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实论和中国影视艺术

(2007-03-26 11:35:31)
分类: Baby6---《爱拼才会赢》
 
虚实论和中国影视艺术
                                         
 
一、美学上虚实论的源流及其内涵
     虚实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论说,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和实的统一。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唯有实现“虚”和“实”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
     哲学上的虚实说主要源于道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申明宇宙的本体──“道”既具有“无”(虚)的属性,又具有“有”(实)的属性。所谓“无”,即“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极”“无名”。(《老子》)也就是没有确定的形体和物象,没有极限和规定。而宇宙造化的妙处却蕴藉其中。所谓“有”,作为“无”的对立方面,即有差别、规定和极限,有确定的形体和物象。正是由于“道”具“有”的属性,才产生出形形色色无限多种的具体事物。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无’。”“有无相生”。(《老子》)肯定“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但有以无为基础,“无”比“有”更根本。
    “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和根本规律,决定了天地万物统统是无与有、虚与实的统一。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依老子看来,天地犹如一架风箱。在苍莽浩瀚的虚空之中充满元气,元气的流动,造成了万物实有的运化。所以无是生命之源,有(实)以无(虚)为存在和产生的根基。老子又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车轮、陶器、房室等形器,都是虚实并济,方成一物。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虚实理论。《庄子·天地》载一寓言:“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玄珠”象征天道,“知”象征智慧,“离朱”象征聪明,“诟”象征言辩。庄子认为凭靠“知”“离朱”“诟”都不能得道,只有利用“象罔”才可得道。而“象罔”正是有象与无象、虚与实的结合。寓言表明,由于道本身是虚与实的统一,故得道和显道的途径也要依靠兼具虚实二性的“象罔”。老子的“有生于无”和庄子的“象罔”成为后来美学虚实说的渊源。
     商周时代留传下来的文物和作品已显露出虚实结合的审美意向。那时的青铜器、雕刻、建筑、绘画、书法以及文学作品《诗经》,都表现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艺术方法。但是美学上的虚实理论却是在哲学的影响下,到六朝才逐渐形成,唐宋则臻于成熟。美学的虚实说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中国艺术主张表现宇宙的生气活力、流姿动象、韵律节奏,要在自然万物之中,发现音乐和舞蹈的美。六朝时艺术家们认识到,既然道和宇宙万物是虚实的统一,体道是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那么艺术作品也必须自觉地做到虚实并济,方能表现宇宙那一阴一阳的律动、气韵和魅力。并且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系统整体,其每一个细小的组成部分,都涵纳宇宙的全部结构和信息。因此,要在艺术作品中形象地显示道的微妙,就必须表现物象与宇宙整体的联系,同时使作品本身在结构上成为一个小的宇宙。这也促使美学家更为重视作品中实象与虚象、物体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南齐谢赫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古画品录》)唐司空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诗品》)“象外”即指物象之外的虚空。他们主张,冲出具体物象的局限,从实象达到虚象,从有限进抵无限,艺术地再现实物与其周围虚空环境的联系,是传达宇宙生命气韵,流荡道之妙用的必要途径。孤立的实象则不能反映天地造化和宇宙的内力。
     为了更好地在审美实践中贯彻这一思想,唐人提出“境”的范畴,要求艺术作品进入“境”的高度。“境”即实象和象外虚空的融合。王昌龄:“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诗格》)皎然:“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诗议》)刘禹锡:“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固当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诗评》)唐代美学认为,境比象更能点化道的生气、恢宏、远大。苍莽涵浑、似真似梦、无形、无迹的艺术境界,正是得神的妙处。在虚实错落之中,可以流荡出一阴一阳、一明一暗的空间节奏,涌现出万物生命的源泉和律动。情真景真是意境的一个真实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形象特征,而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因而这几大特征构成意境的总体特征,也是意境美的体现特征。
     明清美学家对艺术作品中虚与实的关系做过较多论述。清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筌》)空景神境的显现,仰赖于实景真境的逼摄与映衬,令读者发挥能动的想像,广摄四旁,抟虚成实。王船山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诗绎》)艺术家在真景实象中蕴藉了无穷的力量和潜能,从而使笔墨未到之处,亦有深情灵气荡漾。明李日华说:“然又有意有所忽处,如写一树一石,必有草草点染取态处。写长景必有意到笔不到,为神气所吞处。是非有心于忽,盖不得不忽也。”(《紫桃轩杂缀》)这是就实象本身言,亦有清晰(实)和模糊(虚)之分。这种虚实的结合,意在产生传神写生,有限中蕴涵无限的微妙效果。不仅绘画诗歌,中国的书法、戏剧、音乐、建筑、园林等也都普遍应用虚实相生,抟虚成实的方法。中国戏曲舞台不设布景,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展现剧情的真实环境,一方面使演员和观众充分交流,共同步入作品意趣的深处,另一方面给演员表演和观众体味留下了无垠的天境。中国园林则广泛利用空间布置,以虚带实化实为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通过隔景、对景、分景、借景,扩大空间,丰富美感,创造出与道同体的艺术境界。
 
