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杨晖七巧板与tv2.0模式为王 |
分类: TV2.0------ |
电视即将步入TV2.0时代,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全新电视消费时代,“看电视”变为“用电视”,这个舞台将由观众来决定
杨晖操盘TV2.0
文/《中国广播影视》记者 张帅
http://blog.voc.com.cn/sp1/yang_hui/123242328416/preview1182918676314_328416.jpg
杨 晖
http://blog.voc.com.cn/sp1/yang_hui/123242328416/preview1182918857702_328416.jpg
《波士堂》现场
http://blog.voc.com.cn/sp1/yang_hui/123242328416/preview1182918894239_328416.jpg
《上班这点事》现场十年磨剑
杨晖的这种“电视感觉”在二十出头刚进湖南电视台时便显露了出来。工作第一年,她跑到一家地方有线电视台,借了一台破机器以及上面有两道划痕的磁带,用3天时间拍成了一部13分22秒的纪录短片《山里的这所学校》。片子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少儿电视“金童奖”少儿电视专题一等奖,这是中国少儿类节目的最高奖项,也是湖南台第一次拿到政府奖。而杨晖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纪录片,对自己的作品极不自信,以至于同行要拿磁带去观摩时,她耍了个“诡计”,把带子拿走不让人看。
后来,杨晖继续在湖南电视台做少儿节目。为了给她的节目争取地位,杨晖用3个月不发稿费省下的2万多元钱拍了3个儿童MTV去参加评奖,一次就拿回了5个奖,其中包括2个金奖和1个银奖。同样,杨晖说她那时候几乎也不知道什么是MTV。
1999年,杨晖在湖南卫视推出了《新青年》,并且“发现”了柴静。因为这档节目,柴静后来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所赏识,进入了《新闻调查》。开播一个半月,《新青年》便跃居台里节目收视前三甲;一年之后,调查数据显示,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一批谈话类节目在同类节目中的竞争力居全国第二位。
《新青年》激发了杨晖身上的精英情结,并进而影响到了唯众目前的节目定位。
“从个人趣味来说,《新青年》是最能代表我的理想和内心冲动的节目。看着那些年轻人,或者曾经年轻的人,他们的内心被你点燃或者重新点燃,非常满足。”
2004年,精英对话栏目《新青年》让位给了大众娱乐节目《谁是英雄》,这同样也是经杨晖之手创办的一档成功的节目。
获得了这些成功之后,正如杨晖所说的那样,作为一线的导演和制片人,她已经不需要在这个领域再去证明什么。她要谋求超越,要把11年的积累沉淀下来,转化成能量。她一直打算尝试媒体的经营管理,作为媒体产业的一分子,走到市场上去。
2004年6月,杨晖以继续深造的名义离开了湖南电视台。在准备博士入学考试时,她收到了CNBC(亚洲财经频道)的工作邀请函。在此之前,她为CNBC做了《决策》栏目的样片,并藉此拿到了哈佛工商管理学院全球唯一的案例授权。杨晖当时觉得自己对本土的市场运作已经非常熟悉,需要了解境外媒体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因此接受了CNBC的邀请,担任中国区项目经理,一边读博士,一边做《决策》。
杨晖说她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人,一件东西的滋味还没有品尝够,就已经想品尝下一个。她的另一个特点是,喜欢看着自己的创意慢慢变成现实。在CNBC工作一年之后,杨晖再次辞职,创办了唯众,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七巧板”与“TV2.0”
有着精英情结,做过文化,做过娱乐,做过财经,而杨晖打造出来的《波士堂》也像她本人的背景一样,综合了这些因素。它是国内第一档商业脱口秀互动电视节目,节目每期会请一位企业界重量级的老板“过堂”,同时邀请3位来自企业界、文化界或演艺界的知名人士来作为观察员,构成立体的话语互动体系,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层面展现企业家的个人性情、商业传奇和精彩人生。
杨晖理想中的《波士堂》并不是仅仅锁定在商业上,而是要贯注真正的人文精神,推动商业文明。她觉得中国的商业文化还很幼稚,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史也只有短短二三十年,他们中最顶尖的人也不可能和那些文化大师相提并论。而这档节目,就是要和这些商人们一起在路上,寻找中国企业家的人文精神,寻找商业文化背后的大写人格——“商道即人道”。
唯众出品的另一个节目是《上班这点事》,亦即上班就是这点事,它不是生活的全部。节目的切入点都是那些针头线脑的零碎事,比如“开会了开会了”,“我要加薪”,“今天上班穿什么”,“我的年终总结”,“表格人生”......杨晖希望一方面能用一些幽默和调侃把看似复杂的工作简单化,给单调的上班生活增加一些乐趣,另一方面,能够使参与者敢于拉掉身上的面具和光环,直面自我,直面真实。
两个节目都是原创,更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它们在节目形式上没有什么限制。她经手过的节目类型很多,因而能够将节目形态间的壁垒打通,把各类元素融入到一个节目中。《波士堂》便有着谈话节目、综艺节目、纪录片的影子。以往从没有一个电视节目会让老板在屏幕上“秀”一下的,而在《波士堂》中,观众们看到老板会练石锁、裁衣服、修钟表、想像着一个乐队作指挥......这种创新方式,正如杨晖所说的“七巧板”理论:7个板块的不同组合可以排成3000多种图案,而电视元素间不同的组合所能产生的创新也是无穷的。
