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科学管理阶段、人际关系学说阶段和当代组织行为学阶段。
(一)古典科学管理阶段(1895-1930年)
早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美国的泰勒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创立了科学管理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人类第一次把管理作为一个科学领域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其某些观点至今还被管理学界所公认,因此,泰勒被人们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二)人际关系学说阶段(1930-1960)
在这个时期,管理心理学茁壮成长,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为管理服务了。
这个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梅奥、马斯洛和麦克雷戈。
1、梅奥的“霍桑试验”。梅奥在1924-1932年期间主持了一次著名的“霍桑试验”其中包括照明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通过试验,提出了一套“人际关系”理论为管理心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马斯洛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1943年他出版了《人类动机理论》一书,提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954年,他出版了《动机与人格》一书,全面发展了他的需要理论。
3、麦克雷戈的“X-Y”理论。麦克雷戈也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长期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工作。1957年,他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企业的人性面”,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管理者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改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如何执行的问题知识细枝末节而已。
(三)当代组织行为学阶段(1960年以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工业国家的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科学手段和科学工具也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了,这时也出现了一种强调科学技术、忽视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其中一种主要学派被称之为管理科学学派,也有人称之为数量学派,主要观点是,认为提高经济效率的主要途径是运用计算机、制定数学模型、运用数学原理和公式来进行计划、决策,并解决管理中的问题。
然而,由于不能很好地了解、解释员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不能遇见员工的行为倾向,使许多数学模型无法在实践中运用。因此,Z理论应运而生了。
Z理论是由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内在1981年提出来的。大内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美国式管理是以X理论为基础的,而日本式管理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而要在美国照搬日本式管理又行不通,所以,他就写了一本书——《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
Z理论结合了X理论和Y理论的长处,要求管理者根据具体个体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受到了西方管理人员的广泛欢迎,但也有一些学者对它持有异议。因此,Z理论还有待于今后的管理实践来证明。
加载中,请稍候......