2.“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10、16章)意思是要想观道和认识世界,须排除主观成见和内心杂念,使心灵保持虚静状态。管子和荀子也有“虚壹而静”的提法,与老子相接近。庄子提出“心斋”“坐忘”则把这一点推向了极端。韩非说:“思虑静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韩非子·解老》)“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韩非子·主道》)此为“涤除玄鉴”的发挥。这种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后来移用到美学,形成审美欣赏和艺术构思的重要理论。南朝宋宗炳提出“澄怀味象”(《画山水序》),意在说明清澄心胸,涤尽杂念,方可体味赏玩自然物象,从中得到美感和宇宙人生的真谛。西晋陆机:“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文赋》)南梁刘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文心雕龙·神思》)把宁心净神作为文思、构织妙章的重要前提。唐司空图:“空潭泻春,古镜照神。”(《诗品》)刘禹锡:“虚而万景入。”(《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北宋苏轼:“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他们都主张,审美活动之前,主体内心世界应当清净。以主体的虚静去观照、融纳和加工外物的真景实情,是从事艺术创造的思维规律。
 
3.“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虚和实是相对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划分。在讨论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时,中国古典美学把客观存在的真情实境视做“实”,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称作“虚”。清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地。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天慵庵随笔》)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非世间实有,为艺术家以手运心之创化。然而它们取自实境,又高于实境,其中融汇着艺术家的深情奇想,冥心远思。方士庶称艺术形象为“虚境”,正是要强调创作过程是一个无限广阔,可以随心揖蹈浑化的自由天地,艺术家必须把主观的理想情意和追求灌注到艺术创作中去,要从实存的物象中提炼出美和真来。然而欲使这美真实,这真可靠,则须处理好作品中的虚实关系,故又称艺术创作系“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宋范文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对床夜语》)艺术创作,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这是“以实为虚”。如果就作品本身来分析,那么境象为实,融入境象之意为虚。由艺术形象的创作,到扬动读者的思绪情感,这也是一种“以实为虚”。中国美学讲求创造美的意境,使心灵客观化,景物情感化,做到情与景交融,从而化出最深厚的情,最莹透的景,在天地之外,造出一个能够丰富人的想像,净化人的灵魂的崭新世界。这个由美的意境构成的新世界,正是虚(情)与实(景)圆通契合的统一体。荀子《乐论》云: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意思是说艺术既要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要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美。只有“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二、艺术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虚’和‘实’辨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虚与实,也是一种变化,是艺术表现体现着意境的情与景虚实变化的结构关系。从意境本身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实,另一个是虚。相生是一种变化的辩证关系。虚实相生,即是相互依存关系。从表象上看,体现的是一种审美效果。从思维上看,它蕴含着由人的思维产生的联想与想象的审美意识。
  诗歌中,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抽象的抒情和纯粹的写景都没有生气和韵味,必须避免,故写诗历来重视虚实相生之法。范文《对床夜语》卷二引《四虚序》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即是虚实相生的一法。 “以实为虚”之法的要点在于“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托物言志,把外在的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依附在一起,沟通成整体。宗白华说,化景物为情思,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天慵庵随笔》)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即从实处下笔,凭虚处传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他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既形象又深刻。有些诗句以内在的逻辑之序排列景物,看似纯景,实则寓情。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搞乱了它们之间的序列,就不能化实为虚。另外一法是化虚为实,即作者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容得淋漓尽致。这一手法,也见于诗人通过物境描写表现对时空的特殊感受,从而反映他在特定环境的曲折心态。如李贺《宫怨》:“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委婉地托出了一个失宠宫妃孤守冷宫、长夜难熬的怨悱之情。
     在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中,也非常注重以虚寓实、虚实相济之法。中国画的空白,即是极为重要的传统审美要素。音乐奏进中的间歇,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之妙。其他如戏曲表现中的虚拟程式,园林建筑中的藏露掩映,书法艺术中的枯湿布白等等,都有虚实兼济的美学功能。