在元素的自由运用之外,杨晖就其节目主推的另一个卖点是“TV2.0”特征。她认为,和互联网的Web2.0趋势一样,电视也将步入TV2.0时代。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全新电视消费时代,既包含了如观众与电视栏目互动这样的内容层面的变革,也包含了观众对电视节目时间和空间的自由选择这样的技术层面的变革,即变“看电视”为“用电视”。TV2.0的核心,同在互联网上一样,就是观众参与,与观众互动,观众决定舞台。
杨晖打算通过《波士堂》和《上班这点事》对TV2.0进行尝试,试图寻找原本属于网络的那种个性的、体验的、互动的、即时的元素,将一种大众传播方式转化为一种个体性传播行为,进而演变成一场“病毒营销”的盛宴。
在《波士堂》中,杨晖设置了一个观察员角色,用她来代表一大群非专业人士的视角,从他们的角度来提一些问题,比如老板如何花钱,从而把说话的权利交给观众。另外,杨晖还会设置一个“扔板砖”的观察员,以及一个态度审慎的观察员。《波士堂》目前在东方卫视的最高收视率可以达到1.5%,除了它的目标核心受众群,还有大量的普通大众喜欢看这个节目,因此,要使用一些手段来拉近普通观众和节目的距离。“这样的节目要做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波士堂》节目重在体验,“还原企业家作为普通人的体验,观众也会产生同样的体验,不要把企业家妖魔化”。3位观察员作为挑战者犀利发问,而主持人在其间掌握分寸、调节气氛、穿针引线,“轻松归轻松,深度不打折。”在运作手法上,《波士堂》也具备TV2.0的味道,在它的录制过程中会进行实时同步的网络直播,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上班这点事》更是体现了TV2.0的特点。杨晖认为,将来也许没有电视人,只有电视人民,受众成为内容的制造者、提供者,也成为内容的消费者。作为一档日播节目,《上班这点事》的一个很重要的口号就是“你的节目你做主”,其话题都是从互联网上征集。很多人担心日播节目会有话题枯竭的危机,但是杨晖认为这种情况不适用于《上班这点事》。他们将这档节目与互联网紧密相连,通过互联网发现众多白领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抓住这些话题,并做出恰如其分的电视表达。如果在新媒体出现之前这些人都还是沉默的大多数的话,那现在就是他们浮出水面的时代了。
杨晖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网民的视线重新拉回到电视屏幕上。《上班这点事》所有的话题体验者都是来自网络报名。作为一个网民,她觉得,只有当网民看到的电视屏幕同时也具有网络上的一些特征时,他们才会转过头来关注电视的精彩。因此,《上班这点事》的表现手法带有互联网的诸多元素,力图将当下的、互动的、个性的、体验的、真实的互联网精神进行创新的电视呈现。观众都会注意到《上班这点事》的互联网面孔,从左侧方阶段性话题,到下方的搜索式滚动栏里的关键词,再到一些PS亮点内容,都像是一个网络上的BBS,只不过经过导演的电视表达,这个BBS更有序,信息也更集中。
模式为王
读过MBA、有过本土和域外媒体经验的杨晖,在公司经营上有着独特的一套。《波士堂》只用了4个导演便把工作扛了下来,而如果在电视台,这样的工作量一般会需要十几个人才能完成。唯众的运作模式也很特别,不需要机房,不需要摄像机,也不需要演播厅,这些全部都是租赁的。唯众最重要的资产是人,唯一的固定资产就是笔记本电脑和办公室,因而在管理成本和固定投入上有很大的释放。
“有些老板会向我展示他们的办公室规模或者机器设备,而我不会追求这些。我们要做的就是像耐克一样,打造品牌。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便是团队的创意能力,对目标受众的精准把握能力。我们的目标不是做最大最强的,而是做最有价值的,受人尊重的。”
她认为,为了避免目前已经出现的民营制作公司的生存危机,必须要打造核心竞争力。“有两条出路,一是做到不可替代,你做到的东西他做不到或者你能够做得更好;二是你能够减少成本,多快好省地把事情完成。”
未来,唯众会随着具体市场环境在运营中不断自我调整,但是杨晖强调说,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唯众将锁定其核心受众——中国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白领阶层和中产阶层。她坚信其锁定的群体是未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群体,而目前真正为这个群体服务的节目并不多。他们并不是没有需求,而只是没有好的产品提供给他们。
锁定了这个精英群体,唯众将会做出电视之外的一些尝试。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内容做出之后,除了广告之外还有两大价值,一是在新媒体上的开发,另外一个是价值链上的延续。唯众目前已经就《波士堂》和全球知名出版社合作,届时《波士堂》的书籍和音像资料都会与观众见面。在《上班这点事》上,他们也做了非常详细产业开发计划,比如将推出《上班这点事》的口袋书,在互联网上推出这个品牌的FLASH产品。同时,由于通过《上班这点事》征集到了大量的、非常优秀的白领,唯众也可能会请类似于宁财神这样的编剧来写《上班这点事》的短剧,它可能会像英国以办公室为题材的肥皂剧《OFFICE》那样火。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内容为王的时代将真正来临。杨晖把唯众定位成内容供应商,而不是电视内容或者视频内容供应商,其用意,就是要突出一个内容的多次传播。在优质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要达到商业模式为王,“谁的资源整合做得最好,谁便能胜出”。
后一篇:老爷子孙冕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