B、C三等来评估。
12:36:15]<小员工>
您怎么评价曹启泰的主持风格,当初怎么选中他的?他还会继续在《波士堂》做下去吗?13:01:56]<小白领>
《上班这点事》的成败,您认为主持人占多大戏份,如果没有曹启泰,节目还会延续风格吗?
[13:19:52]<杨晖>
抱歉,问题太多,一时难以招架:)坦率的说,主持人的风格对于节目而言非常重要。所以,当《波士堂》我认为更需要一位懂得驾驭现场的专业主持人,而不是必须懂得财经知识的专业主持人的时候,我的直觉是曹启泰是最合适的。事实证明他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上班这点事》曹老师在节目中同样非常重要。不过我认为《上班这点事》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节目内容与观众生活的高关联度上面,同时在主持人和不同嘉宾的共同作用下,节目的风格是多元化的。
[13:14:21]
《波士堂》和《上班这点事》的版权有没有对全国其他城市电视台销售?后续产品开发和今后节目走向有没有明确的规划?
[13:23:26]<杨晖>
我们和第一财经正在积极商讨两档节目的发行和后续产品开发问题。比如说《波士堂》的书籍已经通过贝塔斯曼即将发行;《上班这点事》也在积极开发图书、FLASH、情景剧甚至贺岁片等等。
13:23:51]<小白领>
假设您在大陆选一位这两档节目的主持人,您觉得可能是类似谁那种类型的?刘仪伟?崔永元?毕福剑?。。只是个假设了,放开想,凭借您的直觉会选谁?
[13:27:01]<杨晖>
你好执着:)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一定要想,大概不是我选谁,而是看谁对这两档节目有兴趣了。
[13:27:45]<小白领>
呵呵,只是个假设嘛,看来成功还是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的。
[13:28:34]<杨晖>
同意。
[13:30:03]<杨晖>
非常感谢大家,中午没有休息和我一起聊天,但愿没有太浪费你们的时间,有机会希望能够向你们请教。感谢对《波士堂》和《上班这点事》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大家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再次感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