三、影视艺术创作中的虚和实

     “中国电影一部分作品当中,在虚实关系处理上,就试图把电影的客观实录的本性和中国诗词的韵味意境相结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影像,既是现实情景的逼真再现,这是实,但同时又融入了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是虚。它整个的表现当中,对外界事物保持一种强烈的主体观照,所以不单纯是物了。西方电影也有情感性和环境表现,可是基本上是物我分离的。它们也探讨人与自我的关系,达到了相当的艺术和哲学的高度,也能产生一些强烈的情感震颤。这些影片对外物一般也是理性的、客观的视点。中国的创作者更多的是以情融物,其间有理性内涵,但是充沛的诗情是它的最大的特征,这种强调诗的韵味和意境的审美追求,是中国传统艺术非常突出的特征。同时这种特征对于民族的各种艺术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深化电影美学与电影批评理论建设——“迈向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综述》黄会林)2002年,《英雄》成为了唯美风格的武侠电影大作,从《英雄》我们可以回忆到《新龙门客栈》,也可以联想到今年的《十面埋伏》。《英雄》是唯美的武侠,美人美物,美山美水,美的动静,美的瞬息,红黄蓝黑白,翻覆变幻,构成迷人的色彩之阵,简直是美的视觉盛宴,伴之以美的音乐,美得悦目,美得悦耳。电影武打设计程小东认为他的设计:“有一点——是美的,柔中带刚。我设计的武打动作都是在打中要有戏。”可以说《英雄》是唯美的电影诗,是蒙太奇式的、大写意式的;义薄云天、剑胆琴心,书法与剑法同构,心源与外物相通传达的是东方的文化神韵,运用了以虚写实,遗形写神的典型的中国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手法。

     在电视艺术创作中,要使艺术实现虚和实的统一,并非易事。清笪重光也有“空本难图”、“神无可绘”的感慨。在电视节目创作的实践中,大致有以下两种手法来解决这一矛盾。

(一)以实带虚

      要表现虚之妙,不妨从实处下手。正所谓“真境逼而神境生”,将实景、真景处理好了,那么空景和神境也就表现出来了。《艺术人生》采访著名导演陈凯歌时,借用了与他的职业息息相关的一个物件——电影拷贝盒,作为道具贯穿节目始终。主持人每次从拷贝盒里拿出一件东西,引出谈话的话题。最后一次拿出来的是一位热心观众寄来的一捧黄土,曾经因成功拍摄《黄土地》而成名的陈凯歌手捧黄土热泪盈眶,说出了永远不会忘记这片热土,心中永远装着观众,要为黄土地上的人们拍好片子的心声。在这里,导演巧妙地借助实物,做到了以情融物,以物托情,虚实相生,有力地升华了节目的主题和情感。

