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袁岳是少有的“社会闲杂”中“触电”成功的人,用“头脑风暴”的眼光看《波士堂》,也许真应了我的那句广告语:角度决定深度。
呔,带老板过堂
转自 袁岳的博客
东方卫视与第一财经有个《波士堂》节目,由曹启泰兄主持,整老板过堂,从私人生活、婚姻感情、创业经历到发展中的问题。中间总是多少能出一点有意思的状况。这节目搜集资料甚全,曹兄幽默搞笑水平很高,又有一班观察员在旁旁敲侧击有时是直敲猛击,以我看来,大部分老板到底是在江湖里见过风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容有余。我犹记得君悦国际的老总戴逸,纵是我说他是不正常的男人,他也坦然说,我就是不太正常,而金蝶的徐少春先生在面对自己过于技术化的质疑时,自有一番分解,交手以后对他另有一番敬重。但也真碰到有自己过于虚荣或脆弱,虽也是江湖上鼎然有地位的主儿,感到过堂表现不好就非要删改镜头,以至于要威胁把我等观察员和编导人员告上法庭地步的老板。看来真是波士堂,不过不知道,过完有人笑,过完有人跳。
世上大半的老板可能因偶尔的原因而被脸谱化为3类人:1、做啥算啥:老牛做牛奶就是牛奶人,元庆做电脑就是电脑人,大家只知一点不知其余;2、一鸣惊人:因某一偶尔风波而成事,人们就把此人与此事相连,如向文波靠博客发言,人们就更知他是一个博客企业家;3、某种特别的经历与背景,比如泡泡网的李想,人们就记得他是一个少年企业家。这种第一印象及单一因素的脸谱化最容易被人记得,但并不真实。《波士堂》给了观众一个机会,认识脸谱化背后的企业家更丰富的层次:情感、个人特长、爱好、创业经历、做事风格、成就机会的关键等等。如果利用得好,一个企业家可以由此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自我形象。
有人在过堂的时候遇到主持人或观察员的挑战,这种发窘、冲突、尴尬、甚至争执为节目提供了吸引力,也为主角表达提供了特别的契机。看起来很顺的节目其实看的人并不多,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与态度上能接受挑战,有挑战从容对待才能博得现场与镜头前的观众的尊重。而一心躲避冲突,既不能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作用,也无重塑与加强观众对自己的新形象元素认知的作用。
老板们假正经的比较多,《波士堂》在极大多数情况下所表现的东西虽鲜为人知,但也很正面,这是《波士堂》有利主角的地方,但也是不足的地方。其实,就我所知大部分上节目的人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远没有在节目里表现的那么好,所以启泰兄虽然在搞笑方面做得已经很好,但在与观察员一同努力来挑战我们许多老板的“假正经”上还要下更大功夫。当然,老板们的假正经与装好人已然成了天性,你要到严肃节目比如从CCTV的《对话》之类的就越发看不出深浅,所以非要到《波士堂》这样的嬉笑闹骂、虚虚实实、敲敲打打、行内行外这样的半娱乐式方式中才能在已然固化的老板们的假正经中敲开点缝,打开点缺口,找到点榨出新鲜信息的机会。这对观众和参与者其实都不失为好事情。但我得为启泰兄和节目组的同事们说一句:对付假正经,这活不容易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