      作为谈话节目,《新青年》十分注重谈话场地的选择,擅长运用实景来烘托节目气氛,拍摄地点也成了突出节目主题的重要元素之一,使受众的感观更真实,更丰富,藉以更好的抒发节目主旨。例如,《中国十大新锐人物撞击2000》的录制场地设在“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上海,在黄浦江边,面朝具有无限活力的浦东新区,一批“天之骄子”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描绘大经济、大文化的宏伟蓝图,情景交融,震撼人心。《西部正年轻》之人才篇录制场地设在西安的古城楼上,透过镜头,近处是历经苍桑岁月的古城墙,远处是鳞次栉比的现代高层建筑,暗含着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于人才,在于人的观念更新。此情此景,确是“无声胜有声”。契合的人文背景、适宜的话题、激荡的心情,使得整场节目充满灵气活力和真情实感。还有为纪念抗美援朝五十周年而做的节目《最可爱的人》的录制场地设在鸭绿江畔,昔日的铁桥,滔滔的江水,抗美援朝老战士走进节目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观众也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的年代;《三峡作证》录制场地背靠世界一大奇迹——三峡大坝,建筑工人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豪情满怀;《金色的喜玛拉雅》在布达拉宫广场录制,雄伟的布达拉宫、蓝天、白云、雪山、可爱的建设者,在观众的心目中勾勒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而将千年书院——岳麓书院作为今日大家学者传播思想,启迪人生的场所,开讲《千年论坛》,则更是匠心独运,借助实地实景,开创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是以实带虚的典型。

(二)以虚带实
 
      清范玑《过云庐画论》中说:“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实处无不明矣,……必虚处明,实处始明。”说的是虚与实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一旦虚处理好了,实也就有了着落,整幅画的画面也就生机盎然,奇趣乃出了。中国画很重视空白,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林泉高致》)齐白石画虾而无水,但从虾的活泼游姿中可以感到水的存在,而且更有清莹之感。故汤贻汾《画鉴析览》指出:“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此处正是“妙境”所在。
 
     画如是,电视节目创作亦如是。新千年的第一个五·四青年节,《新青年》浓墨重彩地推出了特别节目《中国十大新锐人物撞击2000》,聚集在上海滩上的九位新锐人物,他们或最具探索精神、或最具发展眼光、或最具经营头脑、或最具有正义感……站在时代的高度,俯瞰全球风云,畅谈各自的人生体验和未来梦想,用自己的成就、理想和憧憬去撞击新千年。节目播出之后,引起极大反响。媒体评论说,节目思想层次有深度、文化品味有高度、精神凸现有亮度,是《新青年》栏目的一个大手笔,奠定了它在中国谈话类节目中的地位。但也有些人表示不解,明明说是中国十大新锐人物,为什么偏偏只有九位呢,难道是找不到第十位了吗?其实这正是节目的创意所在。“新锐”是一个在字典上找不到的词,《新青年》在媒体上首推“新锐”概念,是希望不断推出的“新锐”人物通过他们的行为示范来丰富其内涵,使“新锐”成为青年人推崇的一种新时代的精神和品质。第十位之所以虚位以待,有两层含义,一是“新锐”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不断被丰富的,是动态的,二是“新锐”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并非遥不可及,只要你有不同于人的优秀之处,也许下一个闪亮的名字就属于你。《中国十大新锐人物撞击2000》第十位虚位以待的策划,正相当于中国国画的留白,以虚带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次成功尝试。
 
     总之,中国美学认为,臻于至境的艺术,是那些能够表现“道”的生机活力,能够做到“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的艺术。在中国的影视艺术创作中,做到虚与实的统一,融会贯通中国的传统美学理论,必将使中国的影视艺术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004.